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23)(1/2)

    先秦(23)

    王孙满回答说:“呜呼!君王大概忘记掉周鼎的来历了。过去虞夏朝代,国君有德,使九州之牧守贡金于朝,于是铸为九鼎,鼎上铸有各州图物。夏桀荒淫亡国,鼎为殷代所有,享国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移于周代。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过去周成王定鼎于郏山鄂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经过占卜,应该享世三十代,享年七百年。如今周德虽衰,天命尚未结束。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于是带兵回国。

    楚庄王问鼎,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下降。后人于是将“问鼎”二字,作为想要篡夺皇位或夺取天下的代名词。

    (取材自《史记·周本纪》、《史记·楚世家》、《左传·宣公三年》)

    61.“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陈国大夫御叔之妻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美而淫,和陈圆国君陈灵公,陈国大夫孔宁、仪行父,都公然**。陈国的这些君臣们,对**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和夏姬**的君臣们,在上朝的时候,大家都穿上夏姬穿过的女式衣装,甚至还穿上夏姬的内衣,相互开玩笑,以此为乐。

    大夫洩冶看不惯这一切,于是谏劝陈灵公说:“君臣之间,这样**,百姓能向你们学什么呢?希望君王把这些毛病改掉。”陈灵公表面上说:“我准备改了。”背后却和共同过**生活的大夫孔宁、仪行父商量,怎样对付波冶。两人都说:“不如杀掉波冶,这样,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说我们的坏话了。”陈灵公对他们的这些话也并不表示反对,于是孔宁和仪行父就杀了洩冶。

    孔子听到洩冶被杀的事情之后说:“《诗》里有这样两句话:‘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洩冶只不过是白白的送掉一条命罢了。”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板》,两个“辟”字,意思不同。第一个“辟”字,与“僻”字相通,作“邪僻”解;第二个“辟”字作法、刑解,引伸为坚持原则之意。两句诗连在一起,就是说:国君十分邪僻,一个国家已经全部乱了套,这时候,正直的臣子就可以引退了,不必再在朝廷上坚持原则了。孔子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十分有名,在此后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同儒家的主张臣下要对君王直谏的思想,相辅相成。也就是说,皇帝、国君有希望改正错误时,应该直谏;如果皇帝、国君已经烂到底,全无希望,则应当离开朝廷,避祸全身。因而,孔子的这段话又成为人们在乱世中避祸全身的一种指导思想。顺便在这里说一下。

    再说陈灵公十五年,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在夏姬家中饮酒作乐,这时候,夏姬的儿子夏征舒已经长大了,亦已为陈国大夫,陈灵公一面吃酒,一面指着夏征舒和孔宁、仪行父开玩笑说:“征舒长得像你们。”孔宁、仪行父也用玩笑话回敬陈灵公:“长得也像你。”君臣之间毫无羞耻地相互逗乐。

    夏征舒听了这些话以后,十分恼火。在陈灵公酒罢离开自己家中的时候,躲在马房里用箭射死了陈灵公,并且自立为陈国国君。孔宁、仪行父逃往楚国。陈灵公的太子妫午逃往晋国。

    (取材自《史记·陈杞世家》、《左传·宣公九年、宣公十年》)

    62.蹊田夺牛

    夏征舒弑陈灵公自立为陈国国君之际,正值楚国国力强大、楚庄王称霸诸侯之时。当时流行的社会观念认为:不管国君如何不好,臣下弑君自立总是大逆不道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这一观念自然是对各国诸侯的维持统治有利的。所以,楚庄王就率领各国诸侯之兵讨伐陈国。楚庄王对陈国的百姓们说:“你们不要惊恐,我只不过是要杀掉弑君的夏征舒而已。”杀了夏征舒后,楚庄王索性就把陈国吞并了,使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

    楚国的大臣们都祝贺楚庄王扩大了国家的领土,楚国大夫申叔时正好出使齐国后回来,独独不祝贺。楚庄王便问申叔时,不祝贺的原因,申叔时说:“俗话说‘牵牛以蹊(践踏)人之田,田主夺其牛。’牵牛从别人的田里走,踏坏了禾苗,当然是有罪的,但是田主把牛夺下来的做法,岂不也是太过分了吗?现在大王因为夏征舒弑君,所以征兵于诸侯而讨伐他,诸侯之所以愿意跟着大王出兵,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