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 > 第十七章 朱湘:他始终在“向失望宣战”(4)

第十七章 朱湘:他始终在“向失望宣战”(4)(1/2)

    第十七章 朱湘:他始终在“向失望宣战”(4)

    因为小儿子的夭折,刘霓君开始怨恨丈夫的无能,夫妻关系逐渐恶化。之后朱湘开始辗转漂泊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由于性情孤傲,得罪了不少人,谋职四处碰壁,只能依靠写诗卖文为生,可最后,连诗稿的发表都越来越困难。到了1933年的冬天,朱湘穷困到只剩一堆书籍和自己亲手写下的诗稿。

    刘霓君见朱湘整日守着诗稿无事可做,便托朋友帮他找了一份工厂里的临时工作,但遭到了朱湘的拒绝。只会写诗作文的朱湘,因为把诗歌看得与生命一样重要,因而与曾经患难与共的妻子之间,矛盾越来越深。

    从此,朱湘步入他生命中的最为凄惨的最后一段岁月。

    从安庆到朱湘的老家太湖百草林只有百十公里路程,他的四哥朱文庚少时从湖南回老家,继承了全部家产祖业,拥有数千亩良田,靠雇工收租过着小康的日子,生活相当安逸。在安大辞职以后,朱湘完全可以把太太刘霓君和孩子送回老家,靠四哥的帮助暂时过渡一下。这样,他可以从容地再去谋职,即可减轻许多压力,也可省去很多烦恼。然而,虽是同胞兄弟,他也不肯回去吃“嗟来之食”,而是把太太送回了湖南长沙的娘家。

    作为孩子的父亲和妻子的丈夫,朱湘很不称职,严格地说,他不配享用这两个名分。他最最钟爱的是诗,而诗给他带来的则是贫穷,从结婚到当教授,他都没有给太太和孩子创造任何幸福,并且很少想到他们的饥寒温饱。相反,太太和孩子却因他受尽了人间的磨难。

    留美之前,朱湘和霓君有一次生气吵嘴,他失手打了她,她被逼无奈回了娘家。他还好,连忙赔礼,哀求她原谅,绝对是真诚的。到美国以后,他在信中向太太解释了他发脾气的原因:“我受了外面的气,负了一**的债,又要筹款留学。”霓君原谅了他,带着孩子在国内,无依无靠,四处漂流,时而寄居在她妹妹的婆家,时而在尼姑庵中借宿,娘儿们忍饥受寒供朱湘读书。

    其实,朱湘对霓君是怀着满腔的深情的,他曾很动情地写信向她表白:“回国以后,我要作一个一百分好的丈夫,要做一个一百分好的父亲。”后来,他在美国写给霓君的情书编为《海外寄霓君》,书中充满了对家庭对朋友的爱,也充满了对国家对人类的爱。怎奈他无力摆脱经济的重压,因为经济,他提前回国了;回国以后,他在经济上并没有翻身,因而也就无法兑现他向霓君的承诺。

    在安徽大学教书期间,霓君因事需回娘家几日,把儿女们托付给朱湘照管。他最小的儿子大病了一场刚好,又才断奶不几天,朱湘每日强迫他吃香蕉一枚,吃不下也要填鸭式地填下去,结果,这个婴儿因消化不良夭折了。这件事给霓君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朱湘因一时义气,自己砸掉了自己的饭碗,彻底断了经济来源。失业后,他为了尽快谋个职业,南北奔走,四处漂流,今儿北京,明儿上海,行踪不定。家里入不敷出,老债未清,又添新债,他沦落到穷愁潦倒的地步,对妻小更是无力无暇顾及。霓君有苦无处诉,寄居在娘家忍气吞声,靠帮人做粗活维持她和孩子的生活。

    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清苦导致了家庭的不幸,谋职无望,家境凄惨,朱湘和霓君的感情已面临严重的危机,离婚的话题无可避免地被提上了家庭的议事日程。

    朱湘在求职的路上接连碰壁,及至绝望之时,他终于“明白”过来了:是诗歌和文章误了他的前程,害了他和他的太太孩子。

    “以前我是每天二十四点钟之内都在想着作诗,生活里的各种复杂的变化,我简直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