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八、北大、清华,为谁而建

八、北大、清华,为谁而建(2/2)

处流。发展中国家有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事实——由于国力有限,对精英人才的吸引力和吸纳力都相对弱小,而国家花在培养一个大学生身上的经费足可以让80个儿童步入初等教育的大门。虽说做学问要精益求精,但中国教育已经走入了贪大求精的误区。中等教育把高等教育作为目的地,本科教育又把输送研究生作为重要任务,于是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一边是求技术人才而不得的大小企业,一边是揣着高学历找不到单位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育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愈发凸现,就业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面对着难以发挥所长、工作又不尽如人意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留学发展并一去不返。我们大方的为高等教育投资,培育出的人才却纷纷涌向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以我国现在的教育实力,即便每年都向北大清华投入100个亿,即便让北大、清华有可以和哈佛、牛津媲美的经济实力,但忽视了基础教育的环节,也不可能培养出像哈佛人才、牛津人才一般的精英。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就为近段时间中国赴美读研学生学术能力的下降感慨不已。他说,哈佛理学院每年都要招收20名中国留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但近十年左右的学生不仅成绩不再不突出,且还有部分同学由于无法跟上哈佛的课程只好打道回府。

    因过度倾斜高等教育造成财富和人才大量流失的前出之鉴便是印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印度在培养高等人才上下的功夫比中国要大得多,其重点大学的建设力度、教学水平也丝毫不亚于北大、清华,但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回报。印度的人才大批量流向美国,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和科技结合最为紧密的硅谷地区,印度裔技术人才就占了当地所有高技术人才的40%,印度的软件人才举世闻名。但这些却一点不能改变印度人受教育水平低的事实,2001年印度的文盲率占总人口的1/3以上,只有47%的孩子能够念到小学五年级。人口素质的低下让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了不少,也让他们的国民长期以来都挣脱不出贫困的魔爪。印度的高等教育不可谓不成功,只是这成功的效用大多作用到了别国的身上。

    教育是复杂精深的事业,需要人们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工作。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想建摩天大厦、领略大厦顶端的无限风光,就必须为它打好坚实的地基。教育像经济一样,必须先脱“贫”后致“富”。客观的现实决定我们不可能在基础教育尚显薄弱之时,让高等教育超英赶美,客观的现实又要求我们必须将精力投入向基础教育倾斜。将大部分人家子女享受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到高等人才的培养上,本身也和今天提倡的社会公平原则相悖。

    教育是帮助人们脱离贫困的最佳手段,想实现人人富裕的目标,就必须抓好基础教育,让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基础教育。建设一流的大学不应该是中国教育近期的目标,大力建设基础教育才最应摆在教育战略计划之首。正像那个著名的木桶原理所揭示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和所有木板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中国教育的有限经费最应向基础教育这个短板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