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21)(2/2)

的恶果。道光自己不觉悟,反而迁怒于林则徐,这也称得上是千古奇冤了。道光也曾为他自己“无知人之明”而“自恨自愧”,可他至死也没明白过来,他的无知人之明,恰恰就表现在对待林则徐等人的态度上。有林则徐、邓廷桢这样的贤臣能臣而不能信、不能用,对琦善、奕山这类误国小人、无能之辈到反一升再升,一用再用。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又怎能推卸他的责任呢?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宣宗》、《清史稿·林则徐》)

    55.辛酉政变

    “辛酉”即咸丰十一年。这一年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长子载淳即位,就是同治帝(1862-1874)。根据咸丰遗命,由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萨、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辅政大臣,“赞襄一切政务”。载垣是康熙十三子允祥之后,袭爵怡亲王;端华为乌尔泰阿之子,袭爵郑亲王,两人均得咸丰信任。肃顺是端华同母弟弟,咸丰时,历任礼部、户部尚书、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协办大学士兼步兵统领、御前大臣等职,是咸丰第一个言听计从的股肱之臣。

    这时的同治,还只是个6岁的小儿。肃顺等企图在热河挟持小皇帝独揽大权。但是,同治的两个皇太后却正当盛年。一个是咸丰的皇后纽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才25岁;一个是同治的生母那拉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此人即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老佛爷”慈禧太后),才27岁。两宫太后岂肯受人挟制?特别是那拉氏,一向野心勃勃。咸丰在世时,就常代皇帝批阅奏章,乃至干预政事,以致成丰也在皇后面前说她机诈。咸丰一死,那拉氏是皇帝的生母,位居太后之尊,当然更不肯甘居人下。而且那拉氏对肃顺恨之入骨,这是因为肃顺深得咸丰宠信,咸丰到热河,就是肃顺极力怂恿的。咸丰不回北京,也与肃顺的劝阻有关。而那拉氏的主张却是与肃顺相反的。至于肃顺,对那拉氏也有恶感,常在成丰面前进谗言,甚至企图鼓励成丰除掉那拉氏,以绝后患。现在,一个是辅政大臣,大权在握;一个是皇太后,权欲熏心,二者的火并,是势在必行了。

    当时清宫的形势,可说是三足鼎立。八大臣是一足,两宫太后是一足,还有一足是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祈。奕祈当时奉命留守北京,与英法议和等一事均由他一力主持。英法撤军后,奕祈的名望也就与日俱增。那拉氏等知道要除掉肃顺等人,必须倚靠奕祈,也就是说二“足”联合起来对付另一“足”。于是,那拉氏派心腹侍卫带密旨进京问计于奕祈。奕祈当即以“奔丧”的名义,亲到热河祭奠。祭奠后,太后召见。肃顺等恐怕召见时有阴谋,所以竭力阻挠,甚至以太后与奕祈乃叔嫂,应避嫌疑,太后居丧期间不宜接见亲王等为理由,但由于太后一再派太监传旨,肃顺等终于无法阻止奕祈入见。奕祈为解除肃顺等人的怀疑,假意邀端华一同进见,端华用眼神征询肃顺的意见,肃顺故作大方,笑道:“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两宫太后与奕祈密谋多时,定下密计,等两宫和同治回京后立即动手,除去肃顺等人。

    就在奕祈回京之时,侍郎胜保给皇太后送了一个请安的黄摺。这实际上是放了一个试探性的气球,果然遭到八大臣的严厉抵制。肃顺等人重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伎,以皇帝的名义发了一道旨意:“向来臣工无具摺清皇太后安之例,……实属有违体制,并于缟素期内呈递黄摺亦属不合,胜保谭廷襄均着交部议处,钦此。”此事尚未平息,又有御史董元醇上奏疏,恭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显然又是冲着八大臣来的。八大臣大为气愤,又发了一道旨意,对董疏痛加驳斥。于是,两太后召见八大臣,双方当面冲突起来。载垣等当面顶撞说:“赞襄幼主,不能听命太后,请太后看摺也属多余之事。”据说八大臣言语激烈,声震殿宇,以至太后气愤得手发抖,小皇帝吓得直哭,把太后的衣服都尿湿了。这件事双方僵持不下,载垣等人负气不再视事,迫使两宫把董的奏摺和八大臣的“拟旨”一并发下宣示,才暂时平息此事。八大臣为此十分得意,以为经此一事,威权已立,对方不敢再有妄动。其实,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死期已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