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书 >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1/2)

    传曰:“思心之不(1),是谓不圣,厥咎霿(2),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液)之妖(3),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4),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5)。”  (1):宽容。(2)霿(mèng,又读méng):晦也。引申为愚蒙。(3)脂液之妖:传说中的脂妖和液妖。(4)眚(shěng):灾异。(5)沴(lì):因气不和而生的灾害。引申为相害、相克。  “思心之不,是谓不圣。”思心者,心思虑也;,宽也。孔子曰:“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1)!”言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貌言视听!以心为主,四者皆失,则区霿无识(2),故其咎霿也。雨旱寒奥(燠),亦以风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常风伤物,故其极凶短折也。伤人曰凶,禽兽曰短,草木曰折。一曰,凶,夭也;兄丧弟曰短,父丧子曰折。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心区霿则冥晦,故有脂夜(液)之妖。一曰,有脂物而夜(液)为妖,若脂水夜(液)污人衣,淫之象也。一曰,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温而风则生螟螣(3),有裸虫之孽。刘向以为于《易》巽为风为木(4),卦在三月四月,继阳而治,主木之华实。风气盛,至秋冬木复华,故有华孽(5)。一曰:地气盛则秋冬复华。一曰,华者色也,土为内事,为女孽也。于《易》坤为土为牛(6),牛大心而不能思虑,思心气毁,故有牛祸。一曰,牛多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心腹者,故有心腹之疴。土色黄,故有黄眚黄祥。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土气病则金木水火沴之,故曰“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不言“惟”而独曰“时则有”者,非一冲气所沴,明其异大也。其极曰凶短折,顺之,其福曰考终命(7)。刘歆思心传曰时则有裸虫之孽,谓螟螣之属也。庶征之常风,刘向以为《春秋》无其应。  (1)孔子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八佾篇》。(2)区(qiū)霿:昏昧。(3)螣(tè):食苗叶的小青虫。(4)巽:《周易·巽卦》。(5)华孽:《补注》引叶德辉曰:“《隋志》引《五行传》云:华者,犹荣华,容色之象也。以色乱国,故谓华孽。”(6)坤:《周易·坤卦》。(7)考终命:寿考而终其命。  釐公十六年“正月,六退蜚(飞),过宋都”(1)。《左氏传》曰“风也”(2)。刘歆以为风发于它所,至宋而高,高蜚(飞)而逢之,则退。经以见者为文,故记退蜚(飞);传以实应著,言风,常风之罚也。象宋襄公区霿自用(3),不容臣下,逆司马子鱼之谏,而与强楚争盟(4),后六年为楚所执(5),应六之数云,京房《易传》曰:“潜龙勿用(6),众逆同志,至德乃潜,厥异风。其风也,行不解物(7),不长(8),雨小而伤。政悖德隐兹谓乱,厥风先风不雨,大风暴起,发屋折木。守义不进兹谓耄(9),厥风与云俱起,折五谷茎。臣易上政,兹谓不顺,厥风大焱发屋(10)。赋敛不理兹谓祸,厥风绝经纬(11),止即温,温即虫。侯专封兹谓不统(12),厥风疾,而树不摇,谷不成。辟不思道(导)利(13),兹谓无泽,厥风不摇木,旱无云,伤禾。公常于利兹谓乱(14),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谷。弃正作淫兹谓惑(15),厥风温,螟虫起,害有益人之物。侯不朝兹谓叛(16),厥风无恒,地变赤而杀人。”  (1)釐公十六年:前644年。(yì):鸟名,即鹢。一种象鹭鹚的水鸟,能高飞。(2)风也:意谓风速使鹢退飞。(3)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君。名兹父。前650��前637年在位。(4)司马子鱼:公子目夷,宋桓公之子。争盟:谓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子鱼认为小国争盟,乃是取祸。(5)后六年为楚所执:鲁僖公二十一年,楚执宋襄公以代宋,距六鹢退飞凡六年。(6)潜龙勿用:《易·乾卦》初九爻辞。潜:隐也。(7)不解物:谓不能冲散物。(8)不长:谓吹不远。(9)耄:昏乱。(10)焱(biāo):暴风。(11)经纬:指丝帛之类。 (12)侯:诸侯。(13)辟:君也。导利:意谓导民使之有利。(14)公:指上爵之公。常于利,谓常想着利。(15)正:王先谦曰:“《晋志》‘正’作‘政’”。(16)不朝:谓不朝见天子。  文帝二年六月(1),淮南王都寿春大风毁民室(2),杀人。刘向以为是岁南越反,攻淮南边,淮南王长破之(3),后年入朝,杀汉故丞相辟阳侯(4),上赦之,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见异不寤(悟),后迁于蜀(5),道死雍(6)。  (1)(汉)文帝二年:前178年。(2)寿春:县名。今安徽寿县。汉代淮南王国都于此。(3)淮南王长:本书卷四十四有其传。(4)辟阳侯:审食其。(5)蜀: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6)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南。  文帝五年(1),吴暴风雨(2),坏城官府民室。时吴王濞谋为逆乱(3),天戒数见(现),终不改寤(悟),后卒诛灭。  (1)文帝五年:前175年。(2)吴:王国名。都吴(今江苏苏州)。(3)吴王濞:本书卷三十五有其传。  五年十月,楚王都彭城大风从东南来(1),毁市门,杀人。是月王戊初嗣立(2),后坐淫削国,与吴王谋反,刑僇(戮)谏者(3)。吴在楚东南,天戒若曰,勿与吴为恶,将败市朝(4)。王戊不寤(悟),卒随吴亡。  (1)彭城:楚王国都。今江苏徐州市。(2)王戊:楚王刘戊。(3)谏者:谓楚相张尚、太傅赵夷吾。(4)市朝:指争名利的场所。  昭帝无凤元年(1),燕王都蓟大风雨(2),拔宫中树七围以上十六枚(3),坏城楼。燕王旦不寤(悟)(4),谋反发觉,卒伏其辜(5)。  (1)元凤元年:前80年。(2)蓟:燕王国都。在今北京西南。(3)枚:干也。枝曰条,干曰枚。(4)燕王旦:武帝之子。《武五子传》有其传。(5)以上言恒风。  釐公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庙(1)。”刘向以为晦,暝也;震,雷也。夷伯,世大夫,正昼雷,其庙独冥(2)。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将专事螟晦(3)。明年,公子季友卒,果世官(4),政在季氏。至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5),正昼皆瞑,阴为阳,臣制君也。成公不寤(悟),其冬季氏杀公子偃(6)。季氏萌于釐公(7),大于成公,此其应也。董仲舒以为夷伯,季氏之孚也(8),陪臣不当有庙。震者雷也,晦暝,雷击其庙,明当绝去僭差之类也。向又以为此皆所谓夜妖者也。刘歆以为《春秋》及朔言朔,及晦言晦,人道所不及,则天震之。展氏有隐慝(9),故天加诛于其祖夷伯之庙以谴告之也。  (1)釐公十五年:前645年。九月己卯:九月三十日。晦:晦朔之晦。震:雷电击之。夷伯之庙:展氏祖庙。(2)冥:暗也。(3)将:王先谦曰:《晋》《宋志》“将”下并有“令”字。(4)公子季友卒,果世官:公子季友死后,季友之孙行父仍执政专国,自此以后常为卿。(5)成公十六年:前575年。六月甲午:六月二十九日。是月小。(6)季氏:指季文子。(7)萌:喻草木始生。言其始有威权。(8)孚:信也。(9)慝(tè):邪恶;恶念。  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1)。”皆月晦云(2)。  (1)鄢陵:邑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北。(2)以上言脂液妖。  隐公五年“秋,螟”(1)。董仲舒、刘向以为时公观渔于棠(2),贪利之应也。刘歆以为又逆臧釐伯之谏(3),贪利区霿,以生裸虫之孽也。  (1)隐公五年:前718年。(2)棠:鲁地。(3)臧僖伯:公子,孝公之子。谏:指谏观渔。  八年“九月,螟”(1)。时郑伯以邴将易许田(2),有贪利心。京房《易传》曰:“臣安禄兹谓贪,厥灾虫,虫食根、德无常兹谓烦,虫食叶。不绌(黜)无德,虫食本。与东作争,兹谓不时(3),虫食节。蔽恶生孽(4),虫食心。”  (1)(隐公)八年:前715年。(2)邴:邑名。郑祀泰山之邑。(3)不时:谓夺农时。(4)蔽恶生孽:恶人蔽君之明而生灾孽。  严公六年“秋,螟”(1)。董仲舒、刘向以为先是卫侯朔出奔齐,齐侯会诸侯纳朔(2),许诸侯赂(3)。齐人归卫宝(4),鲁受之,贪利应也。  (1)庄公六年:前688年。(2)先是卫侯朔出奔齐等句:鲁桓公十六年,因卫国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故卫惠公(名朔)奔齐。到了鲁庄公五年,齐侯与宋人、蔡人伐卫而纳惠公。(3)许诸侯赂:许诺贿赂诸侯。(4)齐人归卫主:齐人以伐卫所获之宝送给鲁国。  文帝后六年秋,螟(1)。是岁匈奴大入上郡、云中(2),烽火通长安,遣三将军屯边(3),三将军屯京师(4)。  (1)文帝后六年:前158年。(2)上郡、云中:皆郡名。上郡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云中郡治云中(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3)三将军屯边:车骑将军令免屯飞狐,将军苏意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都在边地。(4)三将军屯京师:将军周亚夫屯细柳,将军刘礼屯霸上,将军徐厉屯棘门,都在京师(长安)附近。以上言裸虫孽。  宣公三年(1),“郊牛之口伤(2),改卜牛(3),牛死(4)”。刘向以为近牛祸也。是时宣公与公子遂谋共杀子赤而立(5),又以丧娶(6),区霿昏乱。乱成于口,幸有季文子得免于祸,天犹恶之,生则不飨其祀(7),死则灾燔其庙(8)。董仲舒指(旨)略同。  (1)宣公三年:前606年。(2)郊:祈谷之祭。郊牛:郊祭必先择牛而卜之,吉则养之,然后卜郊祭之日。未卜时谓牛,即卜曰牲。(3)改卜牛:因郊牛口伤,不能使用,于是另择它牛更卜之。(4)牛死:改卜之牛又死。(5)宣公与公子遂谋共杀子赤而立:此鲁文公十八年事。参《左传》文公十八年。(6)以丧娶:鲁宣公元年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此时文公丧制未除。(7)生则不飨其祀:指郊牛伤死,乃天不欲飨其祀。(8)死则灾燔其庙:指鲁成公三年宣公庙灾。  秦孝文王五年(1),斿朐衍(2),有献五足牛者。刘向以为近牛祸也。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阳(3),广大宫室,南临渭,北临泾(4),思心失,逆土气。足者止也,戒秦建止奢泰(5),将致危亡。秦遂不改,至于离宫三百,复起阿房(6),未成而亡。一曰,牛以力为人用,足所以行也。其后秦大用民力转输,起负海至北边(7),天下叛之,京房《易传》曰:“兴繇(徭)役,夺民时,厥妖牛生五足。”  (1)秦孝文王五年:疑误。秦孝文王柱在位仅一年(前250),怎有五年?(2)斿:同“游”。朐衍:地名。在今宁夏盐池县。(3)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阳:据《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始都之”。(4)渭、泾:二水名,主要流域在关中地区。(5)建止奢泰:意谓建基于奢泰。(6)阿房: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西。(7)负海:犹言背海。  景帝中六年(1),梁孝王田(畋)北山(2),有献牛,足上出背上。刘向以为近牛祸。先是孝王骄奢,起苑方三百里,宫馆阁道相连三十余里。纳于邪臣羊胜之计,欲求为汉嗣,刺杀议臣爰盎(3),事发,负斧归死,既退归国,犹有恨心,内则思虑霿乱,外则土功过制,故牛祸作。足而出于背,下奸上之象也(4)。犹不能自解,发疾暴死,又凶短之极也(5)。  (1)景帝中六年:前114年。(2)梁孝王:刘武,文帝之子。本书卷四十七有传。(3)爰盎:本书卷四十九有其传。(4)奸:犯也。(5)以上言牛祸。  《左氏传》昭公二十一年春(1),周景王将铸无射钟(2),冷州鸠曰(3):“王其以心疾死乎!夫天子省风以作乐(4),小者不窕(5),大者不摦(6)。摦则不容(7),心是以感(憾)(8),感实生疾。今钟摦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刘向以为是时景王好听淫声,適(嫡)庶不明(9),思心霿乱,明年以心疾崩,近心腹之疴,凶短之极者也。  (1)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2)无射:十二律之一。无射钟:无射律之钟。(3)冷州鸠:乐官曰冷,后遂以为氏。州鸠,名也。(4)省:观察。风:风习;风俗。省风以作乐:意谓观察风俗而作乐以救其弊。(5)小者不窕:谓小乐器而音不细。(6)大者不摦(huà):谓大乐器而音不洪大难入耳。(7)摦则不容:音太响而难容。(8)感:借为憾,不安。(9)嫡庶不明:周太子寿卒,景王立子猛为嗣,后又欲立子朝。  昭二十五年春(1),鲁叔孙昭子聘于宋(2),元公与燕(宴)(3),饮酒乐,语相泣也(4)。乐祁佐(5),告人曰:“今兹君与叔孙其皆死乎!吾闻之,哀乐而乐哀(6),皆丧心也(7)。心之精爽(8),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冬十月,叔孙昭子死;十一月,宋元公卒(9)。  (1)昭二十五年:前517年。(2)叔孙昭子:叔孙婼。(3)元公:宋平公之子。(4)相泣:相对而俱泣。(5)乐祁:宋司城子梁。佐:佐酒。(6)哀乐:可乐而哀。乐哀:可哀而乐。(7)丧:丧失。(8)精爽:犹言精明。(9)以上言心腹之疴。  昭帝元凤元年九月(1),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2),往视之(3),鼠舞如故。王使夫人以酒脯祠(4),鼠舞不休,夜死(5)。黄祥也。时燕刺王旦谋反将败,死亡象也。其月,发觉伏辜。京房《易传》曰:“诛不原情,厥妖鼠舞门。”  (1)元凤元年:前80年。(2)燕有黄鼠等句:此事已见本志中上卷,引京房《传》亦同。(3)往:其上脱“王”字。(4)夫人:王念孙据上文记此事,以为“夫人”乃“酒”之误。陈直以为,“根据材料来源不同,似不必如王念孙说,夫人二字有误字。”(5)夜死:《纪》《传》作“一日一夜死”。  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1),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2),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是岁,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始用事;又封凤母弟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庶弟谭等五人赐爵关内侯(3),食邑三千户。复益封凤五千户,悉封谭等为列侯,是为五侯。哀帝即位,封外属丁氏、傅氏、周氏、郑氏凡六人为列侯(4)。杨宣对曰(5):“五侯封日,天气赤黄,丁、傅复然。此殆爵土过制,伤乱土气之祥也。”京房《易传》曰:“经称‘观其生’(6),言大臣之义,当观贤人,知其性行,推而贡之,否则为闻善不与,兹谓不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黄者,日上黄光不散如火然,有黄浊气四塞天下。蔽贤绝道,故灾异至绝世也。经曰‘良马逐’(7)。逐,进也,言大臣得贤者谋(8),当显进其人,否则为下相攘善(9),兹谓盗明,厥咎亦不嗣,至于身僇(戮)家绝(10)。”  (1)建始元年:前32年。四月辛丑:四月八日。(2)壬寅:九日。(3)谭等五人:谭、商、音、根、逢时凡五人。(4)封外属丁氏、傅氏、周氏、郑氏凡六人为列侯:据《外戚传》,傅太后弟子喜封高武侯,晏封孔乡侯,商封汝昌侯,同母弟子郑业为阳信侯,丁太后兄明封阳安侯,子满封 平周侯。六侯中有傅氏、丁氏、郑氏,而无周氏。周寿昌:“注引傅氏封三人,郑氏封一人,丁氏封二人,已是六人。当时外戚并无周氏,或因丁明子满封平周侯,而误衍‘周氏’,两字也。《晋志》引此无周氏,井无郑氏。”(5)杨宣:谏大夫。(6)“观其生”:《易·观卦》上九爻辞。谓观它国之庶官。(7)“良马逐”:《易·大畜》九三爻辞。(8)得贤者谋:言得贤者与谋。(9)攘:却也,(10)以上言黄祥。  史记周幽王二年(1),周三川皆震(2)。刘向以为金木水火沴土者也。伯阳甫曰(3):“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过其序(4);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5),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6);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7);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8),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9),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10)。”  (1)周幽王二年:前780年。(2)三川:指泾、渭、洛(即漆沮)三水。(3)伯阳甫:周太史。(4)过:《史记》、《国语》并作“失”。(5)阴迫而不能升:谓阴迫阳而使之不能升。(6)原:泉源。(7)演:犹“润”。(8)伊、洛:二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9)原:《国语》“原”上有“川”字。(10)纪:纪年的单位,若干年循环一次为一纪。  是岁三川竭,岐山崩。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连体,下竭上崩,事势然也。时幽王暴虐(1),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2),废其正后(3),废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王(4)。一曰,其在天文,水为辰星,辰星为蛮夷。月食辰星,国以女亡。幽王之败,女乱其内,夷攻其外。京房《易传》曰:“君臣相背,厥异名水绝(5)。”  (1)幽王:姬宫涅,前781��前771年在位。(2)褒姒:传说是个貌美而行为不正的女子。(3)正后:指申后。(4)犬戎:古时族名。处于今陕北地区。(5)名水:有名之水。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1),地震”。刘向以为先是时,齐桓、晋文、鲁釐二伯(霸)贤君新没(2),周襄王朱道(3),楚穆王杀父(4),诸侯皆不肖,权倾于下,天戒若曰,臣下强盛者将动为害。后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5)。诸震,略皆从董仲舒说也。京房《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于水则波,于木则摇,于屋则瓦落。大经在辟而易臣(6),兹谓阴动,厥震摇政宫。大经摇政,兹谓不阴,厥震摇山,山出涌水。嗣子无德专禄(7),兹谓不顺,厥震动丘陵,涌水出。”  (1)文公九年:前618年。九月癸酉:九月无祭西。(2)二霸:齐桓公、晋文公。贤君:鲁僖公。新没:死了不久:(3)失道:谓避叔带之难而出奔,失为君之道。(4)楚穆王杀父:楚穆王杀父成王。(5)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鲁文公十六年宋人杀其君杵臼,十八年襄仲杀恶,鲁宣公二年晋赵盾杀其君夷皋。鲁文公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鲁宣公四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十年陈夏徵舒杀其君平国,鲁文公十八年齐人杀其君商人。(6)大经:谓五行之常经。经,法也。辟:同“僻”,坏也。(7)专禄:其上当有“臣”字。王念孙曰:“《御览·咎徵部》七引此‘专禄’上有‘臣’字,是也。此言嗣子无德而臣专禄则地震,故上文云‘臣事虽正专必震’也。臣专禄,故曰不顺。若无臣字,则义不可通。”  襄公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1)”。刘向以为先是鸡泽之会,诸侯盟,大夫又盟(2)。是岁三月,诸侯为溴梁之会(3),而大夫独相与盟(4),五月地震矣。其后崔氏专齐(5),栾盈乱晋(6),良霄倾郑(7),阍杀吴子(8),燕逐其君(9),楚灭陈、蔡(10)。  (1)襄公十六年:前557年。五月甲子:五月十三日。(2)鸡泽:卫地;在今河北邯郸市东。据《左传》,鲁襄公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己未(二十三日),同盟于鸡泽。戊寅(七月十三日),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3)溴:景祐本作“浿”是也。浿梁:浿水之堤梁。约在今河北济源县西。(4)大夫独相与盟:据《春秋》诸大夫盟,谓晋、宋、卫、郑、曹、莒、邾、薛、杞、小邾等国之大夫。(5)崔氏:谓齐卿崔杼。(6)奕盈:即栾怀子,晋大夫栾桓子之子,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奔楚,二十二年复入晋作乱。(7)良霄:郑大夫伯有。于鲁襄公三十年作乱而死。(8)阍:守门者(越人,被吴俘虏而为阍)。吴子:余祭。鲁襄公二十九年,余祭观舟,阍以刀杀之。(9)燕:北燕国。鲁昭公三年冬,燕大夫杀其君之外劈,燕公惧而奔齐。(10)楚灭陈蔡:鲁昭公八年,楚师灭陈。十一年楚灭蔡。  昭公十九年“五月己卯,地震”(1),刘向以为是时季氏将有逐君之变。其后宋三臣、曹会皆以地叛(2),蔡、莒逐其君(3),吴败中国杀二君(4)。  (1)昭公十九年:前523年。五月己卯:五月十六日。(2)宋三臣:指宋华亥、向宁、华定。鲁昭公二十年,宋三臣出奔陈。二十一年自陈入宋南里以叛。曹会:曹大夫公孙会。鲁昭公二十年曹会自(曹会之邑)出奔宋。(3)蔡、莒逐其君:鲁昭公二十一年,蔡人逼迫蔡侯朱出奔楚。鲁昭公二十三年,莒子庚舆虐而好剑,被国人所逐,出奔鲁。(4)吴败中国杀二君:鲁昭公二十三年七月,吴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髠、沈子逞灭。  二十三年“八月乙未,地震”(1)。刘向以为是时周景王崩,刘、单立王子猛,尹氏立子朝(2)。其后季氏逐昭公,黑肱叛邾(3),吴杀其君僚(4),宋五大夫、晋二大夫皆以地叛(5)。  (1)(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八月乙未:八月二十六日。(2)刘、单:刘蚠、单旗。王子猛:周景王子。尹氏:周朝世卿。王子朝:周景王之长庶子。(3)黑肱:邾大夫。鲁昭公三十一年,黑肱以滥(邾邑)奔鲁。(4)吴杀其君僚:鲁昭公二十七年,吴公子光使专诸刺杀吴王僚。(5)宋五大夫、晋二大夫皆以地叛:鲁定公十年、十一年,宋大夫辰、仲它、石、公子地、乐大心相继以叛。鲁定公十三年,晋荀寅、士吉射入朝歌以叛。  哀公三年“四月甲午,地震(1)”。刘向以为是时诸侯皆信邪臣,莫能用仲尼(2),盗杀蔡侯(3),齐陈乞弑君(4)。  (1)哀公三年:前492年。四月甲午:朔日。(2)仲尼:孔子之字。(3)盗杀蔡侯:鲁哀公四年,公孙翩射杀蔡昭侯。(4)陈乞:齐大夫陈僖子。鲁哀公六年,陈乞杀其君茶(齐景公之子安孺子)。  惠帝二年正月(1),地震陇西(2),厌(压)四百余家。武帝征和二年八月癸亥(3),地震,厌(压)杀人。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4),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5),北海琅邪坏祖宗庙城郭(6),杀六千余人。元帝永光三年冬(7),地震,绥和二年九月丙辰(8),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9),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1)惠帝二年:前193年。(2)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3)征和二年:前91年。八月癸亥:八月二十日。(4)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壬寅:四月二十九日。(5)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东北)。(6)北海、琅邪:皆郡名。北海郡治营陵(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琅邪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7)永光三年:前41年。(8)绥和:上脱“成帝”二字(王念孙说)。绥和二年:前7年。九月丙辰:九月二十一日。(10)京师:指长安。  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1)”。《榖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麓(2),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霸)道(3),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霸)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4),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悟),天子蔽晦(5)。及齐桓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6),晋败天子之师(7),莫能征讨,从是陵迟(8)。《公羊》以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齐,大国;桓德衰,伯(霸)道将移于晋文(9),故河为徙也。《左氏》以为沙麓,晋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麓崩,不书震,举重者也。伯阳甫所谓“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不过十年,数之纪也。”至二十四年(10),晋怀公杀于高梁榖。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12),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强。”  (1)鳌公十四年:前646年。八月辛卯:八月五日。沙麓,山名。或以为沙山之麓。在今河北大名县东。(2)属:连接。(3)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4)逮:及也。(5)蔽晦:谓被掩蔽而暗。(6)二大夫:指召伯、毛伯。(7)晋败天子之师:晋败天子之军于贸戎。(8)陵迟:衰败。(9)晋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10)釐公二十四年:前636年。(11)晋怀公:谓子图,晋惠公之子。被杀于高梁(晋地)。(12)小人剥庐:《易·剥卦》上九爻辞。剥庐:击毁庐舍,言凶也。  成公五年“夏,梁山崩,(1)。《榖梁传》曰壅河三日不流(2),晋君帅(率)群臣而哭之(3),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4),厉公以弑(5)。溴梁之会,天下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宁出卫献(6),三家逐鲁昭(7),单、尹乱王室(8)。董仲舒说略同。刘歆以为梁山,晋望也(9);崩,弛崩也(10)。古者三代命祀(11),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美恶周必复(12)。是岁岁在鹑火(13),至十七年复在鹑火,栾书、中行偃杀厉公而立悼公。  (1)成公五年:前586年。梁山:中国梁山有多处。此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市东,离黄河不远之处。(2)壅河:堵塞黄河。(3)晋君:晋景公。(4)三卿:指郤犨、郤锜、郤至。(5)厉公以弑:晋厉公杀三卿,而栾书、中行偃又杀厉公。事在鲁成公十七年。(6)孙、宁:孙林父,宁殖,皆卫大夫。卫献:卫献公,名,定公之子。孙、宁逐出卫献公,事在鲁襄公十四年,(7)三家:指鲁国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鲁昭公。三家逐鲁昭公,事在鲁昭公末年。(8)单、尹:指单旗、尹氏。单、尹乱周室,即争立王子猛、王子朝事。(9)望:遥望而祭之称。(10)弛崩:逐渐汰散。(11)三代:夏、商、周。(12)周必复:谓终而复始的循环。(13)岁:岁垦(即木星)。古人发现岁星大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将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即十二次)。岁星一年在一次,据此以纪年。鹑火:十二星次之一。  高后二年正月(1),武都山崩(2),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文帝元年四月(3),齐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4),刘向以为近水沴土也。天戒若曰,勿盛齐楚之君,今失制度,将为乱。后十六年,帝庶兄齐悼惠王之孙文王则薨,无子,帝分齐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为王(5)。贾谊、鼌错谏(6),以为违古制,恐为乱。至景帝三年(7),齐楚七国起兵百余万,汉皆破之。春秋四国同日灾(8),汉七国同日众山溃,咸被其害,不畏天威之明效也。  (1)高后二年:前186年。(2)武都:郡名。治武都(在今甘肃武都东北)。(3)文帝元年:前179年。(4)此处有脱文。王念孙曰:“案:此依《汉纪·孝文纪》作‘齐楚地震,山崩,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此因地震,故山崩而水溃出也。且上下文皆纪山崩之事,则此亦当有‘崩’字明矣。《文纪》亦云‘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5)悼惠王庶子六人:齐孝王将闾、济北王志、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晧、济南王辟光。(6)贾谊、鼌错:本书均有传。(7)景帝三年:前154年。是年发生吴楚七国之乱。(8)春秋四国:指宋、卫、陈、郑四国。  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1),犍为柏江山崩(2),捐江山崩,皆壅江水(3),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元延三年正月丙寅(4),蜀郡岷山崩(5),壅江(6),江水逆流,三日乃通。刘向以为周时岐山崩(7),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本起于蜀汉(8),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9),从参至辰(10),殆必亡矣。其后三世无嗣,王莽篡位(11)。  (1)河平三年:前26年。二月丙戌:二月二十七日。(2)犍为:郡名。治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东)。(3)柏江、捐江:今不知其为何水,大约在今四川彭山县、乐山县一带。沈钦韩曰:“《水经注》江水东南迳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竟险,接岭争高。汉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也。”(4)元延三年:前10年。正月丙寅:正月十日。(5)蜀郡: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岷山:今岷山。(6)江:今岷江。(7)岐山: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8)蜀汉:蜀郡、汉中郡。(9)星孛(bèi,又读bó):星芒四出扫射的现象。摄提、大角:皆星名,均属亢宿。(10)参:星宿名。在西方。辰:心宿。在东方。(11)以上言金木水火沴土。  传曰:“皇之不极(1),是谓不建,厥咎眊(2),厥罚恒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疴,时则有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