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脂砚斋辨疑(2/2)

有仔细考虑到与事情相关的情况吗?所以我认为,问题与其说是作品是否完成,不如说是作品是否能够逃过乾隆的文网流传下来。由此可以推论,当时有地位的贵族还是能够看到全部作品的。乾隆就更加不用说了。那么是不是有可能从这些人的资料中找到完整的《红楼梦》呢?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如果考虑到曹雪芹或许在生前为他的作品安排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地方,[64]那么从曹雪芹这条线索找到作品的可能性或许更大一些。

    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曹雪芹结庐西郊之后的交际,给人的感觉似乎曹雪芹不是一个交往频繁的人。这从他居住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以至于专家认为曹雪芹实际过的是隐居生活。我只知道曹雪芹和谆氏兄弟、张宜泉这三个人来往比较密切。

    谆氏兄弟的身份相当可疑。此二人本身是破落旗人子弟。从二人与曹雪芹的和诗可以看到他们的立场的确与曹雪芹的好朋友张宜泉不一样。只要仔细揣摩一下诗的意思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另外,曹雪芹的诗也很能够说明问题。张宜泉说,君诗未曾等闲吟。而据说曹雪芹流传下来,得到确认的只有一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这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这无非是说,乾隆这个小子一定很感兴趣,让你们这两个家伙在我老人家跟前装神弄鬼!

    另外,乾隆为了庆祝太后生日,大排戏曲。几十步就是一个戏台。这种情况也当真是“鬼排场”了。

    这里又遇上这个问题。和脂砚斋的批语类似,谆氏兄弟与曹雪芹的诗究竟对于认识当时的背景有什么价值呢。还是那句老话,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这就是说,这些人的话的确透露出当时的一些背景,但是要批判地对待,因为他们也的确有混淆事情真相的目的。

    可以说,直到现在,人们对于作者曹雪芹知道的仍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分辨地把一切资料都当作完全是正面材料加以确认,就显得特别草率了。

    至于曹雪芹的遗物之一,那两个书箱的确留下了一些关于曹雪芹续妻的一些情况。现在要问,书箱是怎么落到张宜泉的手里呢?我推论,很可能是曹雪芹在那个草庐内新婚之时,张宜泉作为贺礼送给曹雪芹的。在曹雪芹三年多一点逝世之后,其夫人离开西郊之时还给张宜泉。

    所以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之下,清政府居然会允许把有关曹雪芹的物品留下来而没有加以处理呢?我认为,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这是用来证明新婚夫妇关系融洽的证据。否则假新娘的面目很可能被揭穿。我在上面已经把我所知道的疑点说出来了。应该说,这些漏洞清政府当然也会感觉到。所以他们要把这两只书箱留下来。

    可以说,这两只书箱上面,没有其他的东西,全是令人肉麻的互相讨好的话。应该说,曹雪芹无论如何不是这种喜欢吹捧对方的人。书箱上面的诗写的并不坏。与曹雪芹的风格似乎不矛盾。但是其内容,可以说,似乎不是曹雪芹这样的人能够写出来的。如果以上推论成立,那么这就是说,曹雪芹从一开始就洞悉对方的阴谋。虚与委蛇的目的不外就是麻痹统治阶级,同时也留下一些线索让后人了解到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危险。

    如果允许进一步猜想的话,甚至可以说,或许脂砚斋就是乾隆本人也说不定。证据归纳一下,如下:

    1.脂砚斋是少数见过全书的人。这就大大缩小了范围。还是要计较一下,《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等,究竟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还是有他的亲属参加创作。开始人们很容易接受后面的论点。但是经过推敲,考虑到当时的危险环境,人们就会同意,作品是曹雪芹独自完成的。另外,说“集体创作”本身也不科学。在什么场合才能叫集体创作呢?如《**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这就是说,革命思想不是一个人的产物,而是两个人的共同劳动成果。另外,一本历史书,某一部分由某个人写,最后由一个人定稿,如《资治通鉴》。那么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合写”就不是特别普遍了。特别是《红楼梦》这样结构紧密,天衣无缝的作品,别的人的文字甚至很难插进去。

    而我们知道,一开始的时候,不是直接拿到书坊中去卖。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抄本,在王公贵族的范围内流传。这就是说,即使是一般的王公贵族也未必就看到了全书。

    2.这里特别重要的是所谓乾隆公然索要书稿的事情。《红楼梦》就是写乾隆的,而且也就是写给乾隆看的。诚所谓知音也哉。乾隆比他的手下提前觉醒,主动索要书稿,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而且大家都知道,自从乾隆拿走书稿之后,作品的下半部分从此也就下落不明了。

    3.所以我们的推论不妨推进一步,在乾隆之前,是否有人看过全书呢?我认为,没有人看过。曹雪芹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流传他的手稿,如果全书已经流传完了,又何必“索要”呢?既然是皇帝索要,拿来之后当然不能自己先看,或者抄好一份备份,自然要马不停蹄地拿给皇帝。

    4.那么在乾隆之后是不是有人看过全书呢?这倒是有的。但是这绝对不是说乾隆看过之后哈哈一笑,不了了之。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我估计可能是乾隆自知智力低下,所以有选择地拿给他所信任的心腹仔细鉴定一下这本书。

    5.所以说如果《红楼梦》全书毕竟在旗人贵族的圈子里流传过,这就是唯一的机会。乾隆比如说让蒙府鉴定一下该书。所以如果有人与蒙府的关系非同一般,还是能够看到全书,并因而写下什么“组诗”之类的东西出来。

    6.但是乾隆最终还是要了曹雪芹的命。而且也扼杀了作品。所以说看过《红楼梦》,而又于作品关系密切的人物,简直就是屈指可数。既然能够排除作者的亲人好友参加了这个工作,那么就剩下作者的敌人了。

    7.尽管作者的敌人大有人在,但是能够像脂砚斋那样冷嘲热讽的,就不多了。通过分析脂砚斋的口气,可以看到这个人能够比曹雪芹更加“暴露”,嘲笑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一般人并没有这个胆量。

    8.另外,脂砚斋与贾宝玉的关系非同寻常。[65]以至于很多人产生错觉,认为脂砚斋就是作者。这个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以曹雪芹当时的身份看,要说他是冷子兴还差不多。要说他是贾宝玉就差太远了。如果我们知道贾宝玉的原型是乾隆,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脂砚斋——贾宝玉——乾隆,这是不同层次上同一个人的不同名字罢了。

    9.从脂砚斋批书的时间上看也基本符合这个推论。脂砚斋批书是从1758~1767年之间。大约是这样。这就是说,如果脂砚斋一直在曹雪芹身边,为什么会这么晚才开始批呢?要知道曹雪芹开始写书的时间,应该不迟于1750年。而如果是其他人,则这个时间又显得太早了。例如很有名的蒙府。可以这么说,脂砚斋批书的时间,应该在其他批书人之前,而又在曹雪芹完书之后。至于是不是这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10.从脂砚斋批书的过程看也是这样。显然,脂砚斋不掌握曹雪芹的整体思想。而是和我们一样,看一遍又一层新的想法。与我们不同的是,我们需要猜测书中的人物,而脂砚斋则千方百计地布散烟雾,不让读者看到庐山真面貌。如果说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亲属,那么为什么不就近请教作者本人呢?而是自己一遍一遍地揣摩呢?

    综上所述,结合当时的情况,脂砚斋当是乾隆最合适。从另一方面说,乾隆也有叛逆的一面。只不过没有人注意到罢了。例如乾隆很喜欢打仗,偏偏打得一塌糊涂。也特别喜欢虚热闹。好色。如贾母所说,不听妻妾劝,吊死几个皇后之后,干脆不立皇后了之。晚年热衷喇嘛教。宠爱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如何坤。等等,等等。

    [63] “几回掩卷哭曹侯”。这是与雍正争皇位的十四子的孙子写的。

    [64] 我简直就要说,曹雪芹必然会这么做。

    [65] 例如有人注意到脂砚斋在谈到王夫人、贾宝玉关系的时候,往往感情很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