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八、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丧失之地

八、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丧失之地(1/2)

    八、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丧失之地

    大学,就应该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圣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虽然有着专业上的差别,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目标,只有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没有白白浪费多年的辛苦所学,才不有负于国家和家人的期望。

    大学时期可以说是为某个专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到了博士或是研究生的层次就开始涉及一些更加专业系统的知识。因此,人们将大学的教育归纳为专才教育。

    不过,专才教育也有着十分明显的缺陷。专才,顾名思义最重要的就是专。可是正是由于太过专一,学生对于其他方面的东西知道的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学科壁垒森严、隔行如隔山的情况。就是由于太过专才,大学出来的人就成为了现代社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更严重的是由于太过在乎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们丧失了基本的人文素养。

    做人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不是物品、不是机器,更不是螺丝钉,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认知有意志的高级动物,而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并不是专业知识就可以给予的,这是需要对哲学、文学、历史、法律、伦理、美学、艺术等学科的充分领会才能得到。

    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专业知识和审美情趣、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感、艺术品味和宽广心灵,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大学的目的不单纯是做到知识**,技能**,还要做到精神**和心灵**。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大学不但可以学到基本的谋生手段和基本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大学时期可以使精神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大学毕业之时,就是踏入社会之日,就要开始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

    大学(University)是研究学术的地方,西方欧美的大学传统是由古希腊的Academy(学院)开始的,也就是academic(学术的),这种学术在最初的时候就算一种心智(mind)训练,而不是手艺(mind)训练。古希腊的哲学能够那么发达,是因为人们探讨的不仅仅是形而下的东西,还是形而上的问题“本源”、“始基”、“第一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被后世冠以伟人的称号,就是因为他们坚持着对形而上的追问。“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他们师生之间的精神血脉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穷追不舍的探索精神,西方的科技才会如此发达。而中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当人们学会思考时,考虑的就是人伦日用的问题,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在乎的是人的道德问题,并不是宇宙的起源。

    虽然老子探讨的是虚空缥缈的“道”,不过其精髓也是现实问题,中国人在意的无非是“人伦”和“事功”,所以“经世致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内在传统。自从五四之后,中国接收了西方教育的体系,出现了自然科学,并培养出一批自然科学人才。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人都不再把追求纯粹的知识和真理当作乐趣和目标。教师们工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生存,而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这虽无可厚非,毕竟谋生和工作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须。只是在这个层面之上的纯粹的学术研究和探索,在现实的功利面前变得毫无意义、软弱无力,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功利化的学术原则和教育思想必然会形成实用化的教育方针,可是这样一来,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身的自主性,社会上哪门专业火就开什么专业,什么行业的人才紧缺就培养什么行业的人才。最后,学理工农医的就只能做会计师、经济师、设计师、工程师、医师,而学文科的就是为了做教师、公务员、秘书、律师、翻译、记者、编辑。

    培养实用化人才,使大学把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放在了首位,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和技校高校没有了任何区别,大学原本的追求纯粹知识和纯粹真理的理念消失了,研究高深学问、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也丧失了,就连培养高层次和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改变了。

    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而急功近利则成为了大学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一面喊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而另一面又在喊着教育产业化,这使一流大学追求的高水平学术要求,与大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和反差。现在大学不断地扩大范围招生的同时,却又在埋怨着大学生素质的下降。

    可以发现大学时期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人生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可惜,大学在发展的同时,已经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

    大学教育中的片面化在错误的指导思想下,是无法避免的。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重理工轻文史。由于理工科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由上而下投入的资金庞大,一个项目少说也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可是人文学科却因无法贡献明显的经济效益,以致很多传统的学科和一些长线学科都被打入了“冷宫”而无人问津。

    第二是重技能轻理论,很多学科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对理论素养毫不在意。现在的学科发展没有基础,舍本而逐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第三是重分数轻能力。大学时期却依然延续着小学、中学的考试制度,而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仍然是分数。不光外语是这样,就连一些专业课也是如此。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死记硬背,在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等方面依然没有得到提高。

    第四是就是重研究生轻本科。一个大学有多少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是衡量这个大学水平和实力的关键,本科生早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综合性重点大学,这样的情况更加严重。在学术上稍有成就的人,就不再给本科生上课,而本科生师资力量的缺少,只会使学校和学生的质量持续下降。

    虽然上述的情况还只是在少数的几个方面,可是还是有很多令人担心的现象存在。对于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失落,实在不能不感到遗憾和不安,如今大学的教育到底应该追求些什么呢?

    也许只有大学追上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后,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不过在这之前要先把大学理念的问题解决。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也是一所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是大学最重要的标志。”

    大学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且,还要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单有知识而没有想象力不是创造型的人才。所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说过:“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工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至少,这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

    大学是寻找真理的场所,就像哲学家德里达的话,大学一定要树立“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地追求真理”的理念。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和其他的研究机构是不同的,而不同点是,大学原则上是一些问题被提出的地方,例如真理、人的本质等等。另外,还是可以随意提出不同观点的地方,只有这样,真正的知识才会产生。

    大学应该时刻和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对外开放。哲学家德里达觉得大学不能自我封闭,应该在“自主”、“绝对独立”的基础上,和社会、政治世界有所联系,并发挥其融入社会事务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德里达还曾经解释了“Profession”的意思,这个词不仅仅代表“职业”和“志业”,同时它还有着“职业信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