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高校外的高墙还是体制

高校外的高墙还是体制(1/2)

    高校外的高墙还是体制

    正像地基要打到牢靠的地方、作物要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一样,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法律正是营造这好环境之必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继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民办教育步入了法制化的进程,民办教育理应是这法制化的最大获益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这法治时代的到来鼓掌叫好的寥寥无几,埋怨愤懑的倒随处可见。很多人都认为,民办教育法制化不仅没有起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作用,相反还制约了民办教育的成长。大批的民办学校在民办教育法制化之后倒闭、解体、拍卖,这特为民办教育而设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也在一时间成为民办教育者心中的梦魇。

    造成这种始料不及的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相关权利部门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理解不到位或理解失误方面的原因,也有个别人士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建校,或有意钻法规漏洞而自尝苦果,更有一些公办教育仗势欺人,对初初兴起的民办教育大力压制其生存,抢夺其发展空间的缘由。

    但是,民办教育之所以落得如此惨淡的地步,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自身实力的不足,没有能力应对突然转变的外在环境,即使这种转变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c.一、民办教育:我的春天在哪里

    民办教育对国家的意义不可小觑。它的出现,于大来说,有利于缓解政府在教育上的资金压力,有利于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建设教育事业;于小来说,有利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它让教育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极大的促进了国家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提高。由于种种原因,民办教育长久以来都半红不黑地发展着,没有得到社会太多关注,即便在最近几年,公众瞩目的焦点依旧是公办教育,这就让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声不响地积累了起来,直到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凸现出来。只是这些问题迸发的时段刚好赶上纷至沓来的各项教改,新病旧弊纠结于一体,让民办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更让民办教育雪上加霜的是,政府在这种情势下加大了对其竞争对手公办教育的扶植,在中小学实行“一费制”(严格核定各项杂费、书本费,向学生统一收取,避免学校隔三差五地收取费用)和“两免一补”(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免收杂费,提供一定生活补助),这两项政策作用了全国592个贫困县,帮助3000多万中小学生走出失学的阴影,提升了公办教育的整体实力,也让民办教育的劣势地位在对比中愈发明显。

    “一费制”和“两免一补”以及近来各个地方纷纷试行的免费式义务教育,是政府履行对国家教育事业责任的表现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都极不平衡。2005年1月,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奔赴了全国16个省市对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组组长不无心痛地用“凋敝”一词形容当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开展情况。国家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采取了措施,除“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外,还陆续推行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多项政策,从校舍、师资、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大力扶植农村公办教育,很快就让农村义务教育的“凋敝”局面有了改观,农村公办教育也一改从前的颓靡贫困而出现了转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面临资金严重匮乏的农村私立学校,由于缺乏政府的关爱,这些学校的处境愈发艰难。

    2003年全国民办教育机构共有70200多所,到了2004年就迅速扩大到78500多所,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新兴建起8000多所,其规模扩大之快,从数字上看着实让人欣慰。可站在中国教育的总体情况上来看,民办教育的力量微乎其微,如果把全国学校的总数比作一块大蛋糕,那民办教育不过是蛋糕上的一朵奶油花。2003年民办小学仅占全国小学总数的1.23%,中学所占份额为11.7%,高校则占了10.02%。《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2004年,这些数字分别变成了1.33%、8.0%和8.31%。除了民办小学的比例略增了0.1个百分点外,民办中学和民办高校都分别下降了3.11和1.71个百分点。在几个小数字的背后是民办教育一年不如一年的深深无奈,这些数字的变化又告诉了人们,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下,民办教育想单靠着一己之力创出一片天空是何其艰难。

    尽管农村义务教育的春天来了,可农村民办教育的春天却依旧那么遥远。

    根据2003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的决定》,国家将拿出227亿资金投入到扶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上来。从2005年3月开始,国家有计划地将对贫困县免费教科书的补助由原来的每名小学生每学年55元、初中生110元、特教生60元,提高到小学生每学年70元、初中生140元、特教生70元。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为每一个生活贫困的学生减免各项费用至少达到400元以上。

    民办教育就像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独自面对着成长的困难。虽然所有人在看到它时都会对它的重要性做长篇大论的肯定。各地政府都出台过一些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规定民办学校在征地、税收、建学等方面都可以享受和公办教育同样的待遇,鼓励民办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建设资金。但这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却经常出现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戴着有色眼镜考察民办教育,歧视民办教育,而贷款难、征地难、发展难等依旧是民办教育抱怨最集中的几大问题。民办教育有如落在石头缝中的草籽,想窜出个头来发芽生长异常艰难。同时,一些公办学校还利用学校改制的机会,吸纳走大批优秀教育资源,给尚未真正享受起各项优惠政策、自身基底又十分薄弱的民办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加剧了教育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现象,让原本就如履薄冰的民办教育的生存环境愈发严峻。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就已经出现公办改制学校。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压力,为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机会,也是学校为自己筹备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们的存在利国、利民,也利于学校本身,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它们的数量有限,是当时教育市场的有益补充,其规模根本不足以影响整个教育环境,既不会造成国有资源的流失,又不会影响公办学校的教学活动,更不会威胁到民办教育的生存发展。

    在《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为了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提高民办教育的整体实力,政府立法允许公办学校创立民办学校。很多正面临发展瓶颈的公办学校都抓住了这一机会纷纷改制,走出了困境。

    正如《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所述,“民办教育是社会公益**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兴盛和发展,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按照这个逻辑,开办得红红火火的公办改制很好地加强了民办教育的整体实力,应该让中国的教育市场更加繁荣才是。由于公办学校的历史悠久,办学经验相对丰富,原可以为民办教育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民办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况且,公办改制的出现也刚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办学校拥有着广袤的发展前景,而非从前人们想的那样——“中国教育,有民办不多,没民办不少”。从理论上看,公办改制的兴起对民办教育的好处实在不少,按照经济学家凯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