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鲁迅学通史 > 第三章 鲁迅学----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

第三章 鲁迅学----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1/2)

    一、 什么是鲁迅学?

    鲁迅研究的正宗是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还原,那么,究竟什么是鲁迅学呢?

    鲁迅学是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所谓学科化,就是发扬求实求真的宗旨,使鲁迅研究上升到体系化、理论化、专业化的境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鲁迅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是本体还原层。这一层可分为内学与外学两大体系。内学体系是对鲁迅本体的著作、思想、生平、人格的还原与阐释;外学体系是对鲁迅本体所处外界时代环境以及与外部精神文化思潮联系的还原与阐释。内、外学两大体系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相互交叉、相互融通的还原与阐释**同构成了鲁迅精神文化实体。

    第二是历史反思层。这一层是在本体还原层基础上,把鲁迅本体置于整个人类精神文化的历史范畴内进行评估,对鲁迅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理性的评价与反思,并由此抽出一些带有人类深层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

    第三是现实观照层。这一层是在本体还原、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对鲁迅在现实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正负面意义进行观照和探讨。

    这里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第二层所说的鲁迅的“局限性”与第三层所说的鲁迅的“负面意义”。这两点都颇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令人误以为是对鲁迅的不敬。其实并非如此,作者是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意并力图以鲁迅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思虑再三后才写出这两点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负面意义”,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不可能超脱在外。鲁迅最可贵的地方正是始终强调自己是历史的“中间物”,始终不断地无情解剖着自己,克服着自己,从而不断前进。他也始终盼望听到切中“真症候”、“入木三分”的中肯批评,那种只知一面赞颂、不会全面分析的态度正是违背鲁迅精神,违反科学的辨证思维方式的,是一种低级、片面、蒙昧的精神状态,是为鲁迅所不取的。鲁迅学既是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怎么能不讲科学,不讲功过正负两面的全面分析呢?

    鲁迅既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最为深刻、复杂的人,还是一个对人有最深刻研究的人,那么鲁迅学又是一门研究一位最深刻的人、并对他对人的研究进行再研究的特殊的人学。

    而人最突出的特征、与动物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精神,因此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精神,作为一门特殊人学的鲁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必然是人的精神,而且是一种最为深刻、复杂的人的精神----由鲁迅的精神和鲁迅对人的精神的研究所构成的鲁迅精神文化实体。所以,鲁迅学又是一门精神学。

    推而广之,由于鲁迅本体极为强烈、深邃的精神性以及鲁迅与古今中外、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精神文化现象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研究鲁迅学,必然也要研究古今中外、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精神文化现象史,所以鲁迅学从一个侧面来说,又是一门以鲁迅为视角研究精神文化现象史的学问。

    因此,简明地概括起来说,鲁迅学就是一门以鲁迅这个人和他的精神、著作、思想、艺术及其所处时代环境、相关的精神文化现象史及由此构成的鲁迅精神文化实体为研究对象、对鲁迅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作历史反思、正负面意义作现实观照的独立的人文学科。

    二、鲁迅学形成的学科条件及其本质特征

    那么,为什么鲁迅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他许多的作家研究都无此幸运呢?

    这主要是作家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

    世界上已经有相当一批人物研究、甚至作品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足以称为国际性的“显学”。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学,德国的歌德学、黑格尔学,法国的司汤达学、巴尔扎克学,希腊的荷马学,意大利的但丁学,甚至《红楼梦》一部书的研究也成了“红学”。这并不是由外部的人为条件所决定的,而是由于这些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具备以下条件:

    广博性。所有形成独立学科的人物或作品,无不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几乎囊括当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精华,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各个人文科学领域,有的还深入到自然科学范围,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莎士比亚的戏剧,几乎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所有方面,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各个人文科学领域。歌德,不仅在文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诸方面达到了时代的高峰,而且在博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但丁的《神曲》,实质是人类从封建的中世纪向现代资本主义纪元转折时期的百科全书。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总之,只有具有充分的广博性,才可能为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的学科形成打下坚实、深广的基础。

    深刻性。形成独立学科的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其研究对象还必须具有深刻性,深入到当时社会的最深处,人们灵魂的最深处。但丁《神曲》的深刻性,几乎达到令人颤悚的程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揭示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曹雪芹的《红楼梦》使人们心灵深处感到震撼。这些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底蕴几乎是深不可测的,不知多少代人一层层地深掘下去,不仅没有穷尽,而且会时时出现更深刻的认识。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说的:“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只有经得起人的思想钻探机一代一代无穷深钻下去的人物研究与作品研究才可能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独特性。无限广博的学识与巨大的思想深度相结合,往往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格形象,在世界文化中往往是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的,如珠穆朗玛峰突兀独立于群山之中,超越了平庸,超越了凡尘,引起世代学人的注目,激发起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盎然而往,经久不衰。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所需要的规模与深度,也才可能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

    当代性。任何一门兴盛的学科研究,都无不具有当代性。诚如钱钟书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一文中所说:“近代一位意大利哲学家有句名言:‘在真正意义上,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是的,与当代现实毫无关系的学问,无论多么高深,都不可能形成热点。无论是宣布入世还是标榜隐世,从实质上说,所有学者的学术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实有关,是明确或隐晦地从当代现实需要出发的。只是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有远近、深浅、明隐之别罢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与“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正是文化遗产研究的两大任务,而又以后者为重。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资料挖掘、整理、辨析,到一定阶段,可能有穷尽或饱和之感,但是从不同时代理论思维的高峰与人文科学的新境上去观照与分析,却又会出现新的认识,新的观念,达到更深的层次,拓展更多的侧面,永远不会穷尽。当然,这种与当代现实联系的紧密程度,首先取决于作家、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时代距离的远近。因此,能够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必须具备当代性,符合时代的深层次需要。不过,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此时不十分需要的,彼时可能需要,所以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衰冷热也可能起伏变化。有些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某一时代十分兴盛,后来却逐步衰退了,将来又可能重振,都是时代使然。

    除了以上四点自身条件之外,一项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研究历史、研究规模与研究队伍,并且建立某种形式的专门研究机构。例如莎士比亚学、歌德学、黑格尔学等等,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出版了大量研究著作,整理、出版了系统的研究资料,早已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形成了国际性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