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浮沉(1/2)

    有一种说法,认为理解《红楼梦》有三个层次:文学的、政治的和哲学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理解《红楼梦》的高下有序的三个层次。

    但是这种说法本身或者是武断的。没有根据证明这三个层次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其实恰好相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红楼梦》的,往往是水平比较高的读者;而几乎人人都可以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红楼梦》横加指责,任意品评。

    这里的兴趣主要不是从艺术上对《红楼梦》加以赏鉴。《红楼梦》一书唯美主义倾向相当强烈,可以说与《楚辞》不相上下。但是非常遗憾,众多“红学”专家深深陷入情节的发展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可以说完全迷失在曹雪芹的笔下。这是这么多年以来“红学”研究的一个误区。不能从单纯情节的考证、推论中解脱出来,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反而只是停留在非常浅薄的“讲故事”的层次,这不能不说是“红学”停滞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里完全不是否认对《红楼梦》加以猜测的必要性。但是 “红学”的研究必将开辟新的方向。而且这个工作也的确有了一定的成绩。如果“红学”以前的重点放在“分析”上,那么现在工作的重点就要放在“综合”上了。

    无论如何,上面提到的观点是非常引人注意的。这里仍然不能避免俗套,把对《红楼梦》的美学分析暂时放在一边,我们将首先把注意力放在所谓“政治”这个层次上。

    政治与美恰好直接相反。如果说“美”是正一,“政治”就是负一。如果你说“政治是丑恶的”,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这个观点。人们最多认为这个说法是天真的,可能未必就是错误的。

    既然提到政治,就不能不提到斗争。政治即斗争,或者反过来说,斗争即政治,也是一样。这个方面理智的思考往往被感情的冲动破坏了。

    有一种说法,直接从“革命”与“反革命”两个对立的立场对这个问题加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这个标准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也未尝不可。但也只是“未尝不可”罢了。如果这么理解《红楼梦》,则该书的全部美学基础就破坏无余了。

    可以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启蒙意义的著作,但如果将之当作革命文学,如《悲惨世界》来读,似乎并不太符合《红楼梦》的原意。如果是这样,书中的悲剧气氛就成了一个骗局,相反,作者将会以无比欣喜的心情迎接所有这一切的灭亡,《红楼梦》也就成了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在缺乏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暂且认为这并非事实。

    相反,比较高水平的读者,很少会带着这种态度来阅读《红楼梦》。按照这种划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袭人等可以划为“反革命”;林黛玉、贾宝玉、晴雯等则是“革命”一党。不言而喻,这种划分是野蛮的。这样一来,就会有大量的人物不能得到合法身份证明,最后只能说是什么小资产阶级动摇性,如史湘云、探春等等。可以说,这么一来,甚至“金陵十二钗”这个《红楼梦》的人物主体都被破坏了,根本谈不到进一步的成果。

    不过谢天谢地,类似这样的所谓“研究”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发展,多年以来已经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里这么提一下,只是说明人们对《红楼梦》的误解达到何种程度。

    与这种划分相反,的确有人(而且是相当资深的“红学”专家)认为,可以从“血缘”的亲疏来加以划分。这种提法就科学得多了。而且更加符合原著。在《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