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书 > 沟血志第九

沟血志第九(1/2)

    【说明】 本志和《史记·河渠书》都是记载水利史,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它摘取了《河渠书》的内容,但有几点不同:(一)命名不同,两者都以写治河为主,其它水利事为辅;然班固则不以名正言顺的“河渠”,命名,而以名实不大相符的“沟洫”命名。(二)有所修改。如《河渠书》写“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沟洫志》则写“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可能各有所偏。据各种古籍不同的记述,大概西门豹、史起二人都曾引漳水溉邺。又如,《河渠书》写孝文时河决酸枣,“其后四十有余年”,至武帝元光中河决瓠子;《沟洫声》则将“四十有余年”,改为“三十六年”。自文帝十四年河决酸枣,至元光三年河决瓠子,确是三十六年,改得对。(三)有所补充。《史记》讫太初,但《河渠书》未记元鼎六年穿凿六辅渠之事;而《沟洫志》记之甚明,补得好。(四)接续完好。《沟洫志》续写武帝太初以后至于王莽时期的水利事业,特详于西汉后期治河问题及贾让论治河三策,抓住主题,重点突出。作者论治水关系“国之利害”,非常注意有关国计民生的水利事业。  《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1),过家不入门(2)。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橇),山行则梮(3),以别九州(4);随山浚川,任土作贡(5);通九道,陂九泽(6)。度九山(7)。然河灾之羡(衍)溢(8),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导)河自积石(9),历龙门(10),南到华阴(11) ,东下底柱(12),及盟津、洛内(汭)(13),至于大伾(14)。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15),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16),北载之高地,过洚水(17),至于大陆(18),播为九河(19),同为迎河(20),入于勃海(21)。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又安,功施乎三代(22)。  (1)十三年:今本《尚书·夏书》无“十三年”之文。堙:塞也。(2) 过家不入门:后世有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传说。(3)榻:木器。犹后世抬行的舆床。(4)以别九州:《史记·夏本纪》云,禹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5)任土:根据土地情况制定田赋。 贡:贡献;进献方物于朝廷。(6)通九道,陂九泽:言通九州之道,及阻止其泽。(7) 度九山:观察山势以知水情。(8)河:今黄河。(9)积石:山名。即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10)龙门:山名。在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跨黄河两岸。(11)华阴:县名。在今陕西华阴东。(12)底柱:山名。一作砥柱。即三门山,在今三门峡水库中,已不见。(13)盟津:津名。又作孟津。在今河南孟县东。洛汭:河南省境洛水入黄河处。(14)大伾: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15)湍悍:水流猛急。(16)酾(shī,又读shāi):分流;疏导。王念孙说:骊,本作洒。(17)洚水:古水名。说法不一,有说即淇水,在今河南安阳地区。(18)大陆:泽名。在今河北任县东北,今已湮没。(19)播:分布。九河: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等九河。(20)迎河:地名。诸水汇流处,在今河北南皮境。(21)勃海:即今渤海。(22)三代:夏、商、周。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1),以通宋、郑、陈、蔡、曹、卫(2),与济、汝、淮、泗会(3)。于楚(4),西方则通渠汉川、云梦之际(5),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6)。于吴(7)则通渠三江、五湖(8)。于齐(9),则通淄济之间(10)。于蜀(11),则蜀守李冰凿离堆(12),避沫水之害(13),穿二江成都中(14)。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享)其利。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其多,然莫足数也。  (1)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荣阳东北。鸿沟:战国时魏国所开的一条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运河。(2)宋、郑、陈、蔡、曹、卫:皆古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3)济、汝、淮、泗:皆水名。(4)楚:地名。指今湖北、安徽等地。(5)汉川:即今汉水。云梦:泽名。在今洪湖、洞庭湖一带。(6)江淮:即今长江、淮河。(7)吴:地名。指令苏南、皖南、浙江等地。(8)三江:三江合称。说法不一,有说指北江、中江、南江。五湖:即今太湖。(9)齐:地名。指今山东地区。(10)淄、济:二水名。即淄水、济水。(11)蜀:地名。指今四川地区。(12)离堆: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一里。相传秦蜀守李冰凿此山以分江水。(13)沫水:古水名。岷江支流,今四川大渡河。(14)二江:即二水。说法不一。有说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境内。  魏文侯时(1),西门豹为邺令(2),有令名(3)。至文侯曾孙襄王时,与群臣饮酒,王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4),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5),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兴,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6)。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7)。  (1) 魏文侯(?�前396):战国时魏君。名斯。前445�前396年在位。(2) 西门豹:战国时魏人,任邺令,曾发动民力开凿水渠,引漳水溉田。邺:县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3)有令君:有善政之称。(4)行:犹付与。行田以百亩:赋田之法,一夫百亩(师古说)。(5)漳水:源于今山西省,东流至今河北省,经大名具入卫河,今已堙灭。(6) 魏:指战国时魏国。河内:地区名。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王先谦指出,班氏此处记载失之于“偏”,引漳水溉邺,实是西门豹开其端,史起继其后。左思《魏都赋》就有“西门溉其门,史起灌其后”之句。(7)舄(xì)卤:同“斥卤”。土地含有大量的盐碱成分,不适宜耕种。  其后韩闻秦之好兴事(1),欲罢(疲)之,无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2),令凿泾水(3),自中山西邸(抵)瓠口为渠(4),并(傍)北山(5),东注洛(6),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7),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8)。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9),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10),收皆亩一钟(11)。于是关中为沃野(12),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1) 韩:战国时韩国。秦:战国时秦国。(2)郑国:人名。战国时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间:乘间。(3)泾水:即今陕西境内的泾水。(4) 中山:山名。在今陕西淳化东南。抵:至也。瓠口:即谷口。在今陕西淳化东南。(5)傍:挨着;沿着。(6)洛:水名。即今陕西境内的洛水。(7)中作:言工程正进行中。觉:发觉。(8)就:成成。(9)注:引也。 填阔:淤泥。(10) 顷:地积单位。百亩为一顷。(11)钟:古量单位。有说六斛四斗为一钟。(12)沃野:肥沃的田野。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1),东溃金堤(2),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3)。  (1) 汉文时:指汉文帝十二年(前168)黄河堤决于东郡酸枣。酸枣:县名。在今河南延津西南。(2)金堤:河堤名。在今河南滑县东。(3)东郡:郡名。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塞之:言堵塞决口。  其后三十六岁,孝武元光中(1),河决于瓠子(2),东南注巨野(3),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4),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5),其奉(俸)邑食鄃(6)。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入多。蚡言于上曰(7):“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8),是以久不复塞也。  (1)孝武元光中:指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2)瓠子:地名。在汉代濮阳县境,在今河南濮阳西南。(3)巨野:泽名。在今山东巨野县北一带。(4)汲黯、郑当时:本书卷五十有其传。兴人徒:调发民工和刑徒。(5)田蚣:本书卷五十二有其传。(6)鄃(shū):县名:在今山东夏律东。(7)上:指汉武帝。(8)望气:古代迷信之法,望云气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用数: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以推断人事的吉凶。  时郑当时为大司农(1),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2),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傍)南山下(3),至河三百余里,径(4),易遭(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5),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  (1)大司农:当作“大农”。《公卿表》: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然则元光时,只可称大农。大农,官名。掌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2)渭:渭水。在关中地区。(3)南山:即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西安市南。(4)径:直接;捷速。(5)徐伯:汉代水利工程专家。表:标志。  后河东守番系言:(1)“漕从山东西(2),岁百余万石,更底柱之艰(3),败亡甚多而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4),引河溉汾阴、蒲坂下(5),度可得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6),民茭牧其中耳(7),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8),而底柱之东可毋复漕。”上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偿种(9)。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10),令少府以为稍入(11)。  (1) 河东: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番(pān)系:姓番,名系。河东郡守。(2)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3)更:历也;经过。(4)汾:水名。即今山西省境内之汾水。皮氏:县名。今山西河津。汾阴:县名。在今山西万荣西南。(5)蒲板:县名。在今山西永济西。(6)河堧(ruán):缘河边地。(7)茭牧:谓收茭草(干草)及牧畜。(8)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谓与关中收谷无异。(9)偿种:补偿粮种之费。(10)予越人:言租给由越地迁来的人。(11)少府:官名。掌山海地泽收入。稍:禾末;刍稿。令少府以为稍入:言令少府但收其刍稿,以供诸苑囿兽食,而不关大农(吴恂说)。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1),事下御史大夫张汤(2)。汤间之,言“抵蜀从故道(3),故道多贩,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4),褒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谷可致,而山东从酒无限,便于底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上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  (1)褒斜道:古通道名。在陕西省西南部。是沿褒水(南流入沔)、斜水(北流入渭)形成的河谷,为关中至汉中的交通要道。及:“以”之误(吴恂说)。(2)张汤:本书有其传。(3)故道:古道名。自今陕西宝鸡西南行,通往蜀地。(4)南阳:指南山之阳。  其后严熊言(1):“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2)。诚即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3)。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4)。水以绝商颜(5),东至山领(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1)严熊:《史记》作“庄熊署”。以庄为严,乃避汉明帝讳。夺“罴”字。(2) 临晋:县名。在今陕西大荔东。洛:水名。即今陕西境内的洛水。重泉:县名。在今陕西大荔西。(3)征:县名。在今陕西澄城西南。商颜:山名。在今陕西大荔西北。(4)井下相通行水:此为坎儿井。(5):下流曰。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1),乾(干)封少雨。上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2),则还自临决河,湛(沈)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置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为揵(3)。上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  (1)其明年:指元封元年(前109)。(2)万里沙:地名。在今山东掖县北。(3)淇园:在今河南淇县北。揵:通“楗”,堵塞;柱桩。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1),虑殚为河(2)。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3)。吾山平兮巨野溢,鱼弗郁兮柏(迫)冬日(4)。正道弛兮离常流(5),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6),不封禅兮安知外(7)!皇谓河公兮何不仁(8),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9),久不反(返)兮水维缓(10)。  (1)浩浩洋洋:水盛貌。《史记》作“晧晧旰旰”。(2)虑:犹大抵(王念孙说)。或疑“虑”为“庐”之误(陈直说)。殚(dān):尽力。(3)功无已时兮吾山平:言为修堤而控平了吾山。吾山:即鱼山。西去东阿城四十里。(4)弗郁:读为“沸渭”,犹汾污,鱼众多貌。(王念孙说)迫冬日:言水潦迫近冬日。(5)正道弛兮离常流:言正道弛坏而改流。(6)归旧川兮神哉沛:言水还旧道则神佑滂沛。沛:滂沛。形容水流广远。(7)不封禅兮安知外:言不到泰山封禅,哪知关外水患。外:指函谷关外。(8)皇:汉武帝自谓。河公:即河伯。传说中的河神。(9)啮(niè)桑:地名。在今江苏沛县南。浮:言被水所漂浮。(10)水维:水之纲维。一曰:  河汤汤兮激潺湲(1),北渡回兮迅流难(2)。搴长茭兮湛(沈)美玉(3),河公许兮薪不属(4)。薪不属兮卫人罪(5),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林竹兮揵石菑(6),宣防塞兮万福来(7)。  (1)汤汤:疾速貌。激潺(chán)湲:激流。(2)回:迂远。迅:疾也。(3)摹长茭兮沈美玉:此描述筑堤的打桩奠基。搴(qiān):拔也。 茭:竹苇。絙(索)谓之茭(臣瓒说)。(4)不属:不足之意。(5) 卫人罪:东郡(故卫地)百姓烧草,以致薪少,故言卫人罪。(6)菑(Zì):树立。石菑:石桩。(7)防:“房”之误。或言“房”、“防”古字通。  宣房:地名。在濮阳故城。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防(1)。而道(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1)宣防:当作“宣房”。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1)。而关中灵轵、成国、渠引诸川(2),汝南、九江引淮(3),东海引巨定(4),泰山下引汶水(5),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导)者(6),不可胜言也。  (1)朔方:郡名。治朔方(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西河:郡名。治平定(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河西:泛指黄河以西地区。酒泉:郡名。治禄福(今甘肃福泉)。(2)灵轵、成国、渠:三渠名。在今关中兴平县至岐山县一带。(3)汝南:郡名。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九江:郡名。治寿春(今安徽寿县)。(4)东海:疑为“北海”之讹。北海郡治营陵(在今山东潍坊市南)。巨定:泽名。在今山东临淄市东北。(5)泰山:郡名。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汶水:在今山东省中部。(6)陂:《史记·河渠书》作“披”。  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1),百三十六岁,而兒宽为左内史(2),奏请穿凿六辅渠(3),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仰)之田。上曰:“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读,畜(蓄)陂泽,所以备旱也。今内史稻田租挚(契)重,不与郡同(4),其议减。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徭)行水(5),勿使失时。”  (1) 元鼎六年:前111年。 (2)兒宽:本书卷五十八有其传。左内史:官名。秦置内史,掌治京畿地方。汉景帝时分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在长安。(3)六辅渠:辅助郑国渠的六小渠。(4)郡:谓四方诸郡。(5)平徭行水:均齐修渠之力役,俱得水利。  后十六岁,太始二年(1),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2)。引泾水,首起谷口(3),尾入栋阳(4),注渭中,袤二百里(5),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6)。郑国在前(7),白渠起后。举臿为云(8),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9),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言此两渠饶也。  (1) 太始二年:前95年(2)赵:王国名,治邯郸(今河北邯郸)。中大夫:官名。白公:姓白。公,乃尊称,(3)谷口:县名。在今陕西三原县西。白渠实起于谷口县之瓠口。(4)栎阳:县名。在今陕西富平东南。(5)袤:长也。(6)池阳:县名。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7)郑国在前:谓郑国修渠于前。(8)臿:通锸。锸(chā):铁锹。(9) 淤泥可为粪肥。  是时方事匈奴,兴功利,言便宜者甚众。齐人延年上书言(1):“河出昆仑(2),经中国,注勃海,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