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51)(2/2)

点。刘缤一直不以为意,果然为李轶所害。

    刘秀听到长兄刘縯被害的消息后,十分沉得住气,亲自赶到宛城去向更始帝谢罪。原来刘縯担任大司徒时的部属迎吊刘秀,刘秀注意不同他们私下交谈,只是引过自责。平时既不谈在昆阳击败王莽主力的功劳,也不敢为长兄刘縯服丧,饮食谈笑一如平日。只是一个人独处时,才把枕席都哭湿了。更始帝觉得很惭愧,于是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元年九月,长安豪杰在城内起兵攻未央宫杀王莽于渐台,收其玺绶,将王莽首级送更始帝都城宛县。更始帝于是攻下洛阳,西进长安,长安除未央宫被焚外,其余一切如旧。更始帝至长安后,住长乐官。更始帝升殿以后,原来的朝廷官吏因为都投降过来,所以一如其旧,诸将后到,更始帝就问诸将,虏掠所得有几何?原来的朝廷官吏大吃一惊,怎么是这样一个草莽皇帝?

    而刘秀在更始帝攻下洛阳时,就被更始帝授以破虏大将军行司马事,并命他持节北渡黄河,镇慰州郡。刘秀一路尽废王莽苛政,恢复西汉官名,所有官民送他的礼物一概不受。同时逐步招募军队,得数万人,建立了严明的纪律。终于打垮了割据邯郸的地方武装王郎,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从此以后,刘秀就独立一方,再也不听更始帝号令了。更始帝这时不放心刘秀,派侍御史封刘秀为萧王,并且要他罢兵赴长安。刘秀可没有这么傻,萧王的衔头接受下来,却以河北未平作为借口,根本不听更始帝的征召了。

    刘秀和更始帝君臣的对比,可以看出,文化素养的差异,在争天下的斗争中,所产生的后果是不大相同的。

    (取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宗室三王四侯列传》、《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103.“使反侧子自安”

    刘秀来到河北前,河北地方割据势力中,以王郎的军事实力为最强,地方官吏为求自保,多与王郎书信交通。他们一面宣称服从更始帝的号令,一面暗中又与王郎来往,有似于抗日战争中一些地方上的两面派政权。刘秀破邯郸杀王郎后,得到了河北地方官吏与王郎来往的文书数千章。刘秀连看都不看,立即召集诸将聚会,当众全部烧毁说:“使反侧子自安!”

    “反侧”二字,原出《诗经·国风》):“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本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之意,此处借指身为更始帝所属官吏而又和王郎暗中交通的两面派,或是指正在观望、不属于某一派别,但因不敢得罪王郎而和他有文书来往的地方割据势力。当时天下未定,手上没有兵力、或是兵力较弱的地方官吏、地方割据势力,当然对争天下的各方都采取观望态度,这种观望态度,在地方武装力量中有普遍性。刘秀的做法,在乱世中显然是一种争取人心的做法。再说,刘秀已下决心从更始帝那里独立出来,对他来说,不忠于更始帝或不忠于王郎都并无区别。应该承认,这种尽烧书信的做法,是相当高明的。这对他的安辑河北起了相当的作用。

    后来清人赵藩为诸葛武侯(诸葛亮)祠撰写了一副十分有名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安,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中的上联,一般人都以为用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典,此联确实是明用这个典实,但这里还暗用了刘秀烧王郎文书的典故。中国文学中的用典常是十分讲究的。这里顺便说一下。

    不过,如果以为刘秀破敌以后从不看敌方文书,这就是用书呆子的眼光看刘秀了。刘秀手下有一个重要的官员赵憙,本来是更始帝的老部下。更始帝被赤眉杀害后,刘秀已称帝,更始帝的另一部下邓奉在南阳称兵反对刘秀,赵憙同邓奉私交颇好,曾多次写信劝邓奉不要反对刘秀,于是有人进谗言说赵憙和邓奉合谋造反。已即帝位的刘秀对赵憙心中怀疑。等到打败邓奉后,搜查邓奉的文书,得到赵憙劝邓奉不要造反的信,这才说:“赵憙这个人真是长者。”于是重用赵憙。可见刘秀的烧不烧信,看不看信,是根据需要来决定做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