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11)(2/2)

君,是为齐惠公(前608——前598)。齐惠公十年死,其子姜无野立为国君,是为齐顷公(前598——前581)。齐顷公对待百姓比较好,齐国这才重新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说来也有趣,包括太子姜昭在内的得到齐桓公宠爱的五位公子,几乎人人都当过一段时期或长或短的齐国国君。然而一度成为诸侯霸主的齐国,也就因此而折腾得衰弱了。所以,齐桓公使用贤臣没有能坚持到底、晚年宠信一批小人,以及他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的举棋不定,在此后的许多年中,成了政治家们经常谈论的历史教训。

    (取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十七年、十八年》、《左传·文公十八年》)

    35.宋襄公让国

    宋桓公三十年,病。宋桓公的嫡长子、太子兹甫(《左传》作兹父,父、甫同),要求把太子的地位让给庶兄公子目夷,他对宋桓公说:“目夷比我年长,而且仁厚爱人,应该立目夷为太子。”原来,春秋时期,各国已经大致通行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所谓嫡长子,即诸侯的夫人(正妃)所生的长子。夫人以外的妾所生的儿子,年纪再大,只能称做庶子,地位也在嫡子之下。嫡长子只有一人,可以避免掉那种好几个王子对王位有合理野心、造成政治混乱的局面。而宋国的太子兹甫要求将太子的地位让给年龄比他大的庶子目夷,也就等于是说,愿意将王位继承权让给庶兄目夷,这在那个大家争权夺利的春秋时代,是极少见的现象。但是我们又要注意到,宋国是周以前的殷政权的后代,殷人的王位继承法比较混乱,殷礼也不同于周礼,宋国太子兹甫的这种要求让出王位继承权的做法,可能还与残存于春秋时代的殷礼有关。我们从今后的一些故事中将能看到,宋国的许多观点和做法都不同于若干其他春秋国家,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宋桓公于是征求公子目夷的意见,公子目夷说:“能够把国君地位的继承权让出来,天下难道还有比这更仁厚的事情吗?这说明太子兹甫的仁厚,臣自问是不能和太子兹甫相比的。再说,庶长子当太子,这是不合礼法的。”

    于是,宋桓公只是肯定了太子兹甫的心意,但仍决定由兹甫继续当太子。

    宋桓公三十一年春,桓公死。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前650—前637)。宋襄公以公子目夷为楣。

    公子目夷又名子鱼。

    (取材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左传·僖公八年》、《左传·僖公九年》)

    36.宋襄公争霸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宋襄公看到诸侯之间缺乏主盟的国家,想乘机争取成为盟主。宋襄公十二年春,提出了约各国诸侯到宋国来结盟。担任宋公相位的公子目夷谏劝宋襄公说:“小国争当盟主,徒然召祸。”宋襄公不听。果然,当时国力最强大的楚国国君楚成王(前671——前625),虽然在口头上答应了宋国,愿意来参加结盟,实际上心里却认为,只有像楚国这样的强国,才够资格邀请诸侯们来结盟,所以对宋国很恼火,他对臣下们说:“我这次要好好的教训一下宋公的不自量力。”到了秋天预定结盟的时间,楚成王带着兵马来到宋国唐盂(一作盂,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原定结盟之地,捉住了宋襄公,进攻宋国,一直到冬天才将宋襄公释放。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如果不接受这次妄想主盟的教训,那么,祸患还没有结束。”

    宋襄公十三年夏,宋出兵伐郑。公子目夷谏劝宋襄公说:“郑国是楚国的盟国,祸患要发生了。”宋襄公不听。果然,同年秋天,楚国出兵伐宋以救郑,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固(人名,单名)谏劝宋襄公说:“天之弃商久矣(前曾说过,宋是殷商的后代)!君将兴宋,不可为也。”冬,十一月,宋襄公与楚成王两军战于泓水之上。

    两军对阵,宋兵已经列队,楚兵还在渡过泓水。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兵众而我寡,乘他们的军队还未全部渡河时,我们抢先出兵攻击他!”宋襄公说:“不可!”当楚兵全部渡河,尚未排列成阵势时,公子目夷又提出,应当乘机进攻。宋襄公说:“不可!按照古礼,两军对垒,要双方阵势都排定了,才能进攻。”一直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楚强宋弱,宋军大败,宋襄公股部受重伤,随侍宋襄公左右的宋宫守门之官,也被楚人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