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究竟什么才算原型(2/2)

上面那首诗已经有十几年。这个连自己真正父母、自己姓名都不知道的香菱怎么会对那个反对当今皇帝的老亲王有那么多的了解?三、多年来一直生活于深闺的黛玉、宝钗、李纨怎么会对当朝拥帝与反帝两大派政治斗争如此清楚?这些都不符合人物的生活逻辑和作品的情节逻辑。

    有读者问,忠顺王府与北静王争夺蒋玉菡是不是为了争夺皇帝的玉匣,也就是争夺皇位?

    不是。

    蒋玉菡这个人物我下面有专门的一个小节分析他。我们先来看看双方是不是在争夺蒋玉菡。没有。因为书里只是提到蒋玉菡受到北静王的赏识,没有别的。而且宝玉被迫说出他在城外买房置地后,忠顺王府就没有再找贾府的麻烦,北静王也好好的,这就说明蒋玉菡被找回去了,也没有什么事。所以北静王没有“窝藏”蒋玉菡。如果北静王真是想要“窝藏”蒋玉菡,那么就不会让他在郊外买房置地,把他留在自己的王府岂不是最保险?依照某种说法,皇帝知道有一个反对他的阴谋集团,多次挫败了他们的篡位企图,而这个集团的“庇护伞”居然是备受皇帝宠信的北静王,这是说不通的,在逻辑上又构成悖论。

    有读者对下面这种说法有点拿不准:说雍正用人的“基本原则,凡是当年他父亲喜欢的,他都不喜欢;凡是他父亲不喜欢的,他就偏要喜欢”。这种说法从逻辑学上说是混淆了全称判断(两个“凡是”)与特称判断(“有的”)的原则区别,从历史学来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比如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在康熙朝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正三品(雍正八年后侍郎改为从二品);雍正朝继续重用,不断晋升,直至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临终,让他与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

    至于说,由隆科多和年羹尧“他们两个做主,宣布说康熙帝临终的时候留下的遗嘱……把皇位传给他”,是弄错了。康熙临终时年羹尧不在北京。雍正登基,立即诏弟弟十四阿哥抚远大将军允回京,“命(年)羹尧管理大将军印务”(《清史稿》本传),就是让他代允代掌西北兵权。这些和《红楼梦》关系较远的清史问题,不多说了。

    作为《红楼梦》的读者,我多次落入众多的阅读陷阱之中,当我一次次从这些阅读陷阱中爬上来后,会感到一种在阅读别的优秀小说中感受不到的恍然大悟的快乐。恐怕任何阅读《红楼梦》的人,包括著名红学家,都不可能不落入这些阅读陷阱,区别只不过是落入陷阱的次数多少和爬上来的快慢不同罢了。一般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是很难让专业评论家、研究家煞费脑筋的,更不会为某个人物某些情节细节没完没了地争论。而《红楼梦》不然。大量阅读陷阱的存在,正是曹雪芹和其他优秀作家的一大区别。由于曹雪芹对原稿的删改,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使得秦可卿之病、之死变得扑朔迷离。读者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拼接、对照、回顾、猜测,深入体味,甚至读一点参考书,才能真正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实际心理,从看似不正常中发现其中的正常,于是就会感受到一种难得的朦胧的艺术美或者说是艺术的模糊美。正因为这样,也就使得秦可卿成为《红楼梦》中给人印象最深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而曹雪芹对秦可卿形象所做的重大修改,造成了和秦可卿相关故事的阅读陷阱大大增加。《红楼梦》数以百计的人物中,出场不多却最让人琢磨不透的,莫过于秦可卿了。把秦可卿艺术形象解读明白,少走弯路,会大大提高我们对《红楼梦》的欣赏水平。

    为了免得发生混淆,我要简单说明一下常常提到的几个版本术语。曹雪芹的原稿由于在他生前和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前后有三四十年之久,一直是以抄本的形态流传,上面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所以通称“脂本”,只有前八十回。现在能够看到的乾隆年间的《石头记》前八十回抄本(底本的过录本,有几个不全),也就是我们说的脂本,还有十一种。1791年程伟元与高鹗以木活字排印行世的高鹗续补了后四十回的一百二十回本出版,红学界称之为程甲本;1792年修订后再版,人们称之为程乙本,二者改动很大,统称为程本,以示和脂本的区别。按照脂本或程本转抄、刊刻或印刷的有许多本子,分别形成了脂本系统和程本系统。程本前八十回当然也根据某一个抄本为底本,不过程本前八十回和现在看到的脂本在文字上有许多差别,有些差别相当大。而各脂本之间的差别极小极小,因此各脂本不可能出现很多文句都不一样而偏偏某一句一样的情况,应该是绝大多数都一样而极少数文字不一样。所以红学界不说“古本”,因为19世纪也是古代,按照程甲本和程乙本排印出版的好多本子也算“古本”,即使是程本的前八十回,和脂本也有许多重要的不同。一说“古本”,会让人误以为除了脂本系统和程本系统的本子,是不是另外还有什么非常有价值的本子,里面有很重要的情节、细节是脂本和程本中所没有的,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连研究版本的红学家也没有看到过。或者会误以为又发现了什么新的脂批抄本了。总之,“古本”这个说法容易引起混乱,红学界不用。红学界也不说“真本”。因为既然有“真本”,就有“伪本”,弄不清究竟是指什么本子。会让人误以为别人看见的本子都不可靠,但有人看见了“真本”,所以才有新的发现。至于有的学者认为高鹗后续的四十回是“伪续”等等,作为一家之见,自无不可,但是并没有得到红学界的广泛认同。因为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的水平虽然远远赶不上曹雪芹的前八十回,而且有许多地方不符合曹雪芹的初衷,但它毕竟使《红楼梦》变得完整,有利于流传,而且有的地方写得也不错,自有它的历史地位,不宜一棍子打死,功是功,过是过,分开表述,比较实事求是。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程本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人们一般叫它为“人文社通行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文化部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几十位专家,前八十回以庚辰本——全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庚辰年为1760年,当时曹雪芹还健在——为底本,参照已经发现的其他脂本和程甲本程乙本进行汇校注释,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参照其他本子,进行汇校注释。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一百二十回本,就是这个本子。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冯其庸、林冠夫、吕启祥三位先生又对这个本子加以校注修订,199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二十多年来这个本子最流行,称为“红研所本”或“艺研院本”,有时候我们为了省事说的“今本”或“通行本”,就是指这个本子,但不说“古本”。还有其他一些专家根据某一个脂本为底本,参照其他脂本和程本,汇校注释出版过《红楼梦》,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所以人们常常把这种根据某个脂本为底本,参照其他脂本和程本,汇校注释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叫做今通行本或者干脆就叫做通行本。因为别的本子都不通行了。至于各种脂本,还有程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别的出版社也都出版过。所以红学界不说“古本”,只说某个具体的本子,如脂本中的庚辰本、己卯本、甲戌本等等,程本中的程甲本、程乙本等等,这样一说,大家就知道指的是哪个本子了。需要说明的是,我在《周思源看红楼》和本书中引用的原文,都是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本子。我之所以没有用1997年版,主要是为了图省事,那个本子我勾勾画画满了,找起来方便,偶尔我也会用新版对照核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