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章(4)(1/2)

    第四章(4)

    4. 中国利益:正在全球化

    ●邻居:生意好伙伴

    “我的梦想是,不但要去任何人都没有去过的地方,还要去人类极限所能允许到达的最远的地方。”这是那位著名的库克船长的家庭格言,这是库克船长在为他的航海历史领域划分势力范围。

    阿黑门尼德帝国的势力范围是整个中东和埃及;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是整个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是世界的1/4;美国的势力范围是美洲和整个世界;而大清帝国曾经的势力范围是从中亚到东南亚。

    现代最著名的划分势力范围的腔调恐怕就是美国的“门罗主义”了——门罗主义不同于以往欧洲殖民者那种直截了当地占领当地领土,从而来确定势力范围的做法,美国不需要直接占领整个南北美洲,而是向世界宣告,这里是美国的后院。到了二战后,门罗主义在全球化的疾风劲雨下演变成为地区经济合作,这种新名词的好处是增加了地区小国的自愿性——其实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以经济压力代替原来的炮舰压力,结果同样迫使小国们加入到地区大国主导的经济区域联盟中,这是一种新的势力范围模式。也许体现文明进步的地方就是各个成员无论高矮胖瘦都有了一个平等的投票权和能享受到一些利益分流。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帝国都有其势力范围,然而全球化似乎冲淡了这种板块结构。但只要全球化还没有将所有的界限都洗刷掉,只要国家的边界还在,地缘政治就不会成为历史。况且,全球化的脚步是从区域合作开始的。

    对亚洲及中国而言,建立亚洲经济区域联盟则有些被动,因为欧洲已经建立了欧盟,美洲也有美洲自由贸易区,那么亚洲也不可能任人宰割。中国毕竟是亚洲的中心大国之一,中国负有建立包括整个亚洲的区域经济联盟的责任,这显然是一种趋势。

    中国和东盟近年就在金边举行过会谈,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实际上等于在中国和东盟之间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也是第一个东盟以外国家签署这样的条约。中国和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也早已达成,这样从经济到安全领域,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地恢复区域合作的联盟。

    与此同时,印度也希望与中国同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印度自尼赫鲁时代就一直奉行建立大印度帝国,不但是南亚的帝国,而且是世界的帝国。很明显,印度几千年前就已经是一个从宗教到政治的大国,重建帝国一直是印度人的梦想。但中国人会悄悄地告诉印度人,一个人是办不成的,只有携手共进才能成功。

    中国与东盟中的一些国家一直存在南沙群岛主权争端,这除了一些具体利益之外,如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自然这里还有美国人的影子。而随着中国实力的恢复,东盟自然会多了一种选择,它会在大国之间讨价还价,进行一些历史上一直在上演的竞价政治行为,这无可非议,政治就是这样。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自然变得没什么意义,因为这已经是一个现实的国际政治变化,与其不停地讨论什么“威胁”,不如进行更实际的交易。在2002年,中国和东盟同意签署承诺和平解决主权争端的南中国海行动宣言,双方的关系开始由争夺走向了安全合作。

    中国的大战略中,经济既是根本目的,也是一种融合周边力量的手段,而且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中东:各国的能源线

    中国自1996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就一直面临着潜在的能源危机。中国一直在和日本争夺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主要是两条石油管线的走向之争。一条是从贝加尔城的安加尔斯克到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的石油出口管道,另一条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的大庆。

    日本利用其雄厚的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竞价标准,希望能收买俄罗斯国家内本来就动摇的政治家们。一方面,日本准备投资75亿美元开发被证实的油田,条件就是得到纳霍德卡的石油出口管道。

    日本人向俄罗斯人许诺,如果把石油管道修建到太平洋的纳霍德卡,那么日本就把对滨海地区社会经济项目的投资额增加到10亿美元。自然,滨海边疆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方官成了日本这一计划的积极支持者。

    日本的考虑是,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管道如果建成,那么日本就可能大大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并且运输成本也有所降低。其实马六甲困局不仅是中国独有,日本和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也同样面临这一困局。依照估算,日本每年可以通过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管道得到5000万吨石油,那么日本就可以把对中东的石油依赖从90%降到60%左右。这对日本能源供应多样化来说非常重要。

    美国则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一直支持日本的计划,同时对俄罗斯施加影响。理由之一就是到纳霍德卡的管道可以在太平洋地区找到更多的石油用户,而不是中国独家享用俄罗斯石油。

    中东是世界能源的供应地,但大多数需求者需要长途跋涉地运输,这就产生了运输线是否安全的问题,毕竟没有谁能像美国那样拥有远洋海军可以时刻保护他们的油轮,而且某种情况下,即使是美国也难以保证石油利益不受威胁,对美国来说,1973年的石油提价导致整个世界经济地震的事件至今仍是令人记忆犹新。萨达姆对科威特的占领实则是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威胁。不是每一次油价波动都能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的。美国也在不断努力让能源供应多元化,在非洲、南美、中亚和俄罗斯等地美国人都在活动。

    对于中国这种经济正在上升的大国,最好的遏制时期就是早期,而能源就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因为这一时期无论它的海军还是对世界的影响力都还不足以完全保证其能源供应线的安全。中国石油进口的56%来自中东地区,中东局势受美国的控制不可避免会成为遏制中国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实际上,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不仅仅是石油,从大战略来说一共有三个战略考虑,一是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历史上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一直纷争不断;二是如果说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的话,那么中东地区就是世界的巴尔干。欧洲政治家早就认为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心脏地带,同样,中东也是世界的中心地带;三就是石油了。

    在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已经从地中海到中国边界形成了一种“隔板战略”,即每隔一个国家就有一个是美国的盟友,从西到东依次是以色列、土耳其、伊拉克和阿富汗,这样就将整个伊斯兰世界隔成数段。以色列是英美在阿拉伯世界打下的第一根桩。谁都知道如果没有美国,以色列也不可能建国。如果说昔日的大英帝国可以单独挑战世界的话,那么,今天这个第二盎格鲁·萨克逊王朝就是要单独统治这个世界了。

    美国每年对以色列的经济援助达8.4亿美元,军事援助达30亿美元,同时向以色列提供最新武器。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今天,以色列一直得到美国强有力的支持。其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对阿拉伯圣地侮辱性的占领,即驻军沙特阿拉伯。从第一次海湾战争起就一直有7000人留在那里,这更激化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

    沙特阿拉伯境内有伊斯兰世界的第一圣地麦加和第二圣地麦地那,让一支信仰基督教的军队驻守在伊斯兰教的圣地,是意味着阿拉伯人已经屈服了吗?别忘了历史上基督教世界曾经对阿拉伯世界进行过10次东征,即十字军东征。

    一位美国的伊斯兰学者就这一点解释说,为什么阿拉伯人这么憎恨美国人?他举例说如果你是一个基督教徒,而梵蒂冈的周围都是伊斯兰军队,并且声称这里住着教皇,那么你就会体会到那是一种多么苦涩、屈辱的感觉了。

    巴基斯坦是中国通往印度洋和中东的门户,可以称其为“巴基斯坦门”。以前还有阿富汗可以作为一道门,但这道门几乎没有实际利用价值,因为中国和阿富汗直接的边界很短,并且这里终年积雪,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根本就无法通行。另外,阿富汗自前苏联人撤退之后就再也没有稳定过,现在这道门更是关闭了,因为美国人成了这里新的看门人。

    中国与欧洲有巨额的贸易,中国需要的中东石油也经过这里,中国必须保护它的利益线。印度洋不是印度的,也不是美国的,应该是世界的,中国必须在这里存有力量,才能遏制印度或者美国的为所欲为。

    自然,中国的海军现在还无法胜任远洋作战任务,中国的海军主要面对的还是台湾问题和近海防御,它的规模、武器装备和远洋航行能力都是按照近海防御配备的。但由于中国日益强劲的能源需求、各种原料进口和庞大的贸易船队都在强烈要求海军能提供保护,所以中国现在也开始向这方面投资。但这种远洋海军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为保护商业利益而建造的,而不是像美国海军那样拥有强大的对陆、对海、对空攻击能力。

    我们也能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到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关心程度,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表决是否允许美国及其盟友对伊拉克动武时,由于中国那时的经济发展还不需要大量的海外石油,中国自己的石油完全能应付国内的需求,所以中国投了弃权票。到了1996年中国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不久就有30%左右的石油需要进口,近几年已经达到60%左右。这绝对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根本。因此中国对美国发动的第二次海湾战争感到忧心忡忡和不满。

    ●月球:未来的新殖民地

    月球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有意义吗?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地问。

    但我可以这样回答你:“它将来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就如同16世纪之后美洲大陆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一样。”

    日本显然比那些不屑一顾的人聪明。

    日本是一个聪明、含蓄、狡猾的民族,一向喜欢抢先出手。日本人早就认真地考虑过向月球移民的计划,他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已经制定出未来的月球城市规划图。不难看出,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还是那么强烈——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这个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偏安于世界的边缘,过着贫穷、低人一等的生活,直到近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成为世界一强,然而,它的脚下还是那块土地,相对来说,他们的发展成本要高于其他国家。当月球成为新美洲大陆的时候,它会甘落人后吗?何况日本现在是一个经济大国,是日本历史上最好的时候,怎么能放弃这个机会呢?难道等日本再次没落之后乞求别人施舍一块土地吗?

    从1969~1972年美国先后6次登上月球之后,人类似乎对月球就失去了兴趣,此后近30年,月球就好像被遗忘了一样。就这样,人类因政治而开始进行登月竞赛,又因政治而结束了这段伟大的旅程。其实,不尽如此,如同北欧海盗到达了美洲大陆,但不代表是开拓新殖民地的开始。因为,冷战中的登月行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一场无聊的政治角逐,而此次,则是因技术进步而水到渠成。

    其实,人类仅有的、近在咫尺的等待开发的殖民地只有几处了,一是南极大陆,二是海洋,三就是月球和更远一些的火星。太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通过两次海湾战争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对美国来说,中国的发展是美国21世纪最大的课题,它必须现在就制定一套有效遏制中国的战略。继续保持美国对中国在现有各个方面的优势;利用中国的发展之心将中国有限的财富引向代价不菲的军备竞赛之中,以期重演美苏竞赛。布什意图仿效里根在冷战中的制胜策略,布什总统2002年12月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决定部署被称为“星球大战之子”的导弹防御系统,它将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太空安放各种传感装置、侦察卫星和精密导弹,率先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

    太空军备竞赛就是一个最合适的跑道,要知道,伸向太空的每一只手都是需要握满金钱的。但对中国来说,则是明知山有虎还得偏向虎山行,因为这月球就是决定明天命运的筹码。美国占有今天的优势,它对任何国家都有发牌权,但我们不能在明天还受制于人。

    在马里兰州的日耳曼敦,有一项美国国防部的军事计划的成果之一:一台名为“战士一号”的军事侦察卫星,它具有强大的分辨能力。类似的强大卫星,美国会越来越多。据美国统计,现今有1000多颗卫星在地球上空运行,其中仅属美**方所有的就占约1/8。从海湾战争及阿富汗战争我们就可以看出太空技术对军事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太空技术的支持,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就很难说会不会再次上演越战的结果。

    而且,太空不仅仅是用于布置指挥、通信、侦查卫星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直接部署各种导弹,并且卫星也可以成为具有攻击能力的武器,如利用微波攻击敌方的卫星,而从太空发射的导弹可以攻击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并且几乎是随时的,这也就是说,美国具有了在瞬间就可以解决政治纷争的手段,可以省掉很长的军事部署时间。

    在太空竞争上,中国既要规避美国的陷阱,还要赢得比赛。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只能是提高效率。中国这方面的做法首先从资源利用上就不同于美国。美国的太空计划至少分民用和军用,而中国的太空计划是民用和军用一体化,以免重复劳动和浪费资源。另外,中国的太空计划并不是一开始就像前苏联那样全面和美国竞争,而是将有限的财富用在最关键和实用的地方,中国清楚,中国在将来必须拥有自己的完整的太空计划,但现在则最需要打赢一场保卫自己的战争。就是在将来可能的战争中拥有“信息控制权”和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

    当然,有关太空研究的成果也最好是具有民用商业价值。中国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民族,信息控制论其实在中国已经应用了上千年,同时,战争也就是一场欺骗的游戏,中国人的谋略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无论是军事谋略还是研究工程,中国都是人才济济。

    ●跨国公司与雇佣军

    自古商人有这样两个原则:一是独立;二是参与政治。这看起来有些矛盾,但你很快就会领悟,商人独立是为了希望不受政治影响追逐利益,商人本质上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对政治活动可以带来的利益则一向兴趣浓厚。

    我们都听到过钻石代表恒久的浪漫的广告语,商人的两个原则实际上比钻石的广告语更为恒久。商人的独立不仅仅表现在对政治的兴趣上,更表现在对人性中追逐利益的领悟上,残忍、冷酷,必要时可以不择手段地掠夺任何利益,这就是商人的利益原则。这绝非对商人的污蔑,而是客观写真。

    我们知道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外籍军团,这个军团曾为法国浴血奋战,为法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现在,实际上不过是政府拥有的雇佣军。许多跨国公司同样拥有强大的雇佣军,其规模有的甚至比一般的中小国家的军事实力还强——别忘了,跨国公司绝对称得上富可敌国。

    这些雇佣军现在受雇的主体是所谓的私人军事承包公司,他们的营业范围十分广阔,从一般的军事后勤(如运输、供给等)到正规的军事训练,从编写机场保卫手册到直接提供士兵,从重要人物的保安到打击当地部族等无所不包。他们活动的地域范围也是遍布全球,从中美洲的毒品基地到非洲丛林的矿产地,从不为人所注意的某热带地区到热点地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都有雇佣军的身影。有些行动是得到美国政府或其他政府名正言顺的支持的,有些则是在政府不便出面的地方。

    这些雇佣军并非是想像中的乌合之众,而往往是退役的正规军人,从嗜血成性的士兵到退役的三星、四星将军都有,而且他们的装备都是非常先进的,从维护设备到前线作战设备应有尽有,人员配备也是非常完备,分工专业。

    在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后,就有一家私人公司承包了对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的保卫任务;在海湾,无论是军事行动中还是现在,都有一定比例的合同雇佣人员在美军中服役。在1991年,约50人中就有1人是雇佣兵;在波斯尼亚的维和行动中每10人中有1人是雇佣兵。在美国总共大约有35家这样的公司,有些是比较熟悉的名字,如凯洛格·布朗·鲁物公司,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