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29)(2/2)

王,削其东海郡(今山东、江苏部分地区)。汉景帝同时下诏,削吴国之豫章郡(约相当于今江西省全境)、会稽郡(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大部及福建全省)。又,前二年赵王有罪,汉廷削其常山郡(今河北省部分地区)。胶西王刘印因为卖爵之罪,削其六县。令下,诸侯都恨透了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诸侯喧哗恨骂晁错的消息,从颍川郡(今河南省部分地区)赶来长安,对晁错说:“皇帝新即大位,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挑拨皇帝宗族的骨肉关系,到处都在怨骂你。你这是打的什么主意啊?”晁错说:“应该这样做!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晁父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我要逃离你了。”于是服毒而死,说:“我不忍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父亲死了才十几天,吴、楚等七国全部以诛晁错为名造反。在汉廷刚开始讨论削诸侯地时,吴王刘濞早就联合楚王刘戊同胶西王刘印秘密商量起兵造反,胶西王刘印又和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等分封王国商量,全部主张联合造反。所以,汉廷削减吴国会稽、豫章两郡地的诏书一到吴国,吴王刘濞首先发兵造反,接着,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共七国都造反了。只有齐王刘将间中途反悔,济北王刘志为其郎中令所劫,这两国都未能正式发兵参加造反。

    七国反书到汉景帝处时,汉景帝于是派周勃之子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位将军去迎击吴、楚;派曲周侯郦商击赵,派将军栾布击属于原齐国地区的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等国。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赵等没有起兵的国家。

    晁错和袁盎两人之间一向关系紧张。两人相互间不说话。在同一个地方,只要袁盎在座,晁错就不学往下坐;晁错在座时,袁盎亦然。袁盎曾为吴相,晁错为御史大夫后,公报私仇,派官吏查案袁盎受吴王财物事,报告汉景帝,要判袁盎的罪,汉景帝下诏赦袁盎为庶人。这次吴、楚反后,晁错又对御史大夫的属官说:“袁盎接受过吴王大量金钱,专门帮吴王说好话,讲吴王不会造反。现在吴王果然造反了,袁盎一定知道吴王的计谋,应该将袁盎关进监狱,加以审讯。”属官们说:“如果在吴王未反之前,查了还可以制止吴王造反,现在吴王已经反了,查也无用。而且从袁盎的为人看不可能参与吴王造反。”因此,晁错对于抓不抓袁盎事犹豫未决。实际上袁盎根本和吴王的造反毫无关系。不久,消息传到袁盎耳朵里。袁盎和大将军窦婴私交甚好,当时窦婴尚未动身去荥阳,袁盎连夜见窦婴,要求面见汉景帝报告有关吴国何以会造反的情况。窦婴入宫对汉景帝说了,汉景帝于是召见袁盎。

    袁盎入见汉景帝时,汉景帝正和御史大夫晁错商量调兵和筹集军粮等事。汉景帝向袁盎说:“君曾经担任过吴相,现在吴王任田禄伯为大将军,你知道田禄伯为人如何?君对吴、楚造反有什么看法?”袁盎说:“值不得担心,不久就会击破吴、楚。”汉景帝又问:“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当时吴王刘濞已年老)举事,如果没有百全之计,岂敢发兵乎?你何以说吴王无能为呢?”袁盎对答说,“吴王确实有铜盐之利,哪里说得上有豪杰。如果真有豪杰,早就劝吴王不反了。吴王只不过诱引一些无赖子弟、亡命之徒、铸钱奸人,这才会相率造反。”晁错正是想坚定汉景帝的抗七国之兵的信心,忙说:“袁盎说得很有道理。”汉景帝于是进一步问袁盎:“计将安出?”袁盎说:“愿屏退左右。”汉景帝左右亲近者都退出,只有晁错在旁。袁盎说:“臣所讲的话,人臣不得知道。”汉景帝令晁错避居东侧厢房,晁错心中恼恨,但又无可如何。

    晁错退出后,袁盎于是对汉景帝说:“吴、楚相都有书给臣说:‘高皇帝子弟各有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自寻找诸侯过失,削夺封地。’所以吴、楚等国以造反为名,不过是要共诛晁错,得到原来的封地罢了。方今之计,不如斩晁错一人,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封地。则可不血刃而使七国罢兵。”汉景帝默然良久说:“就不知道有没有用,如果有用,我当然不会因为爱惜一个人而使天下遭受兵乱之灾!”袁盎说:“臣愚认为这是最好的计策,愿皇上认真反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