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温文载道 >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2/2)

一个补充和解释,意思是:全乡的人,也是有共同的观点的,也是分善恶之人的。因此,善良的人喜欢并且坏人也喜欢的人,必定和坏人有什么勾当,因此也就不能被称为有德行的人。而那些坏人讨厌,善良的人也不喜欢的人,肯定是没有什么让人喜欢的地方,因此更加不能称成为有德行的人了!

    孔子用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乡愿”,实在是有品德的人的大忌,是败坏德行的行为。如若有人执著于“乡愿”这种沽名钓誉的行为,穷其一生也绝对成为不了有德行的人。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子路》中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孔曰:“善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恶著。”……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

    《孟子?尽心下》也阐释了孔子的这种思想:万子曰:“一乡皆称愿人焉,无所往而不为愿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万子问孟子:全乡的人都说他好,他平时也处处表现得像一个老好人,为什么孔子却说这种人是败坏德行的人呢?孟子回答说:这种人,你非要说他有什么过错,也举不出来;指责他好像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他只是同流合污而已,看着好像忠厚老实,行为好像廉洁清正,大家都很喜欢他,自我感觉良好。但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尧舜的道义,因此才说这种人是投机取巧的人、是道德败坏者。孟子之后又解释说,狂者、狷者他们的毛病都很明显,让人一眼可以看出,然后或者欣赏或者厌恶,没有什么迷惑性。但是这种老好人,这种“乡愿者”却恰好相反,初看什么毛病也没有,很得人心,似乎人人都觉得他是好人,人人都喜欢。其实这是因为他的表现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表面仁义礼智,内里却是欺世盗名。所以,孔子说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是道德败坏者。这是十分有道理的。

    温总理在回答哥本哈根气候问题时引用了“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明确地表明2009年在哥本哈根参加世界气候大会时,中国代表团是受到了他人别有用心的诋毁,从而澄清了传闻。这句引文用来反驳其他别有用心的国家对中国的诋毁,实在是用得极妙。同时又间接而坚定地表明了中国为推动《哥本哈根协议》的最终达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面对他人的中伤和诋毁,仍然能够以大局为重,可见中国谦逊大度的大国风范。温总理信手拈来,将古文运用于国际关系的阐释之中,既展示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让人看到到了他的国学功力,更以此敲山震虎,表达了中国人不会任人欺辱的坚定立场!

    《人民日报》  2010年3月15日 02版 《**总理答中外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