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自然哲学-德-莫里茨·石里克 > 第二章 图象式世界观及其限度

第二章 图象式世界观及其限度(2/2)

学及无体物理学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再次发生疑问,并因此使接下去的那句话已失去它的结论性。

    ②

    这意思是说,世界起源问题并没有清晰的意义。科学的唯一任务是研究事物如何发生、发展或演化,以及如何终止其存在。

    今天,由于天文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共同努力而得到的关于恒星演化的新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它的一个结果是宇宙中存在着的有时间性的情况只能和物质联系起来考虑(见《恒星与原子》,爱丁顿著。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27)。甚至奥古斯德·孔德在他那个时代也曾经表示过一种意见,认为人类永远不会得到关于组成恒星的材料或物质的知识。这是一种极端非哲学的说法,其中过高地估计了空间距离作为认识条件的根本作用。这是由于推理的错误而造成的。要是我们对于认识的类模型性质采用本章所述的观点,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

    那种使我们对于物质结构了解得最多的方法——光谱分析法,可以象应用于地球上的对象那样应用于天空中的对象。我们不仅利用物质在白炽态下发射的光的光谱把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区别开来,而且我们关于原子内部的所有知识都是由光谱分析而来的。实验室中所作的观察和对星际空间——那里的情况和地球上常见的情况完全不同——所作的观察相互补充。如果有过一段时期,看来似乎在恒星和星云上存在有地球上所未知的物质,那么现在,整个宇宙中的物质均由同样成分构成这一点已是无疑的事实了。这些构成物质的成分即是带正电与负电的粒子及辐射量子(质子、电子、光子),它们以极多种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就产生了所谓化学元素的原子①。

    ①

    鉴于目前核物理学的发展,这里列举的基本粒子应被认为是不完全的。但对于石里克的论证来说,列举的不完全并不重要。 *此处体积和质量似乎前后颠倒了。——泽注

    把物理学告诉我们的关于象恒星这类物理结构物的性质的全部知识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恒星正在经历着一种演化过程,在这过程中它们只要有相当稳定的总亮度或发光度,那么当它们的体积由于辐射、质量由于收缩而减小时”,它们的密度和温度就要升高。这样,按照爱丁顿的理论,一个象大陵五这种类型的巨星在五十亿年的时间内就会变成一颗象太阳那样的黄型星,而后者在五千亿年的时间内接着将会变成一颗克鲁格60那种类型的红星。

    但是近来对于最遥远的旋涡垦云的观察——绝大部分是由加里福尼亚州的威尔逊山天文台作出的——提供了另一类完全不同的时间估计,而且还提供了关于宇宙命运的最最惊人的结论。这些观察指出,旋涡星云正在以极大的速度退离我们,而且根据哈勃定律,这一退离速度同它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例如,当距离为40百万秒差距②时,退离速度近乎每秒25,000公里。

    ② 1秒差距=3.26光年,1百万秒差距=一百万个秒差距。

    这种测量是根据多普勒定律通过观察光谱线的位移而进行的③。

    ③ 这全部论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把光谱线位移看作多普勒效应这一看法的合理性。

    据此,宇宙就不是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按照爱因斯坦、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方程,宇宙正在飞快地膨胀——快到这种程度,以致在13亿年之后,其中所有的距离都要增加一倍。如果允许根据哈勃定律外推的话,大约20亿光年远的旋涡垦云就会具有光本身所具有的速度(每秒300,000公里——英译者);而且,在2,000亿年之前,宇宙的全部质量均应聚集在1立方毫米之中。上述第一个结论与相对论相矛盾。要避免它就只能认为这样的外推在物理上是荒谬的——因为有关空间和时间的一切陈述,一旦超越了某种尺度,它们的意义就会立刻改变(一个具有这种结构的星际空间,其膨胀不可能超过二百万光年)。对于上述第二个结论,如果我们假定膨胀只适用于银河星系的整个体系而不能分别地适用于其中的每一个星系——这是一个可以得到弗里德曼-勒梅特方程支持的假定——,那么这第二个结论也就被否定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我们的银河系中也许当星体演化过程已经达到很高级的阶段时膨胀才刚刚开始。但是,通过对含铀矿石及陨石的研究,在实验上发现地球及其邻近世界的年龄不会超过20亿年——这样的话,黄星和红星很可能并不代表演化的不同阶段。

    虽然膨胀的宇宙可用肥皂泡之类的东西来作图象模拟,但要对这种现象建立形象化模型是不可能的。

    (三)微观宇宙

    现代原子理论的内容已为大家如此地熟悉,以致无需再作任何详细的描述。1808年,道尔顿引用古代留基波和德模克利特所设想的原子概念作为说明某些化学事实的一种科学假设。此后,在物质的分子运动论、特别是在气体分子运动论中,这个概念被成功地用来说明实体的物理性质。按照气体分子运动论,分子和原子为了计算的目的被看作完全是弹性的球体。它们在气体中以每秒数百米的速度自由运动着,直到它们同容器壁或邻近的分子碰撞而弹回。粒子的平均能量(动能)与温度成正比。因此,热被说明为运动的一种形式。一立方厘米气体含有的原子数,在摄氏零度和一个大气压时为27×1018;而一立方厘米水的原子数为1022。这些数字比之我们从天文学中知道的星体数目要大出很多。物质的分子运动论虽然足以说明一切通常的力学和热学性质,但要说明光和电的现象则必须把原子看成一个电动力学的系统。这一点是通过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而实现的。在这模型中,电子——其个数在1至92的范围内——围绕着处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包含有质子与电子的核而旋转。这一模型的要点是:电子只能在一定的分离的轨道上运动;只有当电子从较大的轨道跃迁到较小的轨道上时原子才放出射线(光子),跃迁反向进行时原子才吸收射线。就我们的目的来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一模型只给了我们一种时空关系的而不是电动力学关系的形象。从法拉第、麦克斯韦的时代到开耳芬勋爵的时代,人们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试图建立电磁过程的图象式模型。这种努力早已被最终放弃了。我们已到达了图象式世界图景的极限。现代量子理论甚至更清楚地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图象式世界图景的不足,因为这一理论表明,即使在时空关系方面,图象式模型也是一定要失败的。有三点理由可以说明原子的图象式模型必然是不适当的:

    1.最小的元素(例如电子)必须表现为视觉或触觉的粒子。而由于它们的定义,这是不可能的。

    2.这一模型的基本性质是通过其电动力学特性来表示的。而这是既不能看到也无法想象的。

    3.这一模型的时空结构曾似乎能最清晰地代表自然的直接映象,但从现代物理理论的观点看来,这种说法就不再是正确的了。

    为了对图象式(模型式)知识的价值和限度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必须首先试图为说明自然现象寻找一个精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