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我的中国记忆(1/2)

    我的中国记忆

    不知不觉,这个国家已经60多岁了。这60多年来,她曾经翻越高山、落入溪谷、穿过平原,在恶劣的环境中她曾经无所畏惧,在平安的年代里她也曾动荡不安这个国家经历了如此多的变化,以至于在今天我甚至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我对她的爱以及一切。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国家在不断地走向强大,而个人的命运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种转变之中,每个人的面孔都不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那样清晰,我们可以看到那上面最细微的痛苦与欢乐,并且深深融入到这个国家的记忆之中。如果说还原个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观察这个国家的一种方式,那么或许我应该从自己开始讲述,这些叙述中夹杂着的,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哪怕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1983年,中华大地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严打活动。那一年,中国的流氓不是被拘了就是被毙了,大浪淘沙始见金,人民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坏分子都已被国家机器消灭,剩下的都是好人我就是在那一年出生的。

    历史可以证明,当制度无法保证什么的时候,就会诉诸于道德。于是从小我爸就要求我成为一个好人,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也说不清楚。作为一个有点文化的干部,我爸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是谨慎并晕菜的,所以他把明辨是非的责任推给了我妈。我妈则以她大无畏的文盲气质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听话的人,她的逻辑是并且永远是这样的:听话的是好孩子,不听话的是坏孩子。

    可以想象,我的童年过得有多么单纯。只要听我妈的,就不会被虐待,在生日的时候还能吃上几块排骨。可惜幸福总是不会长久,童年像个心满意足的饱嗝一样稍纵即逝。6岁那年,因为调皮捣蛋,我妈终于忍不住了,连推带搡地把我扔进了小学。

    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雨露还没有恩泽四方,整个国家沉闷得像一个罐头。我至今还能记得当时我看过的一部叫做《疯狂的代价》的国产电影,那是一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压抑并且躁动不安,仿佛一场过目不忘的幻觉,又如同一团扑朔迷离的真相。我还记得另外一部由朱时茂主演的叫《雾宅》的恐怖片,整个片子的底色是一片朦胧的暗黄,就像是我的小学时代。

    但上了中学以后就不一样了,青春被武侠小说、摇滚乐和古惑仔电影撩拨得一阵阵发麻,祖国也从慌乱中恢复了神智,有一部分人终于先富了起来,而金钱所直接带来的喧嚣**看上去是如此**,谁能把持得住呢?我成天混迹于三室一厅(录像室、台球室、游戏室和歌厅),在路边的大排档一杯杯地干着扎啤,和所有的山西县城少年一样懵懂但自以为是。

    司汤达笔下的小镇青年于连,虽然过着不错的生活,但却恨透了他的家乡,因为“他在那里看到的一切使他的想象力都冻住了”。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尽管谈不上恨,但每当看到氮肥厂浓重的黑烟在这个县城上空弥漫开来,街边面无表情的人们匆匆而过,我都会迫切地想离开这里。

    命运终于将我推向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从县城到城市,从中学到大学,当人生的轨迹沿着这条线开始扩散,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