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 三国魏晋南北朝(23)

三国魏晋南北朝(23)(1/2)

    三国魏晋南北朝(23)

    (取材自《魏书·源贺》)

    99.让位太子,颐神养性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65-47I)自登基以来,做了几年皇帝,常有厌倦之心,对管理国家政事不太耐心,想把皇位让掉,由于皇太子拓跋宏年幼,不能禅位,又想把皇位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皇兴五年,献文帝召集群臣议论。任城王拓跋云、太尉源贺都表示反对。尚书陆馛也进谏说:“皇太子圣德承基,乃是四海属望,不可另传他人。臣即使在殿前领受刎颈之罪,也要以死.相谏。”献文帝见众臣都极力反对,渐渐地也打消了原先的想法,决定传位给太子,说”陆馛一向正直,他定能保全我儿!”于是授陆馛为太保。又颁诏,由陆馛与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绂,传位于太子拓跋宏。当时,太子拓跋宏年才五岁。过后,拓跋弘又下诏说:“我承祖上洪业,四海清晏,天下太平。我有心玄古,志存淡泊。若躬览万务,定损颐神;若对于政事一日旷放,则为政有淹滞之失,故尔传位太子,以光祖宗之烈,也使我能颐神养性,岂不善也?”群臣奏道:“今皇帝年幼,万机大政,仍宜由陛下总览。谨上尊为太上皇帝。”拓跋弘从之。这位太上皇帝迁居崇光宫,除国家大事由他处理外,平日便深居寓中,研习佛道,修性养生。

    (取材自《魏书·帝纪·显祖献文帝》、《魏书·陆俟》)

    100.废太子

    北魏孝文帝元宏(471-499)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予,原名拓跋宏,拓跋氏自他开始改为汉姓。元宏生七子,长子元恂是林皇后所生,出生不久,林皇后便去世,由文明太后抚养。太和十七年立为皇太子。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元恂已长大。他体貌肥大,不好读书,对河、洛之地的暑热又非常不习惯,常常想到在北方生活时的快乐。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苦相劝,元恂对此很不耐烦。等到孝文帝驾幸崧岳,元恂留守金墉,他便在西掖门内同左右亲信密谋,打算召集牧马轻骑返回北方代国原地,并亲手将高道悦杀死。领军元俨见宫中有变,不敢怠慢,谨慎地把守城门。当晚倒也平静无事。待到天明,由尚书陆琚快马去向孝文帝奏告。孝文帝闻报十分惊讶,迅即由汴口返回洛阳。

    孝文帝回京后痛斥元恂,并亲手执杖痛斥元恂。又命咸阳王元禧杖责元恂一百余下,然后命人将元恂扶出宫去,拘于城西别馆。元恂被打之后,一个多月下不了床。孝文帝在清征堂召见群臣,商议废去元恂的太子之位。司空、太子太傅穆亮、尚书仆射、少保李冲,都脱去朝冠叩头求情。孝文帝说:“你们求情乃是为了自己打算,我要废掉太于是为国家考虑。古人有言,大义灭亲。今元恂所为已无视我作父亲的尊严,竟然私自返据恒、朔之地。天下没有像他这样漠视父亲、漠视国家的行为。看他的行为便知他的心思。此儿定已包藏祸心,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一旦我谢世,恐有永嘉之乱。”于是孝文武将元恂废为庶人,安置到河阳,并派兵监守,所供给的衣服食物,仅是不让他忍饥受寒而已。元恂在困厄中,渐有后悔之意,便下恒心诵读佛经,心始向善。

    (取材自《魏书·帝纪·高祖孝文帝》、《魏书·孝文五王》)

    101.元恪得子

    北魏宣武帝元恪(499-515)宠幸的高贵嫔是文昭皇后的弟弟高偃的女儿。她曾为元恪生下一子,可惜早夭,后又生一女,为建德公主。高贵嫔后封为皇后。高皇后生性妒忌,很少让宫人接近皇帝。那时宫中有一胡充华,是司徒胡国珍之女。相传此女出生时,红光四照。京兆山北县有一术士名赵胡,善于卜相,胡国珍曾问过他,他说:“贤女有大贵之表,当为天地之母,以后必生天地之主。”胡充华当过尼姑,很能讲道,宣武帝即位之初,曾入禁宫讲道。一讲就是数年。胡充华巧言令色,常对左右讲高皇后美姿丽色,使貌美性妒的高皇后,对她也变得另眼相看。宣武帝闻说,乘机把胡充华召入宫中。

    宫中嫔妃,都曾相互祈祷,但愿生诸王、或公主,而不愿生太子。因为北魏国制规定,如果生子为嗣君,母亲应当被赐死。独有胡充华对嫔妃们说:“皇帝岂可没有儿子,虽国家旧制规定,子为嗣君,其母应赐死,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