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一、减负7年,学生负担为何“不降反升”

一、减负7年,学生负担为何“不降反升”(1/2)

    一、减负7年,学生负担为何“不降反升”

    知识改变命运,在当今世界,能否受到好的教育,往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于是,无论何时,只要有一线希望,父母们就会想尽办法把孩子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里送。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时刻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很多孩子打从背上小书包的第一天起,就被家长告知“学习可是苦差事”,一时之间,仿佛有万千重担压在了肩上,虽不知苦到底为何物,这心下也做好了“慷慨赴义”的打算。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们能轻松快乐地成长,可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今天,此时轻松快乐了,不代表未来也能轻松快乐。于是,他们狠下心来,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把孩子培养成材,至少要保证他能读大学,读好大学。

    素质教育来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很多父母也意识到,光把孩子栽培成课堂内的高材生远远不够,为了让他成为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的全才,确实有必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何况,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优先考虑有特长的应聘者。另外,教育专家们不是也说,兴趣对孩子身心的成长至关重要,减负之后,要将时间更多的放在培养兴趣上。

    减负了,多出来的闲暇时间可要充分利用。为此,也不管所谓“多出来的闲暇时间”只是个把小时的写作业时间,不管孩子们是否真的有“兴趣”,家长们都千方百计地将他们扭送到兴趣辅导班。看着电视上时不时推出的天才少年,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擅长,家长们又坐不住了,看来,只具备一两项特长远远不够,最好能学多少是多少,钢琴要10级,绘画要达到美院的水平,舞蹈也要跳得有模有样,孩子们的日程表像那些整天风风火火的大老板一样被安排得满满腾腾,尤其是小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周六周日一大早就要被父母叫醒,奔赴各个兴趣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美术,晚上练钢琴。还有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连话都讲不明白的时候就开始逼着他们学“兴趣”。

    细想起来,中国孩子的童年尤其可怜,虽有教育专家几次三番告诫家长,游戏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这样的呼声,很快就被淹没在热火朝天“兴趣”行动中了。素质教育发展孩子特长的本意被曲解,人们用应试教育的手段实践着素质教育的理想,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没有减轻,其稚嫩的肩膀上反又加上“兴趣”的负担。

    暑假里,在一些地区教育局的努力下,各种名号的补习班开不成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兴趣辅导班。当记者问起几个孩子,是否真有兴趣拿出暑假时间来这里上课,孩子们多眨着睡眠不足的双眼频频摇头。当问到他们在暑假里最想干什么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玩。”

    长春市的小周,是个远近闻名的小才女,她的奖状,堆起来足有厚厚的一大摞。她品学兼优,是校学习报的小记者、中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吉林省十佳少年。还时不时在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收获大小奖牌、奖章。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她都堪称素质教育的模范,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全面发展”的典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孩子,最终也没能挺过充满压力的童年,在14岁生日过后不久,于一个细雪纷飞的夜里,悄然离开了人世,死因是疲劳过度引起的脑出血。换句话说,小周是累死的,而她又恰恰成长在减负的浪潮中。

    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一定的底线,超出了底线就会发生问题。从前一直让我们嗤之以鼻、视为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证据之一的“过劳死”,如今也开始在神州大地上耀武扬威,从企业家到白领,再到普通工人,终于将它不怀好意的触手伸到了孩子身上。

    不知是庆幸还是讽刺,很多孩子在懂事和听话上比不得小周,他们有若干小聪明、小诡计,逃避老师家长的鞭策,逃离课堂。前脚进兴趣班后脚开溜的,假装肚子疼或感冒发烧不去上课的,弄丢了画笔弄坏了钢琴逃避练习的,模仿家长字迹伪造请假条的……很多孩子甚至以和老师家长斗智斗勇为乐,思量着用什么方法混过师长们的眼,反倒成为他们在“兴趣班”中最大的乐趣。显而易见,所谓“兴趣”,原只是家长们一厢情愿。在一场又一场的“兴趣”大课中,孩子们领略不到艺术的高雅,反倒把艺术当作剥夺了他们快乐的罪魁,大为反感,即便曾经对它还真的抱有几分兴趣,也在日复一日的课程和练习中消磨了心性。

    为什么减负减负,越减抱怨声越大,难道“负”不该减吗?还是真应了孩子们的调侃:“在数学里,减负(数)等于加正(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重压之下,却未必有人才,甚至还摧毁人才。近一时期,因为承受不住课业压力,衍生出各种心理问题以致自杀的不在少数。2000年,浙江金华的一起子杀母的惨案更是以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证实,教育的重压何其可怕。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为写作业熬夜,为考试牺牲周末假期。到了中学,此等负担更是以几何方式增长。一些中学,为了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一个月只许学生休息半天,早中晚都安排了自习,还生怕学生没有压力不知用功,时不时颁出各种各样的成绩大排名,刺激学生的神经。金华的杀母少年,就是在学校、家长的多方夹击下,精神崩溃,铸成杀人大祸。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试教育的弊端愈发严重,教育部门开始循序渐进地制定各种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措施,并提出了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方针。

    相比在分数上走火入魔的应试教育,注重挖掘人身潜力的素质教育的优越性有目共睹。1999年,“减负”的浪潮席全国各省,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二字也很快成为人们新的口头禅,学生们更是翘首以盼新的教育形式的到来,渴望能早一天从“重负”中挣扎出来。

    转眼7年的时间过去了,孩子们的书包还是那么沉,作业还是那么多,考试还是那么频繁,假日还是那么稀少。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轰轰烈烈的“减负”就如用干树叶生火,只旺了片刻,就悄然失去了声息。就连学生自己,都醒转过来,发现“减负”不过是建在空中的美妙楼阁,可观,可想,而不可求,便重又心灰意懒地投入到分数中去。

    老师清楚,家长清楚,学生也明白,只要高考制度存在一天,他们就一天不能从浩瀚的题海中挣扎出来。学校有升学率压着,不能减负;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能减负;学生要应付高考,同样不能减负。谁都知道减负好,可谁也都明白这“负”轻易减不得,自己给自己减了,芸芸众生不减,待高考那天来临,还是要和大家一起面对分数的考验。

    不能怪政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