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一、教育,在农村出现断裂

一、教育,在农村出现断裂(2/2)

林式”学校,并口口声称这是响应国家号召,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普九标准”,此种给政绩镀金的做法无异是在加速乡村小学、中学背上更沉重的包袱。不仅仅如此,学校为了自身的建设已经力不从心,但不时还要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检查,接待上级检查的招待费也加重了学校的负债。

    前两年,有一所乡村民办小学,因无力偿还3年前借贷购买桌椅的费用,被债主把学校告上了法庭。面对法院按照法定程序的判决执行书,校领导泪流满面,而那所小学也处于被迫关闭的悲惨结局。最为可怜的,则是那些面临失学的孩子。

    作为教育工作者,本来应专心于教务工作上。但农村教育一旦陷入上面所述的局面,校长、教师又怎能安心工作呢?恐怕他们整天都得设法外出避开债主,或千方百计筹款还贷。而筹款的途径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只能无奈地将手又伸向并不宽裕的农民口袋中,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知道中国还有多少个乡村小学、中学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这些债务金额累计起来是否数额庞大?这些负债的学校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吗?

    那些在乡村中默默地奉献了青春岁月的教师,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在中国进入21世纪时,他们还要面对学校的沉重负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一大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不少新建的乡村学校,大都是农民为了自己的孩子的未来,改变自身命运,用血汗钱集资建起来的。按道理说,农民将自己来之不易的钱投进去了,本以为自己的孩子可以轻松地走进这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无忧无虑地去读书。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更为沉重的压力很快向贫困农民的孩子压来。

    首先,相对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本已不低的学杂费更是一年比一年增多。对于这一举措,村镇政府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甚至有的地方相当贫困,这样财政支出吃紧在所难免,而教师的工资这笔财政支出他们就不得不动动脑筋,找资金来源。面对这些情况,靠从收取的学杂费中提一部分来发放教师工资,以弥补财政亏空,成了不少主管部门解决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

    于情于理,民办小学是村民们自己集资修建的,村民们希望可以自己决定本村小学的收费标准,制定最有利于自己孩子上得起学的学费标准,这些想法都无可厚非。可是现实中,决定民办小学的收费标准的权力却是由当地政府把持。再退一步来说,假如主管部门制订的收费标准在农民承受的范围之内,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这决定权在谁手里也就无关紧要了。但事实是,现在上学的成本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当地政府显然已经把增加学杂费,当作是一种获取财政收入的手段。而作为学校,面对负债的压力,也希望能多收学杂费来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农民情愿与否,是否在自身经济能力范围之内,结果也只能是无奈接受。在当今任何事情都讲究知情权的今天,农民也应该对学杂费的使用有知情权。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农民根本不知道这些学杂费到底用在什么地方去了。在“罪魁祸首”的学杂费压力下,很多农村家庭不堪重负,许多乡村孩子随时都面临家里无力负担其继续升学的费用的状况,而被迫辍学。而这群不得不放弃接受教育的乡村孩子,其年龄一般处在10至16岁,他们将成为中国社会21世纪被耽误的一代。

    也许那些失学儿童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教育?为什么没有人真正为他们的教育负责?但终归有一天,社会将要为他们不能接受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买单,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还在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听见了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消除农村文盲的呼声。不过,以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让每个人都能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似乎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现在,在农村70多岁的一辈人是属于绝对文盲的一代,历史的原因他们无缘“学问”,他们也根本体会不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50年代的人本是最有望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有知识的劳动力的一代人,然而,正当他们要进入中学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特殊的社会氛围打破了他们继续求学的梦想,他们很快被卷入那个时代的潮流中……

    十年“文革”结束,60年代一辈的人迎来了接受教育的春天。他们从小学读到高中,甚至有的考上大学。不过,那时学费才几元钱。但随着农村责任制的推行,这个短暂的教育春天很快消逝了。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期,社会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时代迈进。而这一代在农村出生的人,如果他们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极有可能已经成为现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栋梁。但是很遗憾,巨变的社会环境和急剧增加的学杂费,以便在新时代下的各种经济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在中学还没有毕业时,就急匆匆地走入了社会。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一代人的父母有些还是高中毕业的“高材生”,相比之下,他们的孩子连初中都没有念完,教育程度还比不过自己,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农村教育的断裂已经显而易见,但愿人们不要无视这些危机,否则,人们迟早将会吞下自种的苦果,到时再补救恐怕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