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二、精英教育,没有脊梁骨的教育

二、精英教育,没有脊梁骨的教育(1/2)

    二、精英教育,没有脊梁骨的教育

    初等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走向,稍有偏差势必会影响到终生。仅凭考试成绩就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自以为是地评判着哪些学生“前途不可限量”,哪些学生“朽木不可雕也”,未免失之偏颇。历史上很多伟大人物,在学生时代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丘吉尔门门功课不及格,爱迪生因为跟不上学校课程被强制退学,爱因斯坦是个“笨学生”,但一时的差成绩都不足以阻碍他们成为影响世界的卓越人物。

    精英教育在应试体制下强大的升学压力应运而生,也实属无奈,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集中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发展潜力大的孩子也是必然。但凡事都有两面,如果动不动就设立特别班,拿着分数的尺子衡量学生,则会对孩子心灵造成很大伤害。遗憾的是,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意识到精英教育的消极作用,依旧以不遗余力地推广精英教育为荣。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也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即所谓的因材施教。特别筛选出成绩突出的孩子将他们组成班集,表面上看很符合“因材施教”的方针,实则不然。教育者多是通过一次或几次考试辨别“潜精英”的,这种方法既不科学,又相当片面。因为会考试的人不一定擅长思考,得高分的人未必有自己的见解,而成为一个精英的最基本条件正是要有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现实中的真正精英往往并不诞生自所谓的精英教育。至于精英教育到底培养出怎样的“精英”,看看周围那些除了做题考试一无所长的书呆子,大量高分低能的“伪人才”就心中有数了。

    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将等级观念深扎于国人意识,让人们娴熟地运用各种形式彰显人的“高低贵贱”。在古代,王者诸侯、平民百姓各有其“礼”,繁冗的礼仪条规在高贵者与低贱者之间划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人们早已习惯与这条“鸿沟”为伴,没有了它的相随反倒会浑身不自在,以致在革除了封建制度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旧抱着陈腐的等级观不放,仔细地辨析着学生的优劣好坏,不将他们“以类别,以群分”誓不罢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精英的重要标准。

    特别班的学生大多温顺有礼,招人喜爱,对老师、学校、家长唯命是从。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的时间被习题作业占据;为了考出高分数,他们对标准答案顶礼膜拜。精英教育中的潜精英比应试教育体系下的普通学生更看重分数,只有守住了高分,他们才能坐稳精英的位置。在充斥着考试高手的重点班,分数间的竞争往往格外惨烈,每个学生都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而在明里暗里相互较劲,嘴上说“玩了一整天,什么也没学”,背地里大量的地做题开夜车。同学与同学间原本清澈透明的友谊,也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掺进了虚情假意的成分。

    因为对分数的要求很高,重点班的精英们必须抛开一切和分数无关的事物,一心一意扑在分数上,这就让他们的视野狭小,性格单调。在书桌之外,他们鲜有其他技能,他们的想象力被局限在试卷之内,他们的思维被箍在ABCD的答案之中,与其说他们是“英才”,不如说他们是读书机器。

    中国的知识分子,常被老百姓扣上“假道学”的帽子,他们站在提倡文明素质的最前端,道德公义的口号属他们喊得最响,可不道德、不文明的事也做了不少。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那往狗熊身上泼硫酸的,残杀了几十只猫的,也都是高学历的持有者。精英教育不仅没有健全人的灵魂,还压抑了人的心灵和创造力,不仅培养出大量缺乏思考能力的书呆子,还制造了一批心理疾病患者。幸好务实的中国百姓从没在精英教育上寄予太多的希望,没想依靠它振兴国家的未来。

    由于各方面原因,精英教育培育英才、成就栋梁的美好愿望没能实现。精英班越来越多,可精英教育却和最初的设想渐行渐远。若再不对精英教育当头棒喝,用客观冷静的眼光对其加以审视,沉浸在“育精英”之迷梦中的精英教育,只会愈发堕落。

    太多发人深省的教育悲剧、教育闹剧在人们身边上演,社会各界都直言不讳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一方面是因支付不起高额学费,不堪学业与生存双重压力的莘莘学子,一方面是不断爆出学术丑闻、非法交易的校方。昔日神圣纯净的象牙塔也浸染上世俗的尘垢,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