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货币、信用与商业-英-马歇尔 > 第十二章 在各种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国家通货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第十二章 在各种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国家通货与国际贸易的关系(1/2)

    ①本章的一部分内容取自本书作者1885向“皇家金银委员会”和1898年向“印度货币委员会”提供的证词。

    1.绪论。

    第一编讨论的主要是一国的通货对其经济福利的影响。如果其通货的基础很牢固,使购买力不易受通货数量和质量变化的影响,那么就可以说其工业和国内贸易拥有一种可靠的工具。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信用也会受到失败的投机活动的损害,但同赖以进行商业往来的通货不被人信任的情况相比,被损害的程度要小一些。

    自由造币厂(这种造币厂对把金银条块铸成本位币只收取很少的费用)发行的硬币可当作国际通货,而在国际结算中,最好还是使用标准金银条块。但如通货以黄金为基础的国家与通货以白银为甚础的国家进行贸易,它们之间的商业债务结算就很容易受金银比价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尤为强烈,因而出现了一场大规模运动,要求固定金银的比价。①

    ①这场运动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怀疑,因为该运动的许多拥护者在世界银矿的产量特别高的时候,仍坚持1512盎斯白银换一盎斯黄金的旧比例。参阅上面第一编,第六章,第二节。

    2.在各种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两个都以黄金为通货基础的国家之间的汇兑。

    李嘉图的理论,经过穆勒及其他一些人的发展,澄清了以前人们在研究贵金属的国际贸易时弄不清的许多问题。现在人们一般都认识到,如果A国以黄金计算的物价一般高于B国,B对A的输出就将暂时享有相当于这种物价差别的小利益,但这种差别必然总是很小的。B对A开发的汇票将增多,到达输金点时,黄金就从A流向B,直到B的物价和A的物价扯平为止。如果B窖藏黄金,这一过程就会拉长,否则一定很短。

    以金条(也就是以作为商品的黄金)计量的汇兑波动幅度,在一般情况下只限于黄金的双重运费。但如果以这两个国家的通货来计量汇兑的波动幅度,则要加上这两国所征收的铸币税总额(如果征收的话),在极端的情况下还要加上磨损的数额:这种磨损不是普通流通中的硬币的磨损,而是挑选出来供出口的那些硬币的磨损。

    当然,甚至当汇兑处于平衡状态时,一方的商业汇票也不完全等于另一方的商业汇票,因为双方的汇票多半都有信汇或电汇的补充;信汇或电汇用来:(1)过户新借资本,(2)偿还营业费用和过去投资的利息或利润,(3)为外住者(他们暂时或永久住在一个国家而从另一个国家取得其生活费)提款提供方便,(4)为政府(它在一个国家花费从另一个国家取得的一部分收入)提款提供方便。在第一项里包括“国际证券”的过户或电售;这种国际证券,不管来自哪国,在A和B两国都有市场。

    当人们说,国外购买者人数增加,使汇兑对一国不利的时候,条件当然是其他情况保持不变;也就是,或者在此期间不发生证券交易所证券从一国转到另一国的问题,或者发生这种问题而对此有所补偿。例如,如果B失去政治信用,那些在B投资的人就会把资本收回国,这将使B的出口商对A开的汇票升水。在第二项里包括许多不同类的商业开支,特别是与海运业有关的开支。如果我们考虑到A不仅与B进行贸易,而且还与所有其他拥有金币的国家进行贸易,那么要说明这个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但问题的实质并不会有丝毫改变。

    不过,贸易的真正实质在某种程度上常常被从伦敦金融界那里继承的习惯所遮盖,即用一种方法来描绘贵金属贸易,而用另一种方法来描绘其他商品的贸易。如果B欠A的债,从而汇兑“有利于”A,那么,B国商人就会考虑是运货到A国去出售获得的收入多,还是用同样多的钱购买A国的汇票(B国商人购买A国汇票必须付出升水)获得的收入多。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必须考虑到运费和变现期间损失的利息。如果汇票升水正好等于黄金运费,使商人对购买汇票和运送黄金感到没有什么差别,那么就可以说达到了“输金点”。但如扣除运费后,A国汇票在B国出售时的升水正好等于这两个国家铝或埃及债券价格之间的差额,也可以同样正确地说达到了“输铝点”或“输埃及债券点”。①

    ①参阅第三编,第五章,第五节。

    从“汇顺”这个词最初使用时流行的观点来看,象上面那样使用这个词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顺汇的确“有利于”贵金属的输入。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把一国的资源变成硬币,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在下述情况下储藏贵金属才是一件好事,即这样做是为了使国家能买到它希望用现钱购买的(因而以有利条件购买的)任何商品,或者是为了使国家能在市场不景气,因而物价较低的时候买进,而在行情好转,物价较高的时候卖出。当然,个别商人通过直接掌握大笔现金,即或者自己保管大笔现金或者把大笔现金存入活期存款帐户,也可以享有这种便利。如果他的信用很好,而市场不那么活跃,他当然就可以向银行贴现汇票或向银行借款。在信用紊乱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商人直接掌握大量现金的好处。整个国家也是这样。当信用危机的浪潮席卷“西方世界”时,银行和商人所保存的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便会丧失很多原有的能力,即在国内直接清算交易的能力和在国外间接清算交易的能力。

    总之,使一国的货币牢固地以黄金为基础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工商业,特别是其对外贸易由此而得到的利益。

    3.贸易对贵金属在各国之间的分配和各国硬币的购买力的影响。

    首先我们假设,贵金属在各国自由造币厂之间是这样分配的,使各种不同商品以金银计量的价格在世界各地都一样,当然要把运费、进口税等等计算在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部情况的变化如新通货法令等破坏了这种秩序,那么,总的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并通过汇兑表现出来,但汇兑并不是真正的动力,而只是动力借以起作用的途径。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新的秩序,新的汇兑率和新的国际物价水平。

    无疑,一个国家对某些进口货征收重税的直接结果,是使商人不输入这些货物,而是寻找其他办法来偿还欠该国的债务。也就是说,这种进口税实际上将鼓励那些不纳这种税因而在其市场上销路较好的商品的输入。金银一般也在这些进口量将增加的货物中占有一席地位,而且,如果该国的通货以贵金属为基础,它们就将成为最适合这一目的的商品,部分是因为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卖掉。①

    ①这并不是说,没有专门知识也可以把贵金属交易做得很好,而是说,由于它们的价值高而体积小,有经验的商人在适当的保险制度之下,可以用相对于其价值而言较低的费用把它们从一个国家运到另一个国家。如果贵金属被运到一个不以贵金属为流通货币的国家,它们的价值自然就只等于它们所含金属的价值。如果它们不可能被再输出,那就将根据其重量来计算其价值,同时适当考虑其成色。

    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时要记住,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仅仅以黄金为基础,但其大部分通货却不是金币,那么少量黄金流过该国边界往往对该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小因产生大果这一事实,也使小药能治大病。少量黄金流入或流出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库,可能对英国的商业产生很大影响,但往往不费什么事就可以消除这种影响。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的商业活动牢固地以黄金为基础,但为此而使用的黄金相对来说并不太多,因而它可以很容易地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货币的基础。在这方面,英国同印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英、印两国之间的巨大差别往往被人忽视。下面一段话摘自作者1899年向印度货币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四个理由,据此而认为英国的币制不足以印度效法。“通货只是英国使用的很小一部分支付手段。在大多数(虽不是所有)情况下,银行票据是主要的支付手段,而且银行票据是有弹性的。第二,迫切需要增加通货的情况在英国很少出现;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与英国的全部商业活动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