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孟子的遗憾(1/2)

    1.孟子的遗憾

    文_林子明

    孟子(那时还不叫孟子)小时候家搬到市集附近,他天天看着商人进货出货,居然看懂了其中的奥妙。他招来一班小孩子,用小坛罐充“货物”,用瓦片当“钱”,模仿起做买卖来。小伙伴们在孟子指点下,“零售批发”“讨价还价”,忙得不亦乐乎。只可惜一天正玩得高兴,被孟母发现,伙伴们一哄而散,“货物”全被没收,“货栈”也被捣毁了,估计还挨了两巴掌。孟母为宝贝儿子这么快就“近墨者黑”而痛心,下决心再次搬家,于是就有“孟母三迁”中的最后一迁。

    具有特别天赋的人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某些事物的强烈兴趣。苹果落地成了牛顿小时候的情结,这导致他后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年少时一看到光线就想到一个怪问题:“如果人跟着光线运动,他会看到什么?”这导致他后来提出了相对论。孟子六七岁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做买卖,估计也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具有特殊天赋。如果他在市集附近多观察些时日,多积累一点“经商”体会,说不定未来会成为经济学家,那么春秋战国的“百家”就要多出一家了。

    尽管孟子最后成了儒家,但此儒家却与众多儒家不同,他的儒学思想掺杂着许多经济学观点。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是孟子一句脍炙人口的语录,这段语录过去曾被解释为孟子具有“上下尊卑”的观念,其实它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思想。

    “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是孟子不常被人引用的话。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曾提到,古代社会最早的社会分工来源于“一种人类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段话几乎就是孟子“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现代翻译!

    “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这也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两千多年前孟子已经确立了广义储备的观念,避免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如果“不辟”“不聚”被认为“非国之害”,那么“辟尽”“聚尽”也许就是“国之害”了。孟子深邃的思想直至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

    劝导统治者与民分利是孟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作为一生宣传仁义的社会伦理学者,孟子与孔子一样都对社会的崩溃怀着异常的恐惧:“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但是为什么会“上无礼,下无学”呢?孟子超越孔子之处是看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民众“无恒产无恒心”是必须承认的现实,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是让民众“有恒产”。一般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