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章(3)(2/2)

为一个文明,一个国家的形成消亡了,但它的社会却一直存在着,只是因它不断地衰落,不断地受外来人的侵蚀而逐渐融入别的社会文明系统,它就像基因一样,可能它存在的生物已经死亡,但它的基因组成却能在别处获得新生,当然,它可能已经突变,但这只是以另一种形成出现而已。

    一个国家在事实上是社会的体现,它的法律包含着社会的价值观,它的军队捍卫的不是这个社会主体而是国家,不同的是,国家的组织形式无论多么完美,它从来不是全部人的意志体现。而社会则永远是全部公民的社会,他们可以有不同的信仰,做不同的事,尽管表面也都要遵守同一个法律,事实上却各行其是,在古代西方,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国家只是社会中一些人的国家。如古希腊、古罗马,拥有公民权的只是少数人,大部分人没有公民权,其中大部分是奴隶,可以说这个国家是希腊人、罗马人的,但无论是雅典帝国还是罗马帝国,他们的社会是由所有贵族、平民和奴隶组成的,离开了那些卑微的奴隶整个帝国也就不复存在,无论是否拥有公民权他们都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正像建造金字塔的人大部分是奴隶、没有权利的人一样,社会是一个完整的金字塔,而国家实际上只是代表金字塔上层的一部分主导层的意志。在美国的现代社会中,尽管法律中允许每一个公民都有公民权,平等、自由是权利的基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往往1/4的人拥有社会财富的3/4这一事实,肯定不是当今美国的国家法律原则,但却是社会原则,也就是说,1/4的人拥有决定国家行为的3/4权力。美国,安然公司的倒闭和一家夫妻店的关闭谁更有影响力呢?无须回答吧!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所言:“所有的社会都自行分为少数和多数。前者是富人和出身高贵者,其他则是人民大众……民众是躁动不安和变化莫测的,他们很少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就给予了前一阶级对政府的显著和永久的控制。他们将抑制后一阶级的不安分。而且,由于变革不能让他们得到任何好处,因此他们愿意一直保持良好的统治状态。”

    梵蒂冈作为一个国家可谓微不足道,但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攻击它,为什么?因为基督教的教皇住在那里,基督教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社会。它是一个社会,它的教徒遍布世界。中东问题的核心之一就是耶路撒冷,不巧的是它正好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这绝不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民族或国家的事,它是两个社会的焦点之一,耶路撒冷事关荣辱,事关两个社会的信仰。在伊斯兰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沙特可以向伊拉克宣战,却不能阻止它的朝圣者,因为这是伊斯兰这个社会的生活原则;同样,没有耶路撒冷这个精神支柱,犹太民族也很难在流散世界千年之久后还能重新聚集起来。

    在新教徒占大多数的瑞士,人均国民收入高达38350美元(2000年),高居全球第一,然而这里却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无论是在瑞士的五星级饭店还是在街边餐厅,人们都不会浪费盘中餐。如果你在瑞士人家中请客,他们一般只上一道主菜,至于冷盘和甜点,他们会征询你的意见,不会让食物因吃不了而浪费。在瑞士人中,你很少会看到衣服华丽的人,也很少有人过分的化妆。在瑞士人中,只有30%有私房,你也许会惊奇,怎么会是这样?瑞士人70%是租房住,家居装饰也非常俭朴,连家用电器也都是以实用为主,因为他们不想把钱花在这种消费上。瑞士的皮克泰银行是欧洲最大的私立银行,它的老板是皮克泰先生,他没有自己的司机,他的银行没有公车,他每天工作15小时,一周七天从不休息,正如瑞士人所说:“金钱要放在钱柜里,不要放在嘴巴上”。所以,皮泰克先生的银行历经200年不衰,已经让“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这里变成没有意义。

    那么,如此看来,显然瑞士首先是一个新教的社会,其次才是瑞士联邦政府的国家。

    ●权力的自我巩固和发展

    人总是希望尽善尽美。在现代商学院中,总是在教育人们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也成了衡量公司经理们的一条重要准则,世界许多大公司为追求低成本而把工厂迁往低收入国家,因而也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声誉。

    有人这样描写美国的政府与政治,“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中,政府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因为精英们不希望自身地位发生任何变化。只有当精英们发现自己的资源受到威胁时,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才会产生。”⑩

    公元前48年6月6日,罗马人之间最大的一次战斗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的法萨卢斯战役,也就是恺撒与庞培之间的最后一战。庞培率领4.7万步兵和2000骑兵,恺撒则是2.2万步兵和1000骑兵,庞培有着优势兵力——历史往往喜欢让拥有优势的人和一个聪明人对弈,来观赏他们的角斗,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帝安排的角斗表演呢?庞培将他的步兵排成三列横队,置于右翼,用以借助其右侧的一条河,它可以看作是一个屏障,而骑兵集中在左翼,很明显庞培是想首先用骑兵来击败恺撒的骑兵,再扩大战果,然而恺撒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所以他才敢和庞培对弈,他将3000步兵隐蔽在他1000骑兵的后面,显然他是针对庞培设了一个陷阱,战斗开始时,待庞培的骑兵冲过来后,恺撒的骑兵立刻后撤,吸引庞培的骑兵一直到那3000步兵的后面,然后立刻调头与3000步兵一齐攻击庞培的骑兵,使它腹背受敌,很快庞培的2000骑兵就被分割,然后被各个击破,恺撒的骑兵又马不停蹄地从左侧绕到庞培军团的后面,再一次令庞培腹背受敌,庞培左翼的失败造成了混乱。“我们失败了”的消息传遍了全军团,整个军团开始动摇,很快就全线崩溃。当第二天的太阳再次照耀河畔时,庞培已经完全地失败了,这是一次战果辉煌的战役,单从兵力损失来看,绝不亚于海湾战争的结果,恺撒仅仅损失200多人,而庞培则丧失2.5万人。

    恺撒完全胜利了。“不取胜,决不离战场。”这是他的战前誓言,他要求每一个士兵这样做,这也正是他的人生格言。他终于得到了他要的权力,罗马帝国的权力,恺撒从事实上终结了罗马的共和制,尽管他从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但他却是不折不扣的恺撒大帝,他成为为期10年的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和罗马大祭司,军权、政权和司法权三权集于一身,已经完全打破了罗马权力分散、制衡的原则,元老院这时已经只是恺撒的陪衬了,他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巩固和发展他的权力,一方面,他本就是个有远大抱负的统帅,另一方面罗马帝国还需要扩展——显然,恺撒的梦想是亚历山大曾经做过的,恺撒也一样能做,并且,他希望能做得比亚历山大更好。第一步就是征服埃及,埃及处于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下,现在是年仅十三岁的托勒密十三世和他的姐姐克列奥帕特拉争权夺利。此时克列奥帕特拉已经被逐出亚里山大。恺撒进入埃及时,托勒密十三世杀死逃亡至此的庞培企图取悦恺撒,但这没有能阻止恺撒,对于一个存心来征服的人,有没有理由都是一样的。托勒密的举动没有赢得恺撒的好感。“假如在法萨卢斯胜的不是我,而是庞培的话,那么,现在你们献上的就不是庞培,而是我了。”恺撒深刻懂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道理。而克列奥帕特拉不仅漂亮,更懂如何运用她的美貌。她得知恺撒进入埃及以后,即秘密从叙利亚来到亚历山大和恺撒秘密会面,这一次,有了一个双赢的结果——恺撒征服了世界,也征服了这位美女。而克列奥帕特拉也同样达到了目的,她可以通过征服恺撒来征服埃及,夺回她的权力。恺撒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面击败了托勒密十三世,克列奥帕特拉成为埃及女皇。

    在恺撒征服埃及后,公元前47年6月,他又击败了本都国王密特拉达特斯六世之子,征服了小亚细亚。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公元前46年,恺撒又在塔普苏斯地击败了庞培的岳父梅特鲁斯·斯奇比奥,之后再次回到罗马——他胜利的光环已经无与伦比了,在罗马境内已经没有了对手。他接着要做的就是征服历史来证明他比亚历山大更伟大。然而,这一次他还没有开始就死了——他消灭了对手,但留下了敌人。元老院刺杀了他,作为帝王权力的开拓者,恺撒是永恒历史,而屋大维更加有效地利用了这种权力。

    在恺撒死后,克列奥帕特拉面临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如何维持她目前的权力呢?很简单,再征服一个男人。

    恺撒通过战争巩固和扩大自己和罗马帝国的权力;克列奥帕特拉通过征服男人巩固自己在埃及的权力。而在中国,秦始皇希望的是他家族的权力永远等于皇权,所以他希望数万代都是他的后人为帝。希望权力的巩固和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传统。问题是大家都在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长期巩固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