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周易与人生 > 第十节 乐天知命(4)

第十节 乐天知命(4)(1/2)

    第十节 乐天知命(4)

    在这里,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周易》都能给出一个答案。如果抛开其神秘的面纱,我们也可以认为,《周易》所告知的东西,也正可作为人之认识自我能力定分的参考。换句话说,《周易》作为一部“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的精妙绝伦的典籍,恰恰也是人之“知命”的教科书。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又曾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里重复出现的“五十”,这里强调的“知命”与“无大过”,难道不可以表明《周易》是一部“知命”之书,“知命”的目的在于“无大过”吗?“无大过”,则何忧之有?是故《系辞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

    104

    《周易》是一部忧患之书。先哲制作《周易》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让人们趋吉避凶,解除忧患。然而,忧患的真正解除,在于“乐天知命”,即在于乐于参合天地的化育而知晓主体自我的定分。做到了这一点,则不但可以无忧,且可以生出天地之勇,而于生死穷达无不超然。这方面,孔子仍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论语》中记载: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第一段引文是孔子在宋国被司马桓公追杀时发出的一句感慨。孔子的意思是:天在我身上生了这样的品德,那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第二段引文记载的是在匡地被人误解而遭囚禁时说的一段话。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些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在困于蔡、畏于匡、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以禀天命、继周德者自居,满怀信念、临危不乱,没有忧惧,足见他的自信。据后来的《吕氏春秋》记载: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子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采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遂于鲁,削迹于卫、伐树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