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重读水浒 > 徘徊于江湖、庙堂之间——说宋江(《水浒》重读之四)

徘徊于江湖、庙堂之间——说宋江(《水浒》重读之四)(2/2)

阔少生活容易使他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恰恰是心高气盛的好汉们所难以接受的。而宋江则不然,他虽然有钱,不过也并不是什么特别有名的富户,如果也像柴进那样使钱,经常在家里养上一群好汉,恐怕早就倾家荡产了。但是他敢于使钱,善于使钱,关键是要让那些受帮助的好汉体会到使钱背后的诚意,不将其当作一种精神负担。不爱金钱、美女,重义气,这才是江湖上最为推崇的品格,这些宋江都做到了。特别是其冒死搭救晁盖等人的义举,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件事固然给宋江的生活带来许多挫折和坎坷,成为他悲剧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不能否认,此举也给他带来了江湖上更为显赫的名声。

    宋江所到之处,好汉们纷纷拜服,乐于效力,这种个人名字成为江湖通行名片的令人羡慕的待遇不是谁都能享受的,也只有宋江能得到。他的成为梁山事业的当然领袖也并非无缘无故的上天安排。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认识。

    一些读者对宋江的负面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与作者夸饰手法的使用有关,在这中国古代小说中并不少见。正像鲁迅先生指出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因夸饰过度,极力写其忠厚反而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诸葛亮也是如此,作者极力写其过人的智谋,反而将其塑造成一位介乎神人之间的妖道。《水浒传》的作者显然也是在极力美化宋江,既要写其对朋友的义,又要写其对父亲的孝、对朝廷的忠,因为夸饰过度,不近情理,个人品格中的一些因素相互产生矛盾,就容易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

    不过,作为梁山事业的领导人,在考虑众好汉的前途时,宋江确实表现得有些优柔寡断。事实上,从成为梁山领袖之日起,他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不接受招安,像李逵所说的那样,杀到东京自己做皇帝,依小说中的描写,他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在接受招安之前,他已经打败了朝中几乎所有的优秀将领,并将他们招到旗下,而且经过数次征战后,梁山的军事力量已经超过了朝廷。但这不符合他一贯的忠义思想,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作为一种潜意识而存在,并不断得到强化。也许在他思想深处也曾有过做皇帝的想法,但只能说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因为他所受的教育和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都不允许他这样做,何况不少梁山好汉特别是那些被招降的官军将领只是要替天行道,他们反奸臣贪官,并不反皇帝,根本没有推翻朝廷的打算,甚至有些人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他们有的是被逼上山,有的只能说是为了混口饭而已。反对接受招安的也只是李逵、鲁智深、武松等少数人,而且他们也不在核心领导层,没有决策权,只能是发一发牢骚、宣泄一下自己的不满而已。替天行道是维系梁山事业、联结众好汉的底线和基石,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在其内部产生分歧,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接受招安,则要面对奸臣当道、众好汉离心的严峻现实。事实上,后来奸臣们的势力也确实越来越强大,并终于将宋江、卢俊义等人置于死地。但最后宋江还是委曲求全地接受了招安,作为事业的带路人,他必须为众好汉着想。应该说,这在当时是宋江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他不可能再找到别的更好的出路,尽管接受这一现实是十分痛苦的,毕竟宋江等人是生活在近一千年前,他有他的时代局限,对有些问题他不可能像现代人看得那样明白,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苛求他。当然,宋江最后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他的被奸臣毒死也可以说是对招安的一种否定,最后的胜利属于奸臣们。可以说,从众好汉聚义梁山之日起,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接受不接受招安,都注定要以悲剧收场,这不是个人的性格错误,而是时代所决定的。因此,对宋江的接受招安问题要客观地来看,应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