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关于图书馆(2/2)

三册书看。然而,因为借一

    册书所费的时间太久了,没有一个读者能够在“时间已届停止借书”的木牌挂出来以前

    赶交第三册的。我曾经在那里借看一部通海县志,全书四册,我就在借书券上写了四册,

    但等了半点钟,从楼上一个吊篮里颁发下来的却只有第一册一本。天啊,你知道志书的

    第一册里面有些什么文章?序文,序文,序文,凡例,疆城,星野,好,完了。于是,

    大略翻看一二篇序文之后,我就把它掩拢来,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闭目凝神了半点钟。

    我想,现在去换第二本出来,大概不至于对不起那位忙碌的管理先生了吧?于是我重填

    一张借书券。这回是指定要第三册了,因为我从第一册目录知道我所要的材料是在第三

    册里。于是,照例又得等三十或四十分钟,我的书发下来了。捧回到座位上去一看,却

    是第二册。于是仍又捧到柜上去交涉,管理员说:“刚才看了第一册,现在不是应该看

    第二册吗?”我说:“不错,先生,你的话也不错,但是这并不是小学教科书,我不必

    一定要看第二册的,况且,况且,我在借书券上写明了要第三册的。”那管理员检出我

    的借书券来一看,自言自语的道:“哦,我想你是写错的,给你改了。你再填一张罢。”

    于是我再填一张券,于是再等半点钟。于是领到我的第三册通海县志,于是,在十余分

    钟之后,“停止阅览”的木牌挂出来了。

    一个善于欣赏书籍的读者,当他得到一本值得欣赏的书之后,他不仅是热心地读它,

    而且还得玩弄,或说摩挲它。借来就看,看过就还,对于一本好书,这是最杀风景的待

    遇。多数书呆子,像我一样,喜欢把心爱的书放在常常看得见的一个书架上。新买来的

    书,不一定就看,让它在书架上搁几天,然后,在一个兴致最好的时候,翻开来看了。

    这正如我们对于一个朋友,必须到交情相当深密以后,才愿意和他娓娓谈心一样。因此,

    若是从图书馆里去借书看,这一册书就无法成为我的密友了。多数人宁愿自己花钱买书

    ——假如他有足够的财力,而不喜欢进图书馆,恐怕都为了这个缘故。

    至于图书馆里的阅览室,我们也有许多理由可以加以微辞。简要地说来,我觉得它

    太没有“个人的气氛”(privacy)了。你知道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必然是最“个人的”。

    董仲舒读书为什么一定要“下岜呢?我们可以引一句查尔士·兰姆的话来回答:“wi

    thinthefourcurtainsheisabsolute.theyarehismareclausum.”

    一个能容一二百人的阅览厅,如何使一个读者舒服地感觉到这是他的“禁海”呢?

    现在,让我们来描写一个理想的阅览室。我以为,一个图书馆必须要有许多阅览室,

    譬如说,五个,六个或十个,每个阅览室应当最多容纳十个到十五个读者。再多,那就

    是一个教室了。一个阅览室的布置应该恰如一间会客室兼燕居室一样。有沙发,也有圈

    椅;有圆桌,也有茶几。谁愿意排班似地正襟危坐着看书呢?让我们可以自由坐倚,让

    我们可以抽烟喝茶,让我们可以随时掩卷,绕着一个桌子踱几步,甚至让我们可以和同

    来的朋友或不相识的同志谈几句天。当我们要从书中抄录一点什么的话,让我们有一个

    供应着文具的写字桌,像银行或邮局的那个一样。这样的要求并不太奢,为什么没有一

    个图书馆愿意试一试呢?如今,搬在内地的大学,常常感觉到没有一个大厅足以作为阅

    书室之用。对于这种烦恼,我总觉得是多余的。倘若每一系有一个小小的,然而舒服的

    阅览室,使我们的青年读者有一个知识的“禁海”,岂不比一个大杂耍场式的阅览厅更

    好呢?而这正是可以利用内地的大宅院,不必加以改造而轻易地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