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纸上卧游记 > 纸上卧游记 第三十八章(1)

纸上卧游记 第三十八章(1)(1/2)

    纸上卧游记 第三十八章(1)

    00.引子

    尽管有可能惹人不快,但我还是想谈一点这些年来一个特殊的阅读体会。年轻时的我只晓得开卷有益,而今鬓已星星,才发现读书原来是可以使人落后的。而且,这个现象发生在几乎所有人的身上。

    似乎不言而喻的是,在一个信息可以自由传播,并且传播渠道相当发达的社会里,知识的更新换代会非常快捷地从专业圈普及大众读者。但事实一再结结实实地反驳了这个“不言而喻”的道理,那些盘踞在我们脑海里的陈旧知识往往顽固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曾和好熊聊到这个话题,我举出头脑风暴和循证医学的例子,他举出《梦的解析》和《道德经》的例子,现在我把这四个例子统筹在一起,这篇内容也就算作我和好熊的联合创作了。

    01.易于接受的知识,以头脑风暴为例

    Alex Osborn,一位广告公司的经理,提出过一个我们如今已经再熟悉不过的群体讨论技术,即头脑风暴(brainstroming)。这个词在1990年代的中国很是流行过一阵,直到现在仍然是许多企业在集体讨论问题的时候所采用的一种专业策略,那些走在管理最前沿的培训师们也最喜欢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当然,不仅在中国,头脑风暴早已经获得了普世性的经典地位了。

    很多人都认为头脑风暴是1990年代方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事实上它的历史还要更长一些:Alex Osborn是在1957年撰文阐述这一概念的,而最富戏剧性的事情马上就要发生了——仅仅在一年之后,《管理科学季刊》便发表了一篇研究,题目是“当应用头脑风暴的时候,群体参与是促进了还是抑制了创造性思考?”。(Taylor,D.W.,Berry,P.C.,& Block,C.H.,1958)

    这项研究的结论彻底否定了头脑风暴技术的有效性:在严格的实验观测下,主试发现人们在单独思考的时候,其创意的总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好于他们聚在一起大搞头脑风暴的时候。

    这个结论不断得到后续研究者的巩固,于是被关注的焦点便不再是头脑风暴的效能究竟如何,而转向了为什么头脑风暴的效果反而更坏。到了50年后的今天,就连这个问题也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了,而更加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反对者的声音为什么完全没有从专业圈里被传播开来;而早在1958年便已经被确诊为效率低下的头脑风暴技术为什么影响力反而不断扩大,甚至变成了普世性的常识?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Alex Osborn为头脑风暴技术设定的四项原则:

    (1)所有的参与者都尽可能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