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多难兴邦(1/2)

    多难兴邦

    2008年5月23日上午,汶川大地震后,国务院总理**第三次看望了北川中学的师生们。随后温总理进入该校高三年级的临时教室,给全班七十多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温总理诚恳地说:“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决定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随后温总理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说“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们会更加努力。”“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它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

    “多难兴邦”出自《左传?昭公四年》,原文为:“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大意是说,邻国的灾难是不可以被预测的。国家的命运,有的因为它经历了许多灾难反而更加团结和稳定,并且不断开拓疆土;有的国家因为没有灾难反而在安逸中失掉了国家,它的士兵也失去了战斗力。

    这段话后来被简化为“多难兴邦”,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灾难对于一个国家的积极意义。“多难兴邦”的意思是说,国家遭受了灾难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灾难可以使得人民更加团结,可以激励人民不屈不挠、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得国家更加强盛。“多难兴邦”和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是一样的。中国人从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并且“多难兴邦”的政治理念也一直被历朝历代执政者所重视。

    晋代被称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的刘琨,在上书晋元帝的《劝进表》中提到:“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意思是说,往往多灾多难的局面,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从而使国家兴盛富强;而殷切的担忧,能使君王居安思危,作出正确的决策。刘琨提到这句话希望以此来劝告晋元帝能够发愤图强、振兴国家。然而可悲的是刘琨的建议并没有被统治者采纳,他也在后来的战乱中被杀害,空余下“闻鸡起舞”的典故让后人怀念。后来唐代诗人杜牧缅怀刘琨,写下诗作称赞他,题名为《怀刘越石》:

    洛中奕奕鲁公友,金谷春风昔俊游。仕宦年少好绸缪,闻鸡司晨起剑舞。

    胡笳啸起胡儿泪,精钢化为绕指柔。江谧不闻击楫声,扬灰深没枕戈志。

    晋阳十年公走日,神州陆沉分南北。玉树著土何人哉!空对汗青仰风留。

    在这里,杜牧遥想刘琨少年时神姿丰怡、文采出众,年纪轻轻侧身于西晋时期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中。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任司州主簿时,与好友祖逖闻鸡起舞,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后来的八王之乱又经永嘉之乱、神州陆沉、北方沦陷,只有刘琨坚守在并州,是当时北方仅存的汉人地盘。诗人杜牧遥想刘琨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不由感慨万千啊!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公元1901年9月),清代重臣李鸿章生命垂危,面对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