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35)(1/2)

    先秦(35)

    在燕王哙年老以后,索性把王位让给子之,由子之坐在朝廷的南面为王的位置上治理国事,燕王哙自己反而甘心成为子之的臣子。如是者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怨恨。燕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商量,打算攻击子之夺取王位。齐国的将军们对齐宣王(前320——前301)说:“现在利用这个机会去进攻燕国,必能破燕,齐宣王便使人对燕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将要申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的国家虽小,不足以影响大局,不过,只要你太子平需要的话,齐国一定支持你。”燕太子平得到了齐国的明确支持,于是聚集了自己的支持者,和将军市被一起包围了燕国王宫,以攻击子之,攻了一阵子,攻不下来,将军市被中途变卦,和一批百姓反过来攻击燕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在战乱当中被杀死了。这样打来打去,打了好几个月,死者数万,百姓怨声载道。

    这时候,大儒孟子正住在齐国,认为这是齐国征伐燕国实行仁政的好机会。齐宣王于是出兵攻燕,燕国士卒不肯和齐军打仗,城门也不关闭,齐兵大胜。燕王哙和予之都死于战乱之中。

    齐兵征服全燕之后,孟子又劝齐宣王行仁政,勿杀燕民,为燕国立新君。齐宣王不听孟子的话,以征服者的身份驻军燕国,想把燕国并入齐国。结果,燕国百姓对齐军的残暴行为不服,纷纷起来反抗齐军,齐军被迫撤退。

    子之被杀后两年,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君,是为燕昭王(前311——前277)。

    (取材自《史记.燕召公世家》、《战国策,燕一·燕王哙既立》)

    95.齐闵王去帝号以收天下之心

    齐闵王(前301—前284)十二年,秦昭王派相国魏冉见齐闵王,提出: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闵王为东帝,双方联合攻打赵国。当时周天子已进一步衰微,东周君反而要朝见秦王,只不过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罢了;天下唯秦、齐、魏诸国为最强,而秦又更强于齐、魏。所以秦昭王自己称帝,是表示秦国要高于其他诸侯国之意;齐国与秦国距离远,双方的兵力较难达到另一方国土,秦国尊齐为东帝,不仅是因为齐国在中原诸国中相对强大,而且也是因为,秦国要并吞近邻的韩、赵、魏诸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齐国和韩、赵、魏诸国的关系。

    齐闵王接受了秦国的建议,自称东帝。

    正好苏代从燕国来齐,齐闵王问他,自己称东帝之事可行否?苏代说:“大王是突然向臣提出这个问题的,而称帝之祸又不很明显。臣愿大王接受秦国的建议,而实际上却并不称帝。秦国称帝,天下对秦国无可奈何;而大王称帝,则齐国可能灭亡。而且对齐国来说,不称帝没有什么害处。秦称帝以后,大家心里恨秦国;大王不称帝,正好可以收天下之心。这是最大的好处。大王不妨再想一想,天下立东、西两帝,各国是尊重秦国呢?还是尊重齐国呢?”齐闵王说:“秦强于齐,当然是尊重秦国。”苏代又问:“那么,齐国不称帝,大家是爱齐国呢?还是爱秦国?”齐闵王说:“当然是爱齐国。”苏代又问:“齐国与泰国合约伐赵国有利呢?还是齐国单独伐宋国有利呢?”齐闵王说:“当然是齐国单独伐宋国有利了。”苏代说:“那么,现在利害关系已经很清楚了。秦、齐并尊为帝,则天下尊秦而轻齐,齐不称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与秦联合伐赵,则不如齐单独伐宋为有利。如果齐国并吞宋国,则齐国国力可以大为增强,而卫、赵、楚、魏都要受制于齐国,天下莫敢不尊重齐国。这就是表面上尊敬秦国而实际上使天下恨秦,使齐国变强的方案。这就是所谓以卑为尊。愿大王深思熟虑。”

    齐闵王一听有理,于是去帝号而复称王。秦昭王看到齐闵王不称帝,也去帝号而仍称王。

    在此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只要碰到战乱时期,那些争雄于天下的英雄豪杰,凡是有识见者,或是得到有识见的知识分子的指点者,往往总是尊别人为帝,而自己不称帝。这样就可以孤立那些称帝者,而在实际上壮大了自己。这就是齐闵王受苏代指点去帝号力后人提供的历史经验。

    (取材自《史记·秦本纪》、《史记·田散仲完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