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驼峰航线 > 生者与逝者的牵系 ——24拐(2)

生者与逝者的牵系 ——24拐(2)(2/2)

发给几个战后出生的外国学者,他们对在贵州找到这个路段均感到不可思议。罗伯特·安德森先生说,他看见过这张照片“100万次”了,而且他曾经在云南怒江附近寻找过它。大家都一直认为它应该在滇缅公路上。

    发生错误的原因,可能因为当年蒋介石宣布把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使美国人认定,从印度利多到中国重庆的所有公路,都是史迪威公路,所以,认为“24拐”在史迪威公路或滇缅公路上,也便顺理成章了。但是,戈叔亚仍然指出,战后中国学者和媒体不做简单的调查研究,说明我们对于像抗日战争这样的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漏洞。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贵州人民全然没有察觉到他们的邻居在干什么,一幅本属于他们的闻名于全世界的照片,竟然让云南人自豪了半个多世纪。”戈叔亚说。

    戈叔亚说,云南省交通厅的同志仍不相信这个地方在贵州。省外事办的同志也在电话里惊叫起来,连说不信,因为该办接待过的日本老兵都认为“24拐”是在云南。一位老记者甚至对戈说,不要发表“24拐”的照片了,这幅照片和云南人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已半个多世纪了。如果忽然告诉云南人,这个“孩子”是别人的,这对他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24拐”在市场经济时代被“发现”,对于大梦初醒的黔人来讲,大概有了别样的意义。

    林孔勋老人说,1986年,他应邀到美国和1880工兵营第二连的战友们聚会,那时麦顿连长已经去世了。大家回忆起当年修路时的情形,都心有余悸地说:“好在没有翻到那山沟里。”那以后,林老常常收到美国朋友们寄来的纪念册和国外有关BurmaRoad的各种报道。

    “24拐”是与无数逝去与将逝的生命以及感情中最微妙的单元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某一天,不同国籍的人们重访“24拐”和史迪威公路,也会像2002年5月中美老兵相聚北京,回忆“驼峰航线”的苦难与荣耀之情形。毕竟,它历经了血与火的考验,是中美两国人民携手对抗外侮的友谊和亲切的象征。

    或许,这也是被梦想深缠的戈叔亚寻找它的动力。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作家邓茜和陈亚林共同创作编写的《历史的弯道———24道拐》一书在2006年7月底出版。位于贵州的24道拐作为中国国际大通道(即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在二战前期,担负着盟军向中国国内运输救援物资的重要使命。这本书反映了在二战时期发生的关于这段公路上的历史史实以及战争结束后近60年的岁月里所发生的寻找这段曾经消逝在茫茫大山深处的历史遗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