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1.科举制度形成(2/2)

”不再是不可实现的梦想。科举制度为平民改变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于是天下的贫苦士子们为了实现愿望拼命的用功读书,而“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后,被其携带的亲朋好友更是数不胜数,于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这些苦读进入仕途的才俊们,了解民间疾苦和吏治利弊得失,为官之后对抵制**会起到一定得作用,为官僚体制提供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

    科举制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使社会中的平民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和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别人尊重的出路,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国家的管理更加的有序。值得一提的是,科举制度刺激了社会各层对知识和人才的敬慕,推动了知识在民间的普及。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不仅派使者到中国应试,还效法科举制在本国设立了科考制度,如越南从1075年起多次设立科考,到18世纪初期,甚至设立了与清朝相同的考试方式——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黎朝裕宗时期还设立了武举,阮朝的明命十年又引进了八股取士的方式,并设立了类似于清朝贡院的专门考场。

    科举制度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明朝之后,考试的内容越来越僵化,不再注重考生的真才实学,很多读书人为了应试而读书,思想被四书五经和八股束缚,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开始下降。而那些在文学和技术上有造诣的人往往在不能适应这种僵硬的考试形式,只能失意于科场,造**才的浪费。加之,科场舞弊越来越严重,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于是终于消亡。

    【隋文帝】

    公元541年,杨坚出生在北周一个军事贵族的家中,父亲杨忠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杨坚很有军事才能,14岁时就到北周军队任职,在后来的南征北战中为宣帝夺得很多土地,官职也平步青云,一路飙升。宣帝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年幼的静帝,581年,杨坚废静帝,建立隋朝,即为隋文帝。经过一番整顿,隋朝的国力逐渐强盛,从588年开始,隋文帝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他先灭掉割据南方的陈,随后琉球群岛(即今日的台湾)也宣布归降。589年,中国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宣告结束,隋文帝使中国又恢复统一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