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贴吧精华欣赏 > 古典重读之《荡寇志

古典重读之《荡寇志(1/2)

    说《荡寇志》坏,主要就是丑化农民起义,对它的艺术水准,批评意见倒不多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是,正因为它的艺术上还算不错,一度还很流行,所以思想就显得尤其坏。今天看来,当年鲁迅先生所谓的“思想未免煞风景”,确实还是有的。关键是主要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一股子奴才气。但是不是丑化农民起义,就成了有争议的问题。

    很简单,要问《荡寇志》有没有的一般的丑化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我可以说,看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潘旭澜笔下的太平军,止庵笔下的义和拳,可都比《荡寇志》里的梁山贼寇惹人反感多了;要问《荡寇志》有没有具体的丑化《水浒》里所描写的这一次梁山起义?我可以说,朱大可、孙勇进,包括我们天涯的淮茗大哥,大大小小知名的或是不知名的论者都十分有力的证明了,水泊梁山的好汉都就是不把老百姓的性命当回事的那么一帮子人,——所以把他们往坏处写,也就好象确实不是没有理由。

    实践出真知,《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在珠崖、桂阳等地,是确实和农民军打过仗的,所以他写梁山起义如何失败,也就显得比较真实。书的前三十回,梁山队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势头好,很快抢了很多州府,但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跟上,在占领区的统治地位并不牢靠,而且战线拉得过长,实力分散,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是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最常见的命运,至少,比被招安后和方腊火并掉要典型。从阅读效果上说,《荡寇志》里每一个好汉被干掉之前,总还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个人才能,往往显得比较壮烈。比起《水浒》里“征方腊”的那十回书里,众英雄像被机枪扫射似的毙命,如杨志、史进这等第一流身手的人物,居然无声无息的就没了,俞万春这么写,恐怕反而要让人容易接受一点。

    当然,农民起义搞到后来,总不免有内讧。五虎上将里的霹雳火秦明,就是因为卢俊义的猜忌给逼死的。而且,《荡寇志》里,打击梁山主要靠的不是官军,而是各处的地方豪强,割据武装。这个我们也熟,看《三国》里孙曹刘们是怎么起家的,就知道确实是怎么回事。李自成败于辫子兵,最后在九宫山,却也很可能是死在地主武装手里。更典型大家也更熟悉的,当然就是差不多在《荡寇志》成书的同时爆发的太平天国。朝廷的八旗绿营早烂掉了,要与石达开李秀成这样的优秀将领争衡,到底还是靠了曾国藩的湘军。

    太平军一进苏州,当即就毁了《荡寇志》的书版,有趣的是,除了上述一般农民起义都有相似外,太平天国的命运和《荡寇志》的描写还有额外的巧合。太平天国起初把洋人当做“番弟”,“洋兄弟”,后来则据说是在“在清朝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下,不得不陷于失败”。《荡寇志》里,梁山有个洋人军师,乃是“大西洋欧罗巴国人士,名唤白瓦尔罕”,此人后来降了官军。而水泊梁山如此地利竟也被最终攻破,则是因为,围剿的将领得到了一套西洋画法的梁山全图。

    评论者一般都说《荡寇志》的艺术水准不坏(除掉那些骨子里坚信思想不好,艺术上就必无足道的人物),但究竟不坏在哪里,好象就很少有人谈。翻来覆去也只是引用鲁迅先生的那几句话:“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摹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或者,“文章是漂亮的,描写也不坏。”

    那我就说两句。

    让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它结构。这部书的大框架搭得比《水浒》好,它不是一个十回又一个十回串起来的,而是写了一场大的战役的全过程。一边是梁山从鼎盛到逐步衰落到灭亡,一边是陈希真、云天彪、张叔夜这些朝廷和地方的势力怎么兴起,怎么慢慢对梁山形成合围剿杀之势。常常是同时几条战线都在打,而方方面面的战况,彼此都有微妙的关联。这在今天的军事小说里不希奇,古典里能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此外就好象只有《三国演义》。不过《三国》结构的完善,多少得益于史实自身的提供的均衡性。俞万春就没占到这个光,小说里那么多的线索,他完全是靠自己纵横捭阖的才能组织起来的,从这点上说,他很了不起。

    除掉开头几回写陈希真父女脱难的故事,总的说来,我感觉《荡寇志》受《三国》的影响要远大于《水浒》。因为《荡寇志》里运筹帷幄的谋略写得很见功夫,而《水浒》这方面其实做得很差。这就和《水浒》的另外一部续书,陈忱的《水浒后传》不同。我要是施耐庵,就一定不会喜欢陈忱这样的续作者,要是搁现在,恐怕还要告他抄袭。他常常就是拿《水浒》原有的故事,换个人名再写一遍。俞万春倒还干这么没意思的事。陈丽卿给高衙内调戏,当然也让人想起林冲娘子的故事。但之后的发展就全然不同。林冲被陷害,自己事先完全是不知不觉的,陈希真则很早就决定了逃走避祸,但面子上和高俅父子虚与委蛇(说实话,这里描写的火候没掌握好,这段时间里高衙内的表现很感人,让我想起了被朱九真欺骗的张无忌)。不幸他的计划被高俅身边的一个篾片识破,于是双方又有了一系列的斗智。这样事件的复杂度远非林冲那回可比。

    不妨这么说,如果陈忱是一个模仿者,俞万春则更多时候是一个加工者。又比如《云公子万弩射索超》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