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温文载道 >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2/2)

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赈济遭受天灾**的家庭。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很俭朴,征收的赋税和劳役也很少。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像景仰日月,亲近他如同亲近自己的父母。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的故事,也是为了表达相似的意思。战国时候,燕昭王刚继位时,对于怎样治理国家、怎样使燕国国富民强不甚了解,于是就向他手下人郭隗请教,郭隗让他广招贤能。后来,燕昭王招了很多能人贤士,又和百姓一起同事安乐、同甘共苦,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乐,受到燕国人民的一致拥戴。刘向对燕王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做法十分赞赏,并表示应以史为鉴,希望当政者都能和燕王一样,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白居易进一步引申了这种思想,他在《策林》中写道:“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策林》是白居易为应对科举考试准备的政论文集。是时,安史之乱刚平复没多久,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朝堂上权臣之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白居易渴望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根据《策林序》中的记载:白居易在准备考试时,闭户累月,认真揣摩当下世情,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劝告、期盼君王以国为念,把自己所积累的政治识见、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对政治弊端的不满、对明君盛世的向往, 以及振国济民的情怀、鉴古革新的意识,都写进了《策林》。这句话就出自《策林?十四》,白居易以此规劝当政者:治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基础是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要想使国家振兴富强,就要以民为本,做到“忧乐同于人”。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白居易写了《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但是不管是他补察时政的政论,还是针砭流弊的诗词,都不为当政者所重视。中唐摇摇晃晃地走向了衰落。

    纵观历史,“民生”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注意关注民生、倾听民情。**总理曾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就无法实现国富民强,最重要的是,民为国之本,民生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可能会动摇国之根本。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广开言路,认真听取群众呼声,真心为群众办事,热心为群众服务,以人民利益为先,正确处理好人民利益和个人私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news/xwlb/20030911/101722.shtml  2003年9月11日

    《**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共度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