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书 >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2/2)

将卬惧,使客谏充国曰:“诚令兵出,破军杀将以倾国家,将军守之可也。即利与病,又何足争?一旦不合上意,遣绣衣来责将军(4),将军之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充国叹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虏得至是邪?往者举可先行羌者,吾举辛武贤,丞相御史复白遣义渠安国,竟沮败羌。金城、湟中谷斛八钱,吾谓耿中丞(5),籴二百万斛谷,羌人不敢动矣(6)。耿中丞请籴百万斛,乃得四十万斛耳。义渠再使,且费其半,失此二册(策)(7),羌人故敢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今兵久不决。四夷卒(猝)有动摇,相因而起,虽有知(智)者不能善其后,羌独足忧邪(8)!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为忠言。”遂上屯田奏曰:  (1)苦脚胫:谓小腿酸痛:寒泄:下痢。(2)一朝之变:谓死。(3)即:若也。(4)绣衣:指绣衣直指使者。汉武帝时始置。汉朝特派至各地执行天子旨意。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绣衣御史。(5)耿中丞:耿寿昌,当时任大司农中丞。曾在边郡创建“常平仓”,谷贱时高价收入,谷贵时低价出售,以调节谷价。(6)籴二百万斛谷二句:意谓储谷则可备战。二百万:《通览》作“三百万”。(7)二策:一指行羌者问题,竟遣义渠安国,激起羌变:一指籴谷问题,来谷甚少,使得转输烦费。(8)羌独足忧:意谓可忧者不独在羌。  臣闻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故举得于外,则福生于内,不可不慎。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十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1)。难久不解,繇(徭)役不息。又恐它夷卒(猝)有不虞之变,相因并起,为明主忧,诚非素定庙胜之册(策)(2)。且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以为击之不便。  (1)茭:干草。藁:禾杆。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2)庙:庙堂。指朝廷。庙胜之策:朝廷制定听胜敌之策。  计度临羌东至浩亹(1),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2),其间邮亭多坏败者(3)。臣前部士入山(4),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次。愿罢骑兵,留弛刑应募(5),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6),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7),缮乡亭,浚沟渠,治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8),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9),赋人二十亩(10)。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伉健各千(11),倅马什二(12),就草,为田者游兵(13)。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蓄),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14),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15),唯陛下裁许。  (1)计度:估计。临羌:县名。在今青海湟源县东南。(2)顷:一百亩。(3)邮亭:古代的驿站。(4)部:部署;布置。(5)应募:或称应募士。应募从军者。(6)吏士私从者:指自愿到边地从军立功的官民。(7)漕:水运。(8)湟狭:地名。在今青海西宁市东。(9)田事出:春天人出种田。 (10)赋人二十亩:分配给每人二十亩。 (11)伉(kang)健:骑兵身份之名称(陈直说)。(12)倅(cuì):副也。什二:十分之二。谓每千骑给副马二百匹。(13)游兵:指保卫屯田的骑兵。(14)今:王念孙曰,今当作“令”(15)田处:田处簿。  上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熟)计其便,复奏。”充国上状曰: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1),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2)。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3),愁于寄托远遁,骨肉离心,人有畔(叛)志,而明主般(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4)。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5),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  (1)帝王之兵,以全取胜等句:取意于《孙子》。《孙子·谋攻篇》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音也;不虎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取于《孙子·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谓先创造敌不可胜我的条件,然后我可胜敌。(3)亡:失也。荐草:牛羊所食之草。(4)兵决:解决兵事。期(jī)月:一整月;一整年,(5)受言去言:谓接受赵充国劝导而还谕羌族人者。  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1)。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2),以成羌虏相畔(叛)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3),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十卒(4),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5),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侥)幸,不出,令反畔(叛)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6),坐得必胜之道,七也。亡(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亡(无)惊动河南大、小使生它变之忧(7),十也。治湟峡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伸)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8),十一也。大费既省,繇(徭)役豫(预)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国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册(策),唯明诏博详公卿议臣采择。  (1)条:开列。(2)贫破其众:言使其贫而破之。(3)居收得并田作:言民田与屯田同时并作,两不相妨。(4)省:检阅。(5)折冲:意谓御敌。(6)离:遭受。瘃(zhú)堕:因严寒瘃冻而断指。(7)河南:指今兰州市以西黄河之南。(8)治湟峡中道桥等句:谓桥成则行军安全方便,如从枕席上经过。  上复赐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十二便,闻之。虏虽未伏诛,兵决可期月而望,期月而望者,渭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1),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又大、小前言曰:‘我告汉军先零所在,兵不往击,久留,得亡(无)效五年时不分别人而并击我(2)’其意常恐。今兵不出,得亡(无)变生,与先零为一?将军孰(熟)计复奏。!”充国奏曰:  (1)且:将也,(2)五年时:指元康五年(未改神爵以前)义渠安国征羌,纵兵杀羌人之时。不分别人:言不区别对待。  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1)。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罕、、莫须又颇暴略其赢弱畜产,畔(叛)还者不绝,皆闻天子明令相捕斩之赏。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2),乘塞列隧(燧)有吏卒数千人(3),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今留步士万人屯田,地势平易,多高山远望之便,部曲相保,为堑垒木樵(谯)(4),校联不绝(5),便兵弩(6),饬斗具(7)。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臣愚以为屯田内有亡(无)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骑兵虽罢,虏见万人留田为必禽(擒)之具,其土崩归德,宜不久矣。从今尽三月,虏马赢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种中,远涉河山而来为寇。又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终不敢复将其累重还归故地(8),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策)也。至于虏小寇盗,时杀人民,其原未可卒(猝)禁。臣闻战不必胜,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劳众,诚令兵出,虽不能灭先零,亶(但)能令虏绝不为小寇,则出兵可也。即今同是而释坐胜之道(9),从乘危之势,往终不见利,空内自罢(疲)敝,贬重而自损,非所以视(示)蛮夷也。又大兵一出,还不可复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繇(徭)役复发也。且匈奴不可不备,乌桓不可不忧。今久转运烦费,倾我不虞之用以澹(赡)一隅,臣愚以为不便。校尉临众幸得承威德(10),奉厚币,拊循众羌,谕以明诏,宜皆乡(向)风。虽其前辞尝曰“得亡(无)效五年”,宜亡(无)它心,不足以故出兵(11)。臣窃自惟念,奉诏出塞,引军远击,穷天子之精兵,散车甲于山野,虽亡(无)尺寸之功,偷得避慊(嫌)之便,而亡(无)后咎余责,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臣幸得奋精兵,讨不义,久留天诛(12),罪当万死。陛下宽仁,未忍加诛,令臣数得孰(熟)计。愚臣伏计孰(熟)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1)多算胜少算:《孙子·计篇》云:“多算胜,少算不胜。”意谓筹算精细,故能获胜,谋虑短浅,必然失败。(2)辽东:郡名,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3)燧:古代边塞用以守望并置烽火以报军情的亭子。(4)谯(qiáo):谯楼,即瞭望台。(5)校:指营垒。校联不绝:言营垒相次。(6)便:利也。(7)甲具:战斗器具,(8)累重:谓妻子。(9)同是:谓俱不能止小冠盗。(10)临众:人名。姓辛,辛武贤之弟。(11)以故:以此。(12)天诛:指当诛灭之敌。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顿首服。丞相魏相曰(1):“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册(策),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2)。”上于是报充国曰:“皇帝问后将军,上书言羌虏可胜之道,今听将军,将军计善。其上留屯田及当罢者人马数。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上以破羌、强弩将军数言当击,又用充国屯田处离散(3),恐虏犯之,于是两从其计,诏两将军与中郎将卬出击。强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斩首二千级,中郎将卬斩首降者亦二千余级,而充国所降复得五千余人。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  (1)魏相:本书卷七十四有其传。(2)任:担保。(3)用:因为。  明年五月,充国奏言:“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定计遗脱与煎巩、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1)。羌靡忘等自诡必得(2),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  (1)定计:按实数计算。黄羝:羌的一种。(2)自诡:自己口头保证。  所善浩星赐迎说充国(1),曰:“众人皆以破羌、强弩出击;多斩首获降,虏以破坏,然有识者以为虏势穷困,兵虽不出,必自服矣。将军即见(2),宜归功于二将军出击,非愚臣所及。如此,将军计未失也。”充国曰:“吾年老矣,爵位已极,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3)!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老臣不以余命一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猝)死,谁当复言之者?”卒以其意对。上然其计,罢遣辛武贤归酒泉太守官,充国复为后将军卫尉(4)。  (1)浩星赐:人名。姓浩星,名赐。(2)即见:言即见天子(3)嫌伐:言以伐功为嫌。(4)卫尉:官名。汉九卿之一,掌守卫宫门,主南军。  其秋。羌若零、离留、且种、兒库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首(1),及诸豪弟泽、阳雕、良兒、靡忘皆帅(率)煎巩、黄羝之属四千余人降汉。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率)众王,离留、且种二人为侯,兒库为君,阳雕为言兵侯,良兒为君,靡忘为献牛君。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1)若零、离留、且(zǔ)种、兒库:皆羌族各部小头目。  诏举可护羌校尉者,时充国病,四府举辛武贤小弟汤(1)。充国遽起奏:“汤使酒(2),不可典蛮夷。不如汤兄临众。”时汤已拜受节,有诏更用临众(3)。后临众病免,五府复举汤(4),汤数醉(酗)羌人,羌人反畔(叛),卒如充国之言。  (1)四府:指丞相、御史大夫、车骑将军、前将军之府。(2)使酒:酗酒。(3)更:改也。(4)五府:四府加后将军府。  初,破羌将军武贤在军中时与中郎将卬宴语,卬道:“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1),上欲诛之,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2),见谓忠谨(3),宜全度之。安世用是得免。”及充国还言兵事,武贤罢归故宫,深恨,上书告卬泄省中语(4)。卬坐禁止而入至充国莫(幕)府司马中乱屯兵(5),下吏,自杀。  (1)不快上:不为皇帝所满意。《汉记》作“不快之意”,文义较明。(2)卬家将军:指赵充国。持橐簪笔:言手里拿着装文书的口袋,发上插着写字的笔,形容备顾问、记帝语的近臣。(3)见谓:被认为。(4)省中:禁中,宫中。(5)司马:营军司马,属将军幕府。  充国乞骸骨(1),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朝庭(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2),谥曰壮侯。传子至孙钦,钦尚敬武公主。主亡(无)子,主教钦良人习诈有身(3),名它人子(4)。钦薨,子岑嗣侯,习为太夫人。岑父母求钱财亡(无)已,忿恨相告。岑坐非子免,国除。元始中(5),修功臣后,复封充国曾孙伋为营平侯。  (1)乞骸骨:年老之臣对君请求退休的谦辞。(2)甘露二年:即公元前52年。(3)良人:犹美人。诈有身:假装怀孕。(4)名它人子:以它人子代替。(5)元始:汉平帝年号(公元1—5)。(6)伋:一九四五年甘肃出土《三老掾赵宽碑》记复封赵充国曾孙纂,不作“伋”。  初,充国以功德与霍光等列,画未央宫(1)。成帝时,西羌尝有警,上思将帅之臣,追美充国,乃召黄门郎扬雄即充国图画而颂之(2),曰:  (1)画未央宫:汉宣帝为了表扬有功德的大臣,于甘露三年(前3)将霍光、赵充国等十一人的像画在未央宫麒麟阁上。(2)扬雄:本书有其传。  明灵惟宣,戎有先零。先零昌(猖)狂,侵汉西疆。汉命虎臣,惟后将军,整我六师,是讨是震。既临其域,谕以威德,有守矜功,谓之弗克。请奋其旅,于罕之羌,天子命我,从之鲜阳(1)。营平守节,屡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2)。遂克西戎(3),还师于京,鬼方宾服(4),罔有不庭(5)。昔周之宣(6),有方有虎(7),诗人歌功,乃列于《雅》(8)。在汉中兴,充国作武,纠纠桓桓(9),亦绍厥后(10)。  (1)鲜阳:鲜水之北。(2)靡亢:无故之意。亢:通“抗”。(3)西戎:这里是指羌族。(4)鬼方:古代的族名。这里是指羌族。(5)庭:归附之意。(6)周之宣:周宣王(姬静)。(7)方:方叔。虎:召虎。(8)《雅》:指《诗经》中《大雅·江汉》、《小雅·采芑》等篇。(9)赳赳、桓桓:皆雄壮威武貌。(10)绍:继也。厥:其;他们。这里指方叔、召虎。  充国为后将军,徙杜陵(1)。辛武贤自羌军还后七年,复为破羌将军,征乌孙至敦煌(2),后不出(3),征未到,病卒。子庆忌至大官。  (1)杜陵:县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2)乌孙:本书《西域传》有其传。(3)不出;谓不出塞。  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1),与歙侯战(2),陷陈(阵)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将吏士屯焉耆国(3)。还为谒者,尚未知名。元帝初,补金城长史,举茂材,迁郎中车骑将(4),朝廷多重之者。转为校尉,迁张掖太守,徒酒泉,所在著名。  (1)常惠:本书卷七十有其传。赤谷城:在今独联体伊什提克。(2)歙侯:乌孙官名。(3)焉耆国:《西域传》有其传。(4)郎中车骑将;郎中车将、郎中骑将。  成帝初,征为光禄大夫,迁左曹中郎将,至执金吾(1)。始武贤与赵充国有隙,后充国家杀(2);辛氏至庆忌为执金吾,坐子杀赵氏,左迁酒泉太守。岁余,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征入,历位朝廷,莫不信乡(向)。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国柱石(3)。父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臣凤不宜久处庆忌之右。”乃复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数年,坐小法左迁云中太守,复征为光禄勋(4)。  (1)执金吾:官名。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为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2)杀:衰落之意。(3)任:堪也。(4)光禄勋:官名。掌领宿卫侍从。  时数有灾异,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1):“虞有宫之奇(2),晋献不寐(3),卫青在位(4),淮南寝谋(5)。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6),胜于亡(无)形。《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将不预设,则亡(无)以应卒(猝);士不素厉(励),则难使死敌。是以先帝建列将之官,近戚主内,异姓距(拒)外,故好轨(宄)不得萌动而破灭,诚万世之长册(策)也。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7),谋虑深远。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乃者大异并见(现),未有其应。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灾未至而预御之(8),庆忌宜在爪牙官以备不虞。”其后拜为右将军诸吏散骑给事中(9),岁余徙为左将军。  (1)何武: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2)虞:春秋时小国。(3)晋献:春秋时晋献公。他想伐虞,因虞有贤人宫之奇而睡不成眠。(4)卫青:本书有其传。(5)淮南:指淮南王刘安。寝:止息。(6)折冲:却敌之意。厌:抑也。(7)柔毅:和柔而能沈毅。(8)《春秋》大灾未至而预御之:《春秋》庄公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公羊传》曰:“大其未至而预御之也。”(9)诸吏、散骑、给事中:皆加官名。  庆忌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然性好舆马,号为鲜明,唯是为奢。为国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亲附,敬其威信。年老卒官。长子通为护羌校尉,中子遵函谷关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为郡守(1),毕有将帅之风。宗族支属至二千石者十余人。  (1)茂:辛茂,字子渊。由中郎将迁为水衡都尉,见本书《公卿表》。  元始中,安汉公王莽秉政,见庆忌本大将军凤所成,三子皆能,欲亲厚之。是时莽方立威柄,用甄丰、甄邯以自助,丰、邯新贵,威震朝廷。水衡都尉茂自见名臣子孙,兄弟并列(1),不甚诎(屈)事两甄。时平帝幼,外家卫氏不得在京师,而护羌校尉通长子次兄素与帝从舅子伯相善,两人俱游侠,宾客甚盛。及吕宽事起(2),莽诛卫氏。两甄抅言诸辛阴与卫子伯为心腹,有背恩不说(悦)安汉公之谋。于是司直陈崇举奏其宗亲陇西辛兴等侵陵百姓,威行州郡。莽遂按通父子、遵茂兄弟及南郡太守辛伯等,皆诛杀之。辛氏繇(由)是废。庆忌本狄道人(3),为将军,徙昌陵。昌陵罢,留长安(4)。  (1)兄;与“况。”通。(2)吕宽事:见《王莽传》。(3)狄道:县名。在今甘肃临洮。(4)长安:汉都。在今西安市西北。  赞曰:秦汉已(以)来,山东出相(1),山西出将(2)。秦将军白起(3),郿人(4);王翦(5),频阳人(6)。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7),义渠公孙贺、傅介子(8),成纪李广、李蔡(9),杜陵苏建、苏武(10),上邽上官桀、赵充国(11),襄武廉褒(12),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尚)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偕)行(13)。”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1)山东:指华山或崤山以东。(2)山西:指华山或崤山以西。(3)白起:秦将。《史记》有《白起传》。(4)郿:县名。在今陕西眉县东。(5)王翦:秦将。《史记》有《王翦传》。(6)频阳:县名。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7)郁郅:县名。今甘肃庆阳。王围:为强弩将军,见《艺文志》。甘延寿:本书卷七十有其传。(8)义渠:县名。在今甘肃宁县西北。公孙贺:本书卷六十六有其传。傅介子:本书卷七十有其传。(9)成纪:县名。在今甘肃通渭东北。李广:本书卷五十四有其传。李蔡:附见本书《李广传》。(10)杜陵:县名。在今西安市东南。苏建、苏武:本书卷五十四有其传。(11)上官桀:附见《李广利传》、《戾太子传》、《霍光传》等。(12)襄武:县名。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廉褒;字子上,成帝时官执金吾、右将军等,见《公卿表》。(13)《秦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秦风·无衣》。王:秦人称秦君为王。于:犹曰。修:整治。甲兵:铠甲、兵器。偕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