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正说成语 > 正说成语 第十章(5)

正说成语 第十章(5)(2/2)

于是大臣贵族及部下们都穿起紫色的衣服来。弄得一时间紫色布料价格大涨,齐桓公很担心,便请教管仲。管仲说,从明天起,你自己别穿紫衣服了,同时,还得对穿紫衣服的人冷漠一些。齐桓公如是做了。结果,不出三天,所有的大臣们都不穿紫色的衣服了,不出三月,所有的贵族部下们都不穿紫色衣服了,不出一年,全国就再也没有人喜欢穿紫色衣服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颇有点“上行下效”的味道。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味道”处处可嗅,盖楼、配车、设宴、卖官、送礼甚至开会作报告,哪里嗅不出来?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以身作则,乃是根本。

    正说成语之九九

    食浮于人,人浮于食

    俗话说,“人多好办事”,可最近单位人力资源部几个人正在为裁员的事头疼,原因是老板在会上频繁地说到一个词:“人浮于事”。

    “人浮于事”出自《礼记?坊记》:“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意思是说,人得到的俸禄超过了自己的才德,那就是近乎于贪污;自己的才德超过了得到的俸禄,那就可称得上廉洁。

    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形式,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春秋末年,世卿世禄制度逐渐瓦解,各诸侯国王为争霸图强,纷纷选拔任用贤能之士,以雇佣方法据其职务高低,给予不等的实物(如粮食“粟”),从而达到招贤强国的目的。战国时期,实物俸禄在各国得以普遍推广,计量单位由斗改石。汉代,俸禄制度开始正规化,朝廷按官吏不同级别,给予相应的俸禄,履行一定的职责。所以,《礼记》中俸禄被称之为“食”。

    《礼记?坊记》主要谈“礼”的消极防范作用(坊,通防),所有篇目讲的都是如何防范人们违德、违礼、不忠、不孝、犯上、**、贪利、忘义等方面的问题。由“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这句话我们可知,古代“君子”宁愿让自己的才德超过俸禄,也不愿让俸禄超过自己的才德。这是多高的一种境界啊。而在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人浮于食”,又有多少人拒绝“食浮于人”呢?

    后来,“人浮于食”就逐渐演化为“人浮于事”,含义也有了很大的差别,是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含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清代张春帆在《宦海》第九回写道:“老兄还没有晓得这里的情形,实在人浮于事,安插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