历史

第17章 幼儿语言(3)(1/2)

    第17章 幼儿语言(3)

    在我所倡导的写作方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言语的组成阶段,包括分析单词——分析组成单词的音节。不仅仅是分析符号,符号是由声音转化的。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把听到的一个完整的词(并且知道单词的含义)分割为声音和音节两个部分。

    如下图所示,它所代表的是写作和有声语言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粗线表示外周通道,虚线表示中枢间的通道,细线表示与听力语言发展相关的关联。

    E代表耳朵,So是声音听觉中枢,Sy是音节听觉中枢,W是单词听觉中枢,M是有声语言运动中枢,T是有声语言外部器官(舌),H是书写的外部器官(手),HC是书写的运动中枢,VC是图像符号的视觉中枢,V是视觉器官。

    然而在口语的发展过程中,孩子可能无法完全听清组成单词的音节发音,但用图像符号教授对应发音(教学时,给孩子一个用砂纸做成的字母,清楚地念出这个字母并让孩子看它、触摸它)不仅能让他们清楚地听清这个音——独立而且清晰——且听觉还会与另外两种感知建立联系——书面符号的中枢—运动感知和中枢—视觉感知。

    VC、HC、So组成的三角形代表这三种感觉与话语分析的联系。

    当老师把这个字母拿给孩子,让他观察、触摸并念出字母时,传入渠道E,So;H,HC,So;V,VC,So开始活动,当要求孩子单独念出这个字母或念出这个字母与一个元音一起组成的音时,V接受外部刺激,并经V—VC—So—M—T和V—VC—So—Sy—M—T途径传递。

    在图像符号刺激视觉并建立起这些通道之后,会产生相应的有声语言,老师可以通过有声语言逐个研究孩子的语言缺陷。同时,继续用这些图像符号刺激视觉和听觉,通过这种方法不断进行刺激,孩子们的发音将会日趋完美。

    他们发音的完善与他们所听到语言的内在特点有关,即在视觉刺激引起发音以及语言器官重复活动的过程中,听觉刺激卒为说话练习,这种练习完善了单词中各个音节的发音。

    此后孩子们在听写的过程中——将声音转换成符号——将听到的语言拆分为独立的音节,并通过相关的肌肉感官途径将这些声音卒成为图像符号。

    因缺乏教育而导致的语言缺陷:

    语言的缺陷和不完善的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器官,比如神经系统的畸形或病变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后天语言形成时期环境带来的影响,这种缺陷往往表现为不规则发音,由孩子听到不正确的发音或听到不良的言语而导致的。

    有些恶习,使孩子有声语言的先天缺陷一直存在,孩子们模仿身边带有语言缺陷的人说话,也同样会造成缺陷。

    出现语言缺陷多是因为有声语言器官内复杂的肌肉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而使孩子无法发出这个音。语言的发音动作是逐步形成的,所以说这些由单词构成的语言听起来往往不完美或有缺陷(单词缺漏)。这种缺陷多是因为儿童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舌头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