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26)(2/2)

两人共同的母亲敬姒却对子鲜说:“你就算是为了我去一趟吧!”子鲜只好去传话了,他向宁喜传达卫献公的话说:“我只要能回卫国重新为国君,今后寡人可以保证做到:政由宁氏,祭则寡人。”这就是说,卫献公表示,回国后并不要求执掌朝政实权,只要一个国君的名义,每年主持卫国宗庙的祭祀就可以了。这对宁喜而言,当然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条件。此后,“政由宁氏,祭则寡人”这句话,就成了国君或是帝王们当傀儡的代名词了。

    宁喜得到了卫献公的保证后,便告诉卫国有名的贤大夫蘧伯玉。蘧伯玉说:“瑗(蘧伯玉的字)在国君出国时没有预闻,岂敢过问国君入国之事。”说完,就从最近的关口逃出卫国了。原来,孙文子在赶出卫献公之前,也找蘧伯玉听取他的意见,蘧伯玉当时对孙文子说:“国君是掌管国政的,做臣子的怎么敢干犯国君呢?况且干犯国君以后,新立的国君是不是一定会比原来的好呢?”立即从最近的关口走出卫国国境,表示自己不参与也不打算反对这件事。这次,蘧伯玉仍旧采取这样的态度。蘧伯玉的这种态度,是在一个国家朝政混乱的情况下,个人无力影响大局时的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

    宁喜又和另一大夫右宰谷商量。右宰谷说:“不可!接回原先的国君,就要赶出现在的国君。这等于是前后得罪了两位国君。天下任何人都不能容忍这种行动。”宁喜说:“我受命于死去的父亲,不能背叛自己保证过的事。”右宰谷说:“让我到晋国去观察一下。”到晋国见了卫献公后,回来对宁喜说:“国君(卫献公)在国外已经十二年了,而脸上并没有忧虑的面色,也没有宽厚的态度,我看他还是老样子。我劝你放弃让他回国的打算吧!否则的话,你自己只怕命不长了。”宁喜说:“有子鲜作保证。”右宰谷说:“子鲜个人虽贤,并不能左右国君。国君如果背信弃义,他最多不过离开这个国家而已。对你来说,就是性命之忧了。”宁喜说:“尽管如此,我答过先父,已经无可挽回了。”

    卫国大夫太叔仪听到这个消息说:“君子做事情,要考虑事情的后果怎么样,要考虑事情会不会有反复,如今宁子(指宁喜)对于迎立国君这样的事情还不如下围棋那样,他怎么能免祸呢?下围棋的人如果举棋不定,就不能战胜对方。何况对待国君这样的大事,怎么能举棋不定呢?宁氏封于卫国已经九世了,九世之卿族,恐怕要毁于一旦了,真是一桩可哀之事啊!”“举棋不定”四个字,后来就衍为成语了。

    因为孙文于是支持卫国当前的国君卫殇公的,宁喜要接回逃亡在齐国的卫献公,就必先反对先父宁惠子的同盟者孙文子。于是,宁喜出兵攻孙氏,杀了孙文子的儿子孙襄。孙文子力不能敌,便投靠晋国,并且连同自己在卫国的封地戚,也一起并入晋国。孙文子打走了,于是宁喜便杀了卫殇公和他的太子角,并且从齐国迎回了卫献公。

    孙文子的领地戚既然原先是卫国的领土,卫人对于它的并入晋国自是不甘心,卫献公便和宁喜发兵攻打戚地,杀了三百多名驻扎在戚地的晋国兵士,孙文子的另一儿子孙蒯带兵打退卫军。晋平公(前557——前531)知道此事后,会同鲁、宋、郑、曹等国一齐出兵征伐卫国,抓住了卫献公和宁喜。

    因为卫献公出逃的十多年是住在齐国的,齐国于是约了郑国来共同为卫献公说情,理由是,孙文于是臣,卫献公是君,晋国支持臣子反对国君,在道理上说不过去。晋平公接受了齐、郑两国的说情,放回了卫献公和宁喜。使卫献公仍为卫国国君。

    卫献公后元年,卫献公终于杀了宁喜。卫献公的弟弟子鲜觉得自己失信于宁喜,于是逃离卫国而出奔晋国,终身不面对卫国方向而坐,终身不仕。

    (取材自《史记·卫康伯世家》、《左传·襄公二十年、襄公二十六年、襄公二十七年》。《史记》与《左传》记载略有出入,酌而定之。)

    72.齐庄公以**遭弑

    齐国的大夫棠公的妻子棠姜长得很美,棠公死后,另一大夫崔杼前去吊唁时,被棠姜的美貌迷住了,不顾周围的人们的劝阻,将棠姜娶回来成为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