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五、民办教育,为什么越发展越受歧视

五、民办教育,为什么越发展越受歧视(1/2)

    五、民办教育,为什么越发展越受歧视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推出和各地区为民办教育立法工作的展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态势:民办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必将越来越大,教育体制也必将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市场上将出现更多的教育模式供人们选择,对人们的教育消费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格局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多元化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竞争的加剧意味着市场的活跃,而市场的活跃反过来又有助于教育领域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现代化教育是教改的目标,到了多元化格局形成的那天,不管教育者情愿与否,出于竞争的需要,他们都必须抓紧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而我们今天大力呼吁的教育公平,教育法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也将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的改进,教育市场也会愈发规范而繁荣。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远景再美,若没有此时此刻对现实问题扎扎实实的解决,没有对现今教育领域萌生出的种种弊端加以重视,这个美好的未来将永远停留在畅想中,成为不了现实。

    很长时间以来,民办教育的地位都没有得到承认,民办教育就好比扶不了正的小妾,受尽了世人的歧视,即便《民办教育促进法》承认了它和公办教育在法律上平等,可在人们的观念中,民办教育就是低公办教育一等。

    其实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国民教育的组成,二者最大的区别仅仅是投资人的不同而已。正如在经济领域里深化改革总要提到待遇公平问题,总要大力落实民营企业平等国民待遇一样,在教育领域也要让民办教育真正能和公办教育平起平坐,不能因为“民办”二字就将民办教育扣上政治的帽子,限制其生存发展。某位专家说得好,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的孩子,只不过前者诞生在计划经济时代,后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既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扶持民办教育首先就要敢于承认民办教育功利性的一面,只有保证民办教育人能从民办教育中获得应得的利润,才能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发展教育,否则只会挫败民办教育投资人的积极性。毕竟,是投资就都渴望回报,政府公办教育都是如此(教育部官员曾把“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作为工作重点),更何况取之于民的民办教育。

    兴旺民办教育是大势所趋,是为了中国教育能走出目前的瓶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再上发展的新高度,并不是因为中国经济不富裕,政府无力负担所有人的教育。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对教育投资最慷慨的国家,往往也拥有着发达的民办教育。而像今天这样,将民办教育视作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竞争刺激物”审慎对待的还远远不够,必须将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国策高度重视。之所以如此,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垄断总无一例外地会产生**,公办教育只手遮天只会让原本就稀缺非常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加稀少,让教育不可逆转地沦为少数权利集团牟利的工具,丧失其“天下公器”的重要属性。固守公办教育一家独大的教育模式,受损的不只是亿万万的平民百姓,还有中华民族的未来。

    对民办教育习惯性歧视已经让我们尝到了不少苦果,《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为民办教育带来春天,反倒有不少人扭曲了其基本意旨而犯了错误,为促进民办教育全面繁荣而定的允许公办学校创立民办学校的条令,也成了不少公办校(包括相当数目的名校)大肆敛财、争夺教育市场的大好契机。由于“平等”二字在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缺位,由于各地官员对“促进民办教育”理解的肤浅,由于无处不在的歧视,民办教育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呼声下,步履愈发蹒跚。

    在社会转型期,有关教育的讨论此起彼伏热火朝天,不管人们抱有什么样的观点,都不会否认“教育是公益**业”,而这个“公益”实际上就是教育利益的国家化。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教育改革进行到何种阶段、无论教育格局如何多元、无论教育是“公”是“民”,都必须小心遵守这一原则。不管是受教育者,还是办教育人,都必须意识到教育是国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学生的教育,最后才是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的教育。

    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政府的立足点和决策,对教育的未来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稍有偏差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莫大的伤害。回顾历史,因为认识的谬误,我们已经在教育上犯过不少严重的错误。将教育视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压抑了整整一代人的发展,让中国经济在很长时间里都发展缓慢;仓促地提出“教育产业化”,让学费难以遏制地爆涨,老百姓们叫苦不迭……在今天,政府能否坚守好“教育利益国家化”的阵地,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教育利益国家化”和“权贵利益”,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权贵集团往往是造成教育**的罪魁祸首,他们通常通过权贵资本对全民的教育进行控制,使教育沦为服务于自己的印钞机。守好“教育利益国家化”的阵地,首先就意味着清除教育领域中的权贵势力。权贵势力渗透得越厉害,教育改革的成本就越大,大众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就相对变小,教育领域里的权贵集团是公众利益的窃取者,他们在本质上和穿行绿林劫人钱财的大盗别无二致。

    擅人治而不擅法治,是制约当代中国发展的因素之一。中国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尤其在地方,“人治”的表现更加明显,中央决策能否顺利通行,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地方官员的政治素养和办事能力的高低。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同样是学习《民办教育促进法》,一些地方的民办教育很快就有了长足的发展,另一些地方的民办教育却一日不如一日。因此,健全社会对教育和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提高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迫在眉睫。

    民办教育发展得好坏,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既然把教育现代化当作发展教育的一大目标,就必须大胆地解开各方面束缚,让民办教育得以健康迅速的成长,当然这也是教育利益国家化的要求。

    多元化教育格局,对今天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办教育独揽天下的年代,人们只要将精力集中在解决公办教育中的弊端和促进公办教育发展上就好。而在教育格局多元化逐步形成的现在,大家除了要继续关注公办教育的诸多问题外,还要关心民办教育的成长,摸索如何处理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矛盾关系。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是竞争对手,不是水火仇敌,应该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那样,维持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竭尽所能地弱化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没有陷入拆台打假的泥潭。聪明人都知道,与其在对抗中两败俱伤,不如在竞争下共同繁荣成长,彼此督促,取长补短。

    教育就好比一个大公司,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都是其旗下重要品牌,两个品牌都好,教育才好。打击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教育的整体实力带来损害,也和“教育利益国家化”的理念背道而驰。

    民办教育很弱小,公办教育已相当成熟,拿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相比,就像让成年人和几岁的孩子比身高一样有失公平。尚处童年时代的民办教育,需要的是社会各界的鼓励而不是四面八方的质疑,不能因为它现阶段的弱小,就断定它将来的劣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姚明也不是一夜之间长成小巨人的。对民办教育和其他新的教育模式要严格,却不能太苛责。

    多种渠道融资和多种体制并行,是教育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可在现实中,单纯肤浅的寻求多种渠道却对教育百害而无一利。蜂拥而起的名校办民校和独立学院就让纯民办学校大受重创。究其原因,是政府只注意到形式的安排而忽略了制度的考虑,没有为民办教育创建起一个既能敦促它快速发展,又能保护它不受主客观因素伤害的整体性机制,因此很容易被一些看起来能够促进民办教育整体繁荣,实际上和民办教育发展相冲突的现象、策略所蒙蔽。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羊肉可以补身,但如果不具备基本的营养学知识,给刚动完手术的人吃羊肉,则不仅不能为他补充营养还会加重他的病情。对一项正处在上升阶段的新事业来说,机制的健全比条规的丰富更为重要。

    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不同,它从奉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而生,风险和竞争是它由始至终都无可摆脱的宿命。缺乏健全机制保护的民办教育,就像没有铠甲又必须到战场上厮杀搏斗的战士,头破血流、伤痕累累也都在情理之中。更何况中国的市场经济还远不够发达完善,这让民办教育的生存愈发严峻。生若不可得,发展就是空中楼阁,现实从来就是这样残酷,民办教育注定了要在竞争中成长成熟,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用加剧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