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书 >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2/2)

年:前154年。 (2)吴:王国名。(3)吴王濞:本书卷三十五有其传。  宣帝时,大司马霍禹所居第门自坏(1)。时禹内不顺、外不敬,见戒不改,卒受灭亡之诛。  (1)霍禹:霍光之子。本书《霍光传》附其传。第:大住宅。  哀帝时,大司马董贤第门自坏(1)。时贤以私爱居大位,赏赐无度,骄嫚不敬,大失臣道,见戒不改。后贤夫妻自杀,家徙合浦(2)。  (1)董贤:本书《佞幸传》有其传。(2)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以上言金诊。  传曰:“言之不从,是谓不艾(乂)(1),厥咎僭,厥罚恒阳,厥极忧。时则有诗妖,时则有介虫之孽(2),时则有犬祸,时则有口舌之疴,时则有白告白祥。惟木诊金。”  (1)乂:治也。(2)介虫:带甲壳的虫。  “言之不从”,从,顺也。“是谓不乂”,乂,治也。孔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況其选者乎(1)!”《诗》云:“如蜩如螗,如沸如羹(2)。”言上号令不顺民心,虚哗愦乱,则不能治海内,失在过差,故其咎僭。僭。差也。刑罚妄加,群阴不附,则阳气胜,故其罚常阳也。旱伤百谷,则有寇难,上下俱优,故其极忧也。君炕阳而暴虐(3),臣畏刑而柑(钳)口(4),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介虫孽者,谓小虫有甲飞扬之类,阳气所生也。于《春秋》为螽,今谓之蝗,皆其类也。于《易》,兑为口(5),犬以吠守,而不可信,言气毁故有犬祸。一曰,旱岁犬多狂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口喉咳者,故有口舌疴。金色白,故有白告白祥。凡言伤者,病金气。金气病,则木沴之。其极忧者,顺之,其福曰康宁。刘歆言传曰时有毛虫之孽。说以为于天文西方参为虎星(6),故为毛虫。  (1)孔子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2)《诗》云等句:引待见《诗经·大雅·荡》。蜩(tiáo):蝉也。螗:蝉的一种。羹:汤也。此二句比喻王朝内部纷扰不宁。(3)炕阳:枯涸之意,谓无惠泽于下。(4)柑(qián)口:使口衔木(不能言)。(5)兑:《易》卦名。(6)参: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史记周单襄公与晋郤锜、郤、郤至、齐国佐语(1),告鲁成公曰:“晋将有乱,三郤其当之乎!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高位实疾颠(2),厚味实腊毒(3)。今邯伯之语犯(4),叔迂(5),季伐(6)。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盖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预)焉(7)。立于yín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8),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季?”十七年(9),晋杀三郤。十八年(10),齐杀国佐。凡此属,皆言不从之咎云。  (1)郤锜:驹伯。郤:苦成叔。郤至:昭子,即温季。国佐:齐大夫国武子。(2)高位实疾颠:言位高者必速颠仆。疾:速也。颠:仆也。(3)厚味实腊毒:言味厚者为毒极。腊:报也。(4)郤伯:驹伯。犯:侵也。(5)叔:苦成叔。迂:夸诞。 (6)季:温季。代:矜尚。(7)国子:国佐。预:参顶。(8)尽言:犹报言。招(qiáo):揭示。(9)十七年:鲁成公十七年(前574)。 (10)十八年:鲁成公十八年(前573)。  晋穆侯以条之役生太子(1),名之曰仇(2);其弟以千亩之战生(3),名之曰成师(4)。师服曰(5):“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谊(义)(6),谊(义)以出礼(7)礼以体政(8),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9)。嘉耦(偶)曰妃(10),怨耦(偶)曰仇(11),古之命也(12)。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13),兄其替乎(14)!”及仇嗣立,是为文侯。文侯卒,子昭侯立,封成师于曲沃(15),号桓叔。后晋人杀昭侯而纳桓叔(16),不克(17)。复立昭侯子孝侯,桓叔子严伯杀之。晋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严伯子武公复杀哀侯及其弟,灭之,而代有晋国(18)。  (1)晋穆侯:晋值侯之孙。条:条戎。伐条之役。王师败逃,晋师必败。(2)仇:与敌战时而生,故名取仇忿之义。(3)其弟:太子之弟,即桓叔。千亩:地名。于亩之役,晋胜。(4)成师:意取能成其师众。(5)师服:晋大夫。(6)名以制义:名必合义。(7)义以出礼:礼由义出。(8)礼以体政:意谓礼为政治之本。体:本体;根本。(9)易:违反之义。(10)嘉偶:美好的姻缘。妃:通“配”。 (11)怨偶:孽缘。(12)命:名也。(13)兆乱:谓为祸乱之预兆。(14)替:衰微。师服之言,见《左传》桓公二年。(15)曲沃:春秋时晋地。 (16)桓叔:桓,谥也;叔,字也。 (17)不克:不遂。 (18)(武公杀哀侯)而代有晋国:事在鲁桓公三年(前709)。  宣公六年(1),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2),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3)。”间一岁(4),郑人杀之。  (1)宣公六年:前603年。(2)曼满、伯廖:皆晋大夫。(3)“无德而贪”等句:意谓无德而贪,不过三年,必然灭亡。《易传·丰卦》上六爻辞云: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阗无其人,三岁不觌,凶。”(4)间:间隔。  襄公二十九年(1),齐高子容与宋司徒见晋知伯(2),汝齐相礼(3)。宾出,汝齐语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专(4),司徒侈(5),皆亡家之主也。专则速及(6),侈将以其力敝(7),专则人实敝之,将及矣。”九月,高子出奔燕。  (1)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2)高子容:齐大夫高止。宋司徒:华定。知伯:晋大夫荀盈。(3)汝齐:晋大夫司马侯。相札:司仪。(4)专:谓自以为是。(5)侈:奢侈。(6)及:谓及于祸。(7)侈将以其力敝:侈将以其力而致敝。敝:《左传》作“毙”。  襄公三十一年正月(1),鲁穆叔会晋归(2),告孟孝伯曰(3):“赵孟将死矣(4)!其语偷(5),不似民主(6);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十者(7),弗能久矣。若赵孟死,为政者其韩子乎(8)?吾子盍与季孙言之(9)?可以树善(10),君子也(11)。”孝伯曰:“民生几何(12),谁能毋偷!朝不及夕,将焉用树(13)!”穆叔告人曰:“孟孙将死矣!吾语诸赵孟之偷也,而又甚焉。”九月,孟孝伯卒。  (1)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2)穆叔:即叔孙穆子。(3)孟孝伯:鲁大夫仲孙揭。(4)赵孟:晋卿赵文子,名武。(5)其语偷:谓所言毫无远虑。偷:苟且偷安之意。(6)民主:民人之主。(7)谆谆: 唠叨貌。(8)韩子:赵起,即韩宣子。(9)盍(hé):何不。季孙:季武子,名宿。(10)可以树善:谓可以早与韩起结好。(11)君子:指韩起。(12)民生:犹人生。(13)树:树善。  昭公元年(1),周使刘定公劳晋赵孟(2),因曰:”子并冕以临诸侯(3),益亦远绩禹功(4),而大庇民乎?”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5),朝不谋夕,何其长也(6)?”刘子归,以语王曰:“谚所谓老将知(智)而毫及之者(7),其赵孟之谓乎!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济于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畔(叛),何以能久?赵孟不复年矣(8)!”是岁,秦景公弟后子奔晋(9),赵孟问:“秦君何如?”对曰:“无道。”赵孟曰:“亡乎(10)?”对曰:“何为(11)?�世无道,国未艾(乄)也(12)。国于天地,有与立焉(13),不数世淫,弗能敝也(14)。”赵孟曰:“夭乎(15)?”对曰:“有焉。”赵孟曰:“其几何(16)?”对曰:“鍼闻国无道而年谷和孰(熟),天赞之也(17),鲜不五稔(18)。”赵孟视荫(19),曰:“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20)?”后子出而告人曰:“赵孟将死矣!主民(21),玩岁而惕日(22),其与(欤)几何(23)?”冬,赵孟卒。昭五年(24),秦景公卒。  (1)昭公元年:前541年。 (2)周:周景王。刘定公:周卿,食邑于刘,名夏。劳:慰劳。是时赵孟与诸侯会于貌。(3)弁冕:古时卿大夫之礼帽。(4)绩:继也。(5)侪:等辈。(6)朝不谋夕,何其长也:意谓早尚不能为夕谋,何能念及长远庇民。(7)老将智:年老将益智。耄:八十曰耄。赵孟此时年未满五十,而似八十之老人。(8)不复年:谓不复见谷熟。年,与“稔”义同。(9)后子:即公子鍼。秦桓公子。(10)亡乎:国将灭亡吗? (11)何为:为何灭亡。(12)刈:绝也。(13)国于天地,有与立焉:谓立国于天地,必有参与辅助者。(14)不数世淫,不能撇也:谓若非几代yín乱,不能垮台。(15)夭:谓短命。(16)几何:几时。(17)赞:佐助。(18)鲜:少也。五稔:犹五年。(19)荫:日影。(20)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谓己已年老不能等待五年。(21)主民:主持民人之事。 (22)玩岁而惕(kài)日:谓混日子而旷废时日。(23)其 欤几何:“其几何欤”之变句。(24)昭五年:昭公五年(前537)。  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会盟(1),设服离卫(2)。鲁叔孙穆子曰(3):“楚公子美矣君哉(4)!”伯州犁曰(5):“此行也,辞而假之寡君(6)。”郑行人子羽曰(7):“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忧子哲之欲背诞也。”子羽曰:“假而不反(返)(8),子其无忧乎(9)?”齐国子曰(10):“吾代二子闵(悯)矣(11)。”陈公子招曰(12):“不忧何成?二子乐矣(13)!”卫齐子曰(14):“苟或知之,虽忧不害(15)。”退会,子羽告人曰:“齐、卫、陈大夫其不免乎!国子代人忧,子招乐忧,齐子虽忧弗害。夫弗及而忧(16),与可忧而乐;与忧而弗害(17),皆取忧之道也。《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18)。’三大夫兆忧矣(19),能无至乎(20)!言以知物(20),其是之谓矣。”  (1)公子围:楚恭王之子。时为楚令尹,与齐、宋、卫、陈、蔡、郑会于虢。(2)设服:设君之服。离卫:陈列卫兵。(3)叔孙穆子:叔孙豹。(4)楚公子美矣君哉:谓公子围的服饰设施已似君主。(5)伯州犁:楚太宰。(6)假之寡君:谓楚王假以此礼。此为公子围文过。(7)行人:官名。子羽:公子挥之字。(8)反:同“返”,归还。(9)其:犹岂。(10)国子:齐大夫国弱。(11)二子:指王子围、伯州犁。围以是年篡位,不能令终,州犁亦寻为围所杂,故言可悯。(12)招:陈公子,陈哀公弟。 (13)不忧何成,二子乐矣:谓忧而能成事,今二子不忧而乐,其事难成。 (14)齐子:卫大夫齐恶。(15)苟或知之,虽忧不害:此言先知为备,虽有忧难,无所损害。(16)弗及而忧:代人忧,不及己。(17)与忧而弗害:虽忧何害。(18)《太誓》曰等句:引文见《尚书·周书·太誓》。(19)兆忧:谓开忧兆。(20)能:字上疑当有“忧”。(21)言以知物:意谓察其言,以知其祸福。  昭公十五年(1),晋籍谈如周葬穆后(2),既除丧而燕(宴)(3),王  曰:“诸侯皆有以填(镇)抚王室(4),晋独无有,何也?”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5),故能荐彝器(3)。晋居深山,戎翟之与邻,拜戎不暇(7),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其忘诸乎(8)!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9),其反亡(无)分乎(10)?昔而高祖司晋之典籍(11),以为大正(12),故曰籍氏。女(汝),司典之后也(13),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14),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15)。”籍谈归,以语叔向(16)。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所乐必卒焉(17)。今王乐忧,若卒以忧,不可谓终(18),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19),于是乎以丧宾燕(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三年之丧,虽贵遂服(20),礼也。王虽弗遂,燕(宴)乐已早(21)。礼,王之大经也(22);一动而失二礼(23),无大经矣。言以考典(26),典以志经(25)。忘经而多言举典(26),将安用之!”  (1)昭公十五年:前527年。(2)籍谈:晋大夫。如:往也。穆后:周景王之后溢穆。(3)除丧:除去丧礼之服。(4)镇抚王室:谓贡献器物。(5)明器:有二义。一谓明德之分器。一谓殉葬之器物。吴恂疑“明”或“盟”之坏文。(6)荐:献也。彝器:古代宗庙常用的礼器的总名,如钟、鼎、樽之类。(7)拜:服也。(8)叔氏:解说不一。师古曰:“叔;籍谈字。”一曰“叔父之使,故谓之叔氏”。杨伯峻曰:“景王称荀跞为伯氏,称籍谈为叔氏,自以二人皆姬姓之后,而伯、叔之称,不论因其位之尊卑,抑年之大小。”(9)杨伯峻曰:“周王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于晋侯称叔父者,或以唐叔而称‘叔,钦?”(10)其:岂也。(11)而:汝。高祖:远祖。《左传》“高祖孙伯黡”。(12)大正:《左传》作“大政”。(13)司典:指孙伯黡。(14)宾:指荀踩、籍谈等。(15)典:典藉,典故。祖:祖业。(16)叔向:晋羊舌肸之字。(17)所乐必卒:志所乐者,必以其事终。(16)终:善终;寿终。(19)三年之丧二:指太子寿卒、穆后死。(20)遂:竟也。遂服:谓如礼服丧。(21)己:太也,甚也。 (22)经:谓常法。(23)失二经:指不遂服,又即宴乐。(24)考:成也。典:谓典则。(25)志:记也。经:即礼。(26)忘经:即失二礼。举典;数举典籍。  哀公十六年(1),孔丘卒,公诔之曰(2):“旻天不吊(3),不愁遗一老(4),俾屏予一人(5)。”子贡曰:“君其不殁于鲁乎?夫子之言曰(6):‘礼失则昏(7),名失则愆(8)。’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弗能用,死而诛之,非礼也;称‘予一人’,非名也(9)。君两失之(10)。’二十七年(11),公孙(逊)于邾,遂死于越(12)。  (1)哀公十六年:前479年。(2)诔(lěi):犹今之致悼辞。(3)旻(min)天:上天。吊:通“叔”,善也。(4)愁(yìn):愿;宁。不愁:犹言宁不,何不。(5)俾:使也。屏:蔽也。(6)夫子:谓孔子。(7)昏:惑也。(8)愆:过也。(9)予一人:乃天子自称,非诸侯之号,故云“非名”。(10)两失:失礼、失名。(11)(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12)越:春秋时越国。以上言不从。  庶徵之恒阳,刘向以为《春秋》大旱也。其夏旱雩祀(1),谓之大零。不伤二谷,谓之不雨。京房《易传》曰:“欲德(得)不用兹谓张(胀)(2),厥灾荒,荒,旱也,其旱阴云不雨,变而赤,因而除。师出过时兹谓广(旷)(3),其旱不生。上下皆蔽兹谓隔,其旱天赤三月,时有雹杀飞禽。上缘求妃兹谓僭(4),其旱三月大温亡(无)云。居高台府,兹谓犯阴侵阳,其旱万物根死,数有火灾。庶位逾节兹谓僭,其旱泽物枯,为火所伤。”  (1)雩(yú)祀: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2)欲得不用兹为胀:意谓人君贪欲多得财货而不能用,犹人贪食不能化而患胀病。(3)广:通“旷”,谓怨旷。(4)上缘求妃:谓求偶攀缘在己上者。妃:配偶。  釐公二十一年“夏,大旱”(1)。董仲舒、刘向以为齐桓既死(2),诸侯从楚,釐尤得楚心。楚来献捷,释宋之执(3)。外倚强楚,炕阳失众,又作南门。劳民兴役(4)。诸雩旱不雨。略皆同说。  (1)釐公二十一年:前640年。(2)齐桓:齐桓公。(3)释宋之执:释被执之宋公。(4)兴作南门(本名稷门):事在釐公二十二年。  宣公七年“秋,大旱”(1)。是夏,宣与齐侯伐莱(2)。  (1)宣公七年:前603年。(2)莱:春秋时莱国。  襄公五年“秋,大雩”(1)。先是宋鱼石奔楚(2),楚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3)。郑畔(叛)于中国而附楚,襄与诸侯共围彭城,城郑虎牢以御楚(4)。是岁郑伯使公子发来聘(5),使大夫会吴于善道(6)。外结二国,内得郑聘,有炕阳动众之应。  (1)襄公五年:前569年。(2)鱼石:宋左师,公子目夷之曾孙。鱼石奔楚,事在成公十五年。(3)楚伐宋,取彭城:此事在成公十八年。彭城:邑名。今江苏徐州市。(4)虎牢:邑名。在今河南荣阳西北。(5)公子发:字子国,郑穆公之子,子产之父。(6)大夫:谓仲孙蔑。善道:邑名。在今江苏盱眙东北。  八年“九月,大雪”(1)。时作三军,季氏盛(2)。  (1)(襄公)八年:前566年。(2)时作三军,季氏盛:鲁国本立上下二军,皆属于公,今季氏增立中军,三卿各主一军,故季氏权重势盛。  二十八年“八月,大雩”(1)。先是,比年晋使荀吴、齐使庆封来聘(2),是夏邾子来朝。襄有炕阳自大之应。  (1)(襄公)八年:前546年。(2)比年:连年。荀吴:晋大夫,荀偃之子。庆封:齐大夫。  昭公三年“八月,大雩”(1)。刘歆以为昭公即位年十九矣,犹有童心,居丧不哀,炕阳失众。  (1)昭公三年:前540年。  六年“九月,大雩”(1)。先是莒牟夷以二邑来奔(2),莒怒伐鲁,叔弓帅(率)师(3),距而败之,昭得入晋。外和大国(4),内获二邑,取胜邻国,有炕阳动众之应。  (1)(昭公)六年:前537年。(2)莒:春秋时莒国。牟夷:莒大夫。二邑:牟娄、防兹。(3)叔弓:鲁大夫。(4)大国:指晋国。  十六年“九月、大雩”(1)。先是昭公母夫人归氏薨(2),昭不戚(3),又大蒐于比蒲(4)。晋叔向曰:“鲁有大丧而不废蒐。国不恤丧,不忌君也;君亡戚容,不顾亲也。殆其失国。”与三年同占。  (1)(昭公)十六年:前527年。(2)归氏:胡国之女。归姓,即齐归。齐,谥也。(3)戚:忧伤,悲伤。(4)大蒐(sēu):聚众打猎。比蒲:鲁地名。  二十四年“八月,大雩”(1)。刘歆以为《左氏传》二十三年邾师城翼(2),还经鲁地(3),鲁袭取邾师,获其三大夫(4)。邾人诉于晋,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5),是春乃归之:  (1)(昭公)二十四年:前519年。(2)翼:邾之邑。(3)经:经过。鲁地:谓武城。(4)(邾)三大夫:谓徐婼、丘弱、茅地。(5)我:谓鲁。行人:官名。叔孙婼:叔孙昭子。  二十五年“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1),旱甚也。刘歆以为时后氏与季氏有隙(2)。又季氏之族有淫妻为谗,使季平子与族人相恶,皆共谮平子(3)。子家驹谏曰(4):“谗人以君侥幸,不可。”昭公遂代季氏,为所败,出奔齐。  (1)(昭公)二十五年:前518年。(2)后氏:郈昭伯。季氏:季平子。季氏、劶氏因鸡斗而发生矛盾。(3)这三句,言季平子庶叔父公鸟之妻季姒与雍人檀私通,而谮季氏之族人季公亥、公恩展,平子杀思展,以故族人皆怨之。(4)子家驹:子家懿伯,庄公之玄孙,一名羁。  定公七年“九月,大雩”(1)。先是定公自将侵郑,归而城中城(2)。二大夫帅(率)师围郓(3)。  (1)定公七年:前504年。(2)中城:鲁国之邑。(3)二大夫:谓季孙斯、仲孙何忌。郓:邑名。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  严公三十一年“冬,不雨”(1)。是岁,一年而三筑台(2),奢侈不恤民。  (1)庄公三十一年:前664年。(2)一年而三筑台:是年,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筑台于秦。郎、薛、秦,皆鲁地。  釐公二年“冬十月不雨”(1),三年“春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先是者,严公夫人与公子庆父淫(2),而杀二君(3)。国人攻之,夫人逊于邾,庆父奔莒,釐公即位,南败邾(4),东败莒,获其大夫(5)。有炕阳之应。  (1)釐公二年:前659年。(2)庆父:鲁桓公之子,庄公弟。(3)二君:谓子般、闵公。(4)南败邾:釐公元年,公败邾师于偃。(5)东败莒,获其大夫:釐公元年公子友率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  文公二年(1),“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文公即位,天子使叔服会葬(2),毛伯赐命(3)。又会晋侯于戚(4)。公子遂如齐纳币(5)。又与诸侯盟(6)。上得天子,外得诸侯,沛然自大(7)。跻釐公主。大夫始专事(3)。  (1)文公二年:前626年。(2)叔服:周内史,叔氏,服字。会葬:会葬僖公。(3)毛伯:周之卿士。时亦天子使之。赐命:赐以命圭为瑞信。(4)戚:卫之邑。(5)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也称“纳徵”。男女两方缔婚之后,男家将婚礼送给女家。(6)又与诸侯盟:此谓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郑地)。(7)沛然:气盛貌。(8)大夫:指季孙行父。  十年(1),“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先是公子遂会四国而救郑(2)。楚使越椒来聘(3)。秦人归禭(4)。有炕阳之应。  (1)(文公)十年:前618年。(2)先是公子遂会四国而救郑:文公九年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宋、卫、许四国以救之。(3)楚使越椒来聘:此事在文公九年。越椒:楚大夫。(4)秦人归禭:文公九年秦人来归僖公及成风之禭。禭(suì):赠送死人的衣裳。成风:僖公之母;成,谥也。风姓也。  十三年(1),“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先是曹伯、杞伯、滕子来朝(2),郕伯来奔(3),秦伯使遂来聘(4),季孙行父城诸及郓(5)。二年之间,五国趋之,内城二邑。炕阳失众。一曰,不雨而五谷皆孰(熟),异也。文公时,大夫始颛(专)盟会,公孙敖会晋侯,又会诸侯盟于垂陇(6)。故不雨而生者,阴不出气而私自行,以象施不由上出,臣下作福而私自成。一曰,不雨近常阴之罚,君弱也。  (1)(文公)十二年:前615年。(2)先是曹伯、杞伯、滕子来朝:文公十一年曹伯来朝,十二年杞伯、滕子来朝。曹、杞、滕,皆春秋时国名。(3)郕伯来奔:此事在文公十二年。郕:春秋时国名。伯:爵也。(4)秦伯使遂来聘:此事在文公十二年。遂:秦大夫,即《左传》所谓西乞木。钱大昭曰:术、遂,古字通。(5)诸、郓:二邑名。诸,在今山东诸城西南。(6)垂陇:邑名。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  惠帝五年夏(1),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绝。先是发民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是岁城乃成。  (1)惠帝五年:前190年。  文帝三年秋(1),天下旱。是岁夏,匈奴右贤王寇侵上郡(2),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士八万五千人诣高奴(3),击右贤王走出塞。其秋,济北王兴居反,使大将军讨之,皆伏诛。  (1)文帝三年:前177年。 (2)上郡:郡名。治肤施(在今陕西米脂西北)。  (3)灌婴:本书卷四十一有其传。高奴:县名。在今陕西延安北。  后六年春(1),天下大旱。先是发车骑材官屯广昌(2),是岁二月复发材官屯陇西(3)。后匈奴大入上郡、云中(4),烽火通长安,三将军屯边(5),又三将军屯京师(3)。  (1)(文帝)后六年:前158年。(2)材官:步卒。广昌:县名。今河北涞源。(3)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4)云中:郡名。治云中(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5)三将军屯边: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往,将军张武龟北地。(6)三将军屯京师: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屯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屯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屯棘门。  景帝中三年秋(1),大旱。  (1)景帝中三年:前147年。  武帝元光六年夏(1),大旱。是岁,四将军征匈奴(2)。  (1)元光六年:前129年。(2)四将军征匈奴: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元朔五年春(1),大旱。是岁,六将军众十余万征匈奴(2)。  (1)元朔五年:前124年。(2)六将军:苏建为游击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公孙贺为骑将军,李蔡为轻车将军,李息、张次公也为将军。  元狩三年夏(1),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2),穿昆明池(3)。  (1)元狩三年:前120年,(2)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事见《食货志》。上林:苑名。在今西安市西北方。(3)穿:开挖。昆明池:人工湖,在今西安市西北。  天汉元年夏(1),大旱;其三年夏(2),大旱。先是贰师将军征大宛还(3)。天汉元年,发滴民(4)。二年夏,三将军征匈奴(5),李陵没不还(6)。  (1)天汉元年:前100年。(2)其三年:谓无汉三年(前98)。(3)贰师将军:李广利。大宛,西域国名。在今吉尔吉斯等地区。(4)发适(谪)民:临时征发百姓出征。(5)三将军:谓贰师将军,因杆将军及骑都尉李陵。(6)李陵:本书卷五十四附其传。  征和元年夏(1)大旱。是岁发三辅骑士闭长安城门(2),大搜(3),始治巫蛊(4)。明年,卫皇后、太子败(5)。  (1)征和元年:前92年。(2)三辅:谓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3)搜:搜索。(4)巫蛊:古代迷信,巫师以邪术妄图加祸于人。(5)卫星后:武帝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卫后所生。  昭帝始元六年(1),大旱。先是大鸿胪田广明征益州(2),暴师连年(3)。  (1)始元六年:前81年。(2)大鸿胪:官名。原掌管民族事务,后变为赞襄礼仪之官。田广明:本书《酷吏传》有传,益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在今四川地区。(3)暴师:谓军队在外风餐露宿。  宣帝本始三年夏(1)大旱,东西数千里。先是五将军众二十万征匈奴(2)。  (1)本始三年:前71年。(2)五将军:谓田广明为祁连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田顺为武牙将军,以及渡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神爵元年秋(1),大旱。是岁,后将军赵充国征西羌(2)。(1)神爵元年:前61年。(2)赵充国:本书卷六十九有其传。。西羌:羌族。汉时活动于今甘肃、青海等地。  成帝永始三年、四年夏(1),大旱(2)。  (1)永始三年:前14年。(2)王先谦曰:此下有脱文。以上言恒阳。  《左氏传》晋献公时童谣曰:“丙子之晨,龙尾伏辰(1),袀服振振(2),取貌之旅(3)鹑之贲贲(4),天策焞焞(5),火中成军(6),虢公其奔(7)。”是时虢为小国,介夏阳之厄(8),怙虞国之助(9),亢(抗)衡于晋,有炕阳之节,失臣下之心。晋献伐之,问于卜偃曰(10):“吾其济乎?”偃以童谣对曰:“克之。十月朔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11),鹑火中(12),必此时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晋师灭虢,虢公丑奔周。周十二月,夏十月也。言天者以夏正。  (1)龙尾:即尾宿。辰:日月之会曰辰。龙尾伏辰:龙尾伏于辰,尾宿之光为日所夺,伏而不见。(2)袀(jūn)服:上衣下裳月色之服。袀,同“均”。古之戎服为黑色。振振:盛貌。(3)虢:春秋时国名。旂:古代旗的一种。取旂,即获胜。(4)鹑:鸦火,星名。此指柳宿。贲贲:星体貌。(5)天策:星名。焞焞:无光耀貌,因其近日之故。(6)火中:谓鹑火出现于南方。成军:勒兵整旅。(7)其:将也。(8)介:隔也。夏阳:邑名。在今陕西韩城南。(9)怙(hù):依靠;凭恃。虞国:春秋时国名。(10)卜偃:晋大夫主卜者。(11)策:即天策,(12)鹑火中:即火中。  史记晋惠公时童谣曰:“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其兄(1)。”是时,惠公赖秦力得立,立而背秦,内杀二大夫(2),国人不说(悦)。及更葬其兄恭太子申生而不敬,故诗妖作也。后与秦战,为秦所获,立十四年而死。晋人绝之,更立其兄重耳,是为文公,遂伯(霸)诸侯。  (1)童谣曰等句:此摘取《史记·晋世家》之文,以及《国语·晋语》之义。(2)二大夫:谓里克、丕郑。  《左氏传》文、成之世童谣曰:“鸲之鹆之(1),公出辱之。鸲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鸲鹆跦跦(2),公在乾侯(3),徵褰与襦(4)。鸲鹆之巢,远哉摇摇(5),裯父丧劳(6),宋父以骄(7)。鸲鹆鸲鹆,往歌来哭(8)。”至昭公时,有鸲鹆来巢。公攻季氏,败,出奔齐,居外野,次乾侯。八年,死于外,归葬鲁。昭公名裯。公子宋立,是为定公。  (1)鸲鹆:鸟名。即八哥。(2)跦跦:跳行貌。(3)乾侯:晋邑。在今河北成安县东南。(4)徵:求也。褰:绔。襦:短衣。(5)摇摇:不安之貌。(6)裯父:谓昭公。昭公名裯。父,旧时男子之美称。丧劳,死于外,故曰丧劳。(7)宋父:谓定公。定公代立,故以骄。(8)往歌来哭:昭公生出,歌;死还,哭。  元帝时童谣曰:“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至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1),北宫中井泉稍上,溢出南流,象春秋时先有鸲鹆之谣,而后有来巢之验。井水,阴也;灶烟,阳也;玉堂、金门,至尊之居:象阴盛而灭阳,窃有宫室之应也(2)。王莽生于元帝初元四年(3),至成帝封侯,为三公辅政,因以篡位。  (1)建始二年:前31年。戊子:一日。(2)窃:犹言私。(3)初元四年:即公元前45年。  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1),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2),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其后帝为微行出游,常与富平侯张放俱称富平侯家人,过(河阳)[阳阿]主作乐(3),见舞者赵飞燕而幸之(4),故曰“燕燕尾”,美好貌也。张公子谓富平侯也。“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环),言将尊贵也。后遂立为皇后。弟昭仪贼害后宫皇子(5),卒皆伏辜,所谓“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者也。  (1)涎涎:光泽貌。(2)仓琅:铜青色。根:铺首衔环,谓之根。(3)(河阳)[阳阿]:旧时注家多以为“河阳”乃“阳阿”之误,中华点校本也主此说,陈直提出异议,说:“《外戚传》云:‘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与本文作‘河阳主’不同;注家多以河阳为阳阿之误字,然西安汉城遗址,出土有‘真河阳’及‘河阳第一’陶器残片(见《关中秦汉内录》卷一)。河阳当为长安附近乡亭之名,在西汉时以善制陶器著名者。河阳主食汤沐于此,亦为近理,现在不能直断,河阳’为‘阳阿’之误字。”(4)赵飞燕:本书《外戚传》有传。(5)弟:妹也。昭仪:女官名。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成帝时歌谣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桂,赤色,汉家象。华不实,无继嗣也。王莽自谓黄象,黄爵(雀)巢其颠也(1)。  (1)以上言诗妖。  严公十七年“冬,多麋”(1)。刘歆以为毛虫之孽为灾。刘向以为麋色青,近青祥也。麋之为言迷也,盖牝兽之淫者也(2)。是时,严公将取齐之淫女,其象先见,天戒若曰,勿取齐女,淫而迷国。严不悟,遂取之。夫人既入,淫于二叔,终皆诛死(3),几亡社稷(4)。董仲舒指略同。京房《易传》曰:“废正作淫,大不明,国多麋。”又曰:“震遂泥(5),厥咎国多麋。”  (1)庄公十七年:前677年。麋(mí):麋鹿。(2)牝:雌也。 (3)终皆诛死:庆父缢死,叔牙鸩卒,齐人杀哀姜。(4)几亡社稷:子般、闵公前后见杀,齐侯欲取鲁国。(5)震遂泥:《易·震卦》九四爻辞。意谓巨雷作,人惊而坠于泥。遂:“队(坠)”之借字。  昭帝时,昌邑王贺闻人声曰“熊”(1),视而见大熊。左右莫见,以问郎中令龚遂(2)遂曰:“熊,山野之兽,而来人宫室,王独见之,此天戒大王,恐宫室将空,危亡象也。”贺不改寤(悟),后卒失国(3)。  (1)昌邑王贺:本书《武五子传》附其传。(2)龚遂:本书《循吏传》有其传。(3)以上言毛虫之孽。  《左氏传》襄公十七年十一月甲午(1),宋国人逐獑狗(2),獑狗入于华臣氏(3),国人从之。臣惧,遂奔陈。先是臣兄阅为宋卿,阅卒,臣使贼杀阅家宰,遂就其妻。宋平公闻之,曰:“臣不唯其宗室是暴,大乱宋国之政。”欲逐之。左师向戌曰(4):“大臣不顺,国之耻也,不如盖之(5)。”公乃止。华臣炕暴失义,内不自安,故犬祸至,以奔亡也。  (1)囊公十七年:前556年。甲午:二十二日。(2)獑:同“猁”。猁狗:狂犬。(3)华臣:华元之子。(4)向戌:宋桓公曾孙。(5)盖:掩盖。  高后八年三月(1),祓霸上(2),还过枳道(3),见物如仓(苍)狗。戟高后掖(腋)(4),忽而不见。卜之,赵王如意为祟(5)。遂病掖(腋)伤而崩。先是高后鸠杀如意,支断其母戚夫人手足,搉其眼以为人彘(3)。  (1)高后八年:前18O年(2)祓(fú):古时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仪式。霸上:地名。在今西安市东。(3)枳道:即轵道。在今西安市东北。(4)戟:刺激。腋:胳肢窝。(5)赵王如意:本书卷三十八有其传。为祟(suì):兴妖作怪。(6)榷:“搉”字之假借。挖眼;失明。彘(zhì):猪。  文帝后五年六月(1),齐雍城门外有狗生角(2)。先是帝兄齐悼惠王亡(无)后(3),帝分齐地,立其庶子七人皆为王(4)。兄弟并强,有炕阳心,故犬祸见也。犬守御,角兵象,在前而上乡(向)者也。犬不当生角,犹诸侯不当举兵乡(向)京师也。天之戒人蚤(早)矣,诸侯不寤(悟)。后六年(5),吴、楚畔(叛)(6),济南、胶西、胶东三国应之(7),举兵至齐。齐王犹与(预)城守,三国围之。会汉破吴、楚,因诛四王。故天狗下梁而吴、楚攻梁(8),狗生角于齐而三国围齐。汉卒破吴、楚干梁,诛四王于齐。京房《易传》曰:“执政失,下将害之,厥妖狗生角。君子苟免,小人陷之,厥妖狗生角。”  (1)文帝后五年:前159年。(2)齐:王国名。雍城门:齐之门名。(3)齐悼惠王:本书《高五玉传》有其传。(4)七人为王:齐孝王将闾、济北王志、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城阳恭王喜。(5)后六年:景帝三年(前154)。(6)吴、楚:皆王国名。(7)济南、胶西、胶东:皆王国名。(8)梁:王国名。  景帝三年二月(1),邯郸狗与彘交(2),悖乱之气,近犬豕之祸也。是时赵王遂悖乱,与吴、楚谋为逆,遣使匈奴求助兵,卒伏其辜。犬,兵革失众之占(3);豕,北方匈奴之象。逆言失听,交于异类,以生害也。京房《易传》曰:“夫妇不严,厥妖狗与豕交。兹谓反德,国有兵革。”  (1)景帝三年:前154年。 (2)邯郸:县名。今河北邯郸市。(3)犬,兵革失众之占:犬吠守,似兵革外附它类,失众也(师古说)。  成帝河平元年(1),长安男子石良、刘音相与同居,有如人状在其室中,击之,为狗,走出。去后有数人被甲持兵晋至良家,良等格击,或死或伤皆狗也。自二月至六月乃止。  (1)河平元年:前28年。  鸿嘉中(1),狗与彘交(2)。  (1)鸿嘉: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20��前17)。(2)以上言犬祸。  《左氏》昭公二十四年十月癸酉(1),王子鼌以成周之宝圭湛(沉)于河,几(冀)以获神助(2)。甲戌(3),津人得之河上,阴不佞取将卖之(4),则为石。是时王子鼌纂天子位,万民不乡(向),号令不从,故有玉变,近白祥也。癸酉人而甲戌出,神不享之验云。玉化为石,贵将为贱也。后二年,子鼌奔楚而死。  (1)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癸酉:十一日。(2)宝圭沉于河,冀以获神助:献圭于河神以求福。河:水名。今黄河。(3)甲戌:十二日。(4)阴不佞:周大夫。  史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1),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2),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3),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4)。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5)。”因言“今年祖龙死(6)。”忽不见。郑客奉璧,即始皇二十八年过江所湛(沉)璧也。与周子鼌同应。是岁,石陨于东郡(7),民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此皆白祥,炕阳暴虐,号令不从,孤阳独治,群阴不附之所致也。一曰,石,阴类也,阴持高节,臣将危君,赵高、李斯之象也。始皇不畏戒自省,反夷灭其旁民(8),而燔烧其石。是岁始皇死,后三年而秦灭。  (1)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2)华阴:县名。在今陕西华阴东。(3)华山:即今华山。(4)道住止:在道上住留。(5)遗:给也。镐池君:镐池之神。镐池,在昆明池北。(6)祖龙:谓始皇。祖,始也。龙,人君象。 (7)东郡:郡名。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8)旁民:谓陨石附近的百姓。  孝昭元凤三年正月(1),泰山莱芜山南匈匈(詾詾)有数千人声(2)。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处,有白乌数千集其旁。眭孟以为石阴类(3),下民象,泰山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当有庶人为天子者。孟坐伏诛。京房《易传》曰:“‘复,崩来无咎(4)。’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5),圣人受命人君虏。”又曰:“石立如人,庶士为天下雄。立于山,同姓(6);平地,异姓。立于水,圣人;于泽,小人。”  (1)无凤三年:前78年。 (2)泰山:在今山东泰安东北。莱芜山:在今山东莱芜县。詾詾:扰乱不安。(3)睢孟:即硅弘。本书卷七十五有传。(4)《易传》曰等句:引文为《易·复卦》之辞。(5)颠:坠也。(6)立于山,同姓:此言立于山,为同姓将兴之象。下同。  天汉元年三月(1),天雨白毛;三年八月,天雨白氂(2)。京房《易传》曰:“前乐后忧,厥妖天雨羽。”又曰:“邪人进,贤人逃,天雨毛(3)。”  (1)天汉元年:前100年。 (2)氂:强韧而卷曲的毛。(3)以上言白祥。  史记周威烈王二十二年(1),九鼎震。金震,木动之也。是时周室衰微,刑重而虐,号令不从,以乱金气。鼎者,宗庙之宝器也。宗庙将废,宝鼎将迁,故震动也。是岁晋三卿韩、魏、赵篡晋君而分其地,威烈王命以为诸侯。天子不恤同姓,而爵其贼臣,天下不附矣。后三世(2),周致德祚(胙)于秦(3)。其后秦遂灭周,而取九鼎。九鼎之震,木诊金,失众甚。  (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9年。 (2)后三世:谓周显王之世。(3)周致德胙于秦:周显王九年,致文武胙于秦孝公。“德”字疑衍。  成帝元延元年正月(1),长安章城门门牡自亡(2),函谷关次门牡亦自亡(3)。京房《易传》曰:“饥而不损兹谓泰,厥灾水,厥咎牡亡。”《妖辞》曰(4):“关动牡飞,辟为亡(无)道臣为非,厥咎乱臣谋篡。”故谷永对曰:“章城门通路寝之路,函谷关距山东之险,城门关守国之固,固将去焉,故牡飞也(5)。”  (1)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2)章城门: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门牡:门闩。亡:丢失。(3)函谷关:关名。在今河南新安东。  (4)《妖辞》:《易·妖变传》辞(李奇说)。(5)以上言木诊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