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三、学校的尴尬:只管教书,不能育人

三、学校的尴尬:只管教书,不能育人(1/2)

    三、学校的尴尬:只管教书,不能育人

    教育不是家庭或者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施一个成功的系统工程。在教育事业中占主要位置的就是学校和老师,他们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可是在现在的中国,家庭和社会却将自己的那份责任全都推到了老师和学校的身上,另外,教育体制和教师队伍的一些缺陷,都使学校的教育渐渐成为了“只管教书,不能育人”形式。

    危机正慢慢地滋生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从考场上走出来的同学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重压之后的轻松。这和他们未来息息相关的高考,使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惊恐着。每到暑假,噩梦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扑面而来。公共英语、奥数华数、语文艺术等等,有些连家长都对付不了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了这些小学生必须要去接受的考试,自由自在的假期再也和他们无缘了。

    假如在假期时让孩子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培训班,倒也无可厚非。可问题是,这些花样翻新的培训班早就受到“择校热”的影响,而成为了强迫性质的补习。对数学并不感冒的孩子们,却还要被逼着去参加“数学杂技”奥数训练。本该是去野外游玩的孩子们,却整天穿梭在为**设计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简称PETS)的考场上。原因十分简单,就是为了练出具备进入重点学校的实力。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有一份数据显示:在2005年9月时,北京市有5.3万名6—15岁的中小学生参加了PETS。这个数目是**的两倍,这其中小学生的人数超过了1万,“公三”考生超过100人,也就是说共有100多名小学生报考了大学等级英语证书。更可怕的是,参加公共英语培训的少儿人数,正在以平均每年10%—20%的速度增加着。

    对这样的情况,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杨东平尖锐地指出:“PETS的情况说明,应试教育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大,在它愈演愈烈的背后,是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点学校和一小批转制学校及民办学校已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场。这个市场让很多人获利,但却以牺牲少年儿童的幸福和健康为代价。”

    2004年,教育部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做了第二次检测,结果显示:中国的学生体质状况普遍不容乐观,有60%左右的孩子肥胖率都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同时他们的爆发力、力量等一些素质也在不断下降。学生们的视力也有居高不下的情况,约有三成的小学生是近视,初中生占六成,高中生则为八成。

    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口号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无数的家长视他们为神圣的标语,强迫孩子参加补习。可是,在这些难度超高的强化训练中,孩子们经常体力透支,精神上忍受巨大的压力,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因此成了郁郁寡欢的小大人。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提出:“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不能让竞技代替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快乐,警惕‘超值’的利益诉求,损害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该理性,社会更有责任,没有生活的‘考试机器’也很难有创新创造的能力。”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今中国城镇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这样特殊时期所特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使这些独生子女的心理发育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系别人等等自私的行为全都在这代人身上得到了体现。这已经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社会各界的重视。

    这些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而这代人受到时代的影响,既没有享受过好的物质生活,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文化、人文教育,对老师和学校更没有什么尊重概念。因为在那个时代正是学校教育挨批斗的年代、打倒“臭老九”的时代,在他们童年的印象中,老师就是一群懦弱、愁眉苦脸的可怜虫。

    这代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一位称职的家长,他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很多的误区存在。例如他们常常说:“我小时候没吃好东西,但现在一定不能缺着孩子的。”所以在这样的心理下,使家长们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有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学习方面只要求文化课能够学好,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教导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不能吃亏。他们已经看不到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忽视团结合作、独立自主、关心他人等等一些社会教育内容。

    每次学校开家长会或是需要家长填写家长意见时,很多家长都把要求集中在了孩子的文化课上面。当孩子在学校出了事情之后,不论是大是小,他们都会将责任全部推到学校的身上,如果有一点点不满意,小则大吵大闹,大则找媒体曝光,甚至闹上法庭。家长们这样的做法是对学校和老师十分不尊重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这也正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尊重老师的原因。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时代,是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而钱正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物品。能够简单、快速地获得大量的金钱,是所有人的梦想,这种梦想长期的埋藏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代替了人文理念和社会公德。于是,教育开始逐渐虚荣,社会开始向孩子们施加各种压力。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却在逐渐冷漠。见死不救、受冤枉、亲人反目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都在侵蚀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网络时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浮躁却又重视权力。孩子们每天生活的文化氛围就是电视里的古装片、暴力犯罪、金钱犯罪。能够教育孩子的影片却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小孩子最爱看的书都是一些言情小说。书中无非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浪漫,还有无法启齿的“**作家”的作品。

    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天的成长着,他们看重的是个人利益的占有,对他人利益、社会利益毫不在乎。这也是使孩子们逐渐自私,没有社会公德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在学校做点事情,就要按劳取酬。同学之间,也讲究物质上的交往。偷钱和其他同学东西的事情,也成为了普遍的现象。而且,那些小小偷们还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

    创新,在这个时代是最火的代名词。可是,很多教育专家,以“创新”为名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名词,例如素质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等等,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可是却基本都是生搬硬套,并没有科学的选择,更忽视了传统的继承。

    素质教育,其实是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那些教育的理论借鉴过来,以“人本主义”为教育理念,以“建构主义”为教学理论,这并没有丝毫创新可言。早在中国的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已经提出过“因材施教”。只不过这些中国人本该记得的东西,却让美国人先做了。

    教育改革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