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顾准文集-中-顾准 >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1/2)

    1、题目中的说法,见于汪奠基的《老子的无名论逻辑》一书,其中指出,两千年来,老子一向被称为黄老之老与老庄之老,其实他的无名论逻辑是反对孔子的“始制有名”的伦常礼教的,并引工夫之、夏曾佑等人之说为证。王的《老子衍》粗略翻了一通,还没有读通,以后再来钻研,夏书未找到,以后再说。但是读几遍《老子》本文,深感此说难于成立。

    如果《史记》本传所说有根据,老子是周的守藏史,生当春秋战国之交,深恶诸侯征伐兼并,倡导无为政治。《老子》书内,也有一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激愤之语,那似乎是同情劳苦人民,倾向革命的了。然而通读全书,深感此书实在是站在当时的“侯王”立场上,警告他们必须知足、谨慎、无为,才足以保持既得利益,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怎样保持既得利益的愚民政策的办法,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等等,然而因为全书大讲虚无缥缈的“道”与“德”,老子的这个侧面常常被掩盖起来了。

    现在,从一个侧面,即老子诸项论证中“行道”的主体究竟是些什么人,来证明我的判断。

    《老子》全书“行道”的主体,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王”或“侯王”,“王”或“侯王”也称为“圣人”;二类也称做“圣人”,但不能确实指证为“王”或“侯王”,或是一些在野的“圣人”的;三类是“士”;四类是漫不指明为主体的。

    细绎全书,第一类,在八十一章中得29条,全录于后: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十六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十七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二十六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

    道常,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

    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下为主……是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道常……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三十九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四十二章)

    圣人在,天下歙之……(四十九章)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大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

    冶人事天,奠如啬。……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五十九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大国者下流……(六十一章)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六十二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六十七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七十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七十八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八十一章)

    第二类,也称圣人,其中有些也可以释为侯王,也可以释为在野的圣人的;不能释为侯王的,唯九章、二十九章两条,这两条还会引起一些其他似乎与本文主旨不符的更严重的问题,下面另有说。此项得12条。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

    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四十七章)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六十四章)

    圣人欲上之,以其言下之。(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七十章)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七十三章)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七十九章)

    第三类,明确地指为士的,得三条,另一条称君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

    君予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三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

    善为上者不武。(六十八章)

    另一条称官长: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二十八章)

    似乎可以归入士这一类。然而“官长”究竟怎样解释还是疑问。汉人把皇帝称做县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春秋战国有卿、士、大夫之称,未见称当官的叫做官的,所以,这里的“官”是不是也指侯王,尚可存疑。

    第四类,不指明主体的,不列举。

    从以上列举各条来看。老子的“道”,显然是侯王的“道”,士的“道”,很难称之为超脱于既得利益集团之外,玄思冥想那样的“道”。所以把老子的“道”,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或者和伊奥尼亚不论哪一个哲学家的自然哲学相比拟,都是不妥当的。中国文化是史官文化,商代已然,至周已经凝固到不可更易的程度了。老子不像孔子,没有当过司寇那样的大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守藏史,然而他的思想实在无法超过侯王、士的范围。《老子》全书,决不是一个在野的圣人探索自然的奥秘(规律),或者人怎样达于至善的哲学,它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哲学,统治哲学。他的“道”,似乎说得玄妙得很,涉及天地宇宙。然而主体既已确定,天地宇宙不过是统治哲学的隐喻,本身并无独立的意义,所以也不求逻辑上的完整。这种以天地宇宙作为统治哲学的隐喻的手法,到韩非手里大大发扬光大,于是老子的“道”就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