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说西游 > 心猿意马需禁咒(1)

心猿意马需禁咒(1)(1/2)

    “心猿意马”又作“意马心猿”,最初应是道教修炼心性的专用语,后因这四字内涵意广,又能与儒、佛的经意有相通之处,遂成三教通用语。道教中著名经典《参同契》云:

    心猿不定,意马四驰,神气散乱于外。

    以此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就同如猿猴,心性攀缘、躁动、多欲,又如同野马奔驰,一逸难追。所以,道教强调要拴住心猿,使意马收缰,清静、存神、坐忘、守一,守持人的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不仅可延年益寿,还能长生久视。因此,这一词语在道教的经典中,在古代许多道士的诗文中经常应用。儒家讲求内观反省的道德修养功夫,注重心性修养,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思无邪”,孟子主张“存心养性”,“存夜气”而“求其放心”。孔、孟认为人的本性或本心是善良的,应保持这种良善的本能。孟子认为人在白天,心性容易为外物所扰,引发种种欲念,就会丧失固有的善良本性。人在夜间,心绪安静,易于入洁净之境,使心复归于本来面目。所以“存夜气”就是“存心”,就是保持人的本性。而这个良心、本性,一旦被物欲所蒙蔽,就会丧失,是人是禽兽全在于此。因此,孟子又提出“求其放心”,即将丢失了的本心寻找回来,这与道教所说的入静、守一,心猿拴定,意马收缰大同小异。佛教非常重视心性学,实为佛学枢要。认为“心性本净”,“不生不灭”,只是有时会被“客尘所染”,一旦“明心见性”,就能“顿悟成佛”。心性又称“本心”、“真心”、“净菩提心”、“如来藏心”。据《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将人之心灵形象地分为六十种,这其中有贪心、无贪心、瞋心、悭心、痴心、智心、疑心等,第六十种心为“猨猴心”。禅宗认为文字、语言是妄想,是分别之根本标志,它依名(概念)、相(表象),执着于分别和各自规定性。修行在于消除自心妄想流注,从而泯灭名相分别,这就是“法离文字”。语言、文字不是佛法至理,不能表达真如之境,只是一种借助手段。故教化者不用语言、文字阐释、解说来开悟修行者,而用妙喻,不说破的警语、隐语,乃至放喝、行棒等禅机启发,以心传心,催人警醒。所以用“猨猴心”比喻修行者心灵散乱,不能专注于一境,就像猿猴一样攀缘、跳跃,不可禁止,永无宁日。心猿一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