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 三国谈 作者:郭亮

三国谈 作者:郭亮(1/2)

    怎样谈历史?人们不大熟悉的历史时期,介绍给他们,使之了解这段历史;人们很熟悉的历史就要把各种团团乱麻似的不同说法理清,给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说法,前提是你必须对所谈的历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给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说法,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鲁迅有篇文章的题目叫《人生识字胡涂始》,说人们识字后,懂得一些道理了,看到各种议论好象都有道理会感到无所适从。同样对人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也会遇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种论述,面对这架式谁不胡涂?当今人们在解放思想运动之后,思想固然得到了解放,而无所顾忌大胆放言的毛病也随之而来,北京谓之砍大山,年轻人批评起时弊来没有研究过的东西也敢理直气壮地指点江山气壮如虹,看那架式他都能当副总理(也有年轻人“我要当总理怎样怎样”常挂在嘴巴上),往往是批评不当,全方位的胡说。在历史领域也是如此,网上的文章除了你抄我我抄你,没什么新的见解外,就是把低级当有趣民间市井眼光做标准,(例如把赵云当做三国第一武将,还争吵不休)他们没看多少《三国志》等史料一类可做根据的东西,或根本不看历史书有些人对古文就读不懂,只好拿小说《三国演义》做根据,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有些公开出版的东西也有网上那些低俗的东西,例如说鲁肃是武将不是文官,还拉拉杂杂说了一整篇就很可笑。出将入相在汉代是平常事,文官武将的身份没什么严格的区别,张昭是江东第一谋士,可在建安十三年孙权自攻合肥而派张昭“攻九江之当涂”,那张昭就是武将了?要知道三国时期的许多文臣谋士都被授予了将军的封号。就是当代也有同样的情况,邓小平是总书记,应是文官了,但是他又是二野的政委,还是有决策权的政委,淮海战役就是他做第一负责人指挥的大战,你能说他不是武的吗?大量此类文章出炉,对想了解三国历史的人来说是一种误导,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在今天报刊文章如潮水,每天铺天盖地而来,电视访谈电视历史剧,每天都在进行,教人如何不发蒙……如果你是历史爱好者,或者是历史专家,看到那些论述明显地有问题,会感到有话要说,对历史有研究的人们有义务给指出来,如果这样有问题的论述你看得多了,人们就会萌生自己来讲这段历史的冲动。三国历史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历史时期,三国时的人物人们大多耳熟能详,关于三国的说法可以用众说纷纭这个词,不仅老百姓有很多看法,就是专家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尤其随着文化的普及提高,人们的视野更宽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强了,人们不再像过去敬畏权威,而敢于对专家说“不”了。在思想有禁区的那段历史时期,在许多领域都有禁忌,有些观点过去是板上钉钉子现在看来是值得怀疑的不正确的,这是思想领域的进步。因为有过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存在着许多过去“左”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结论,由于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后,这些极“左”思潮的产物还没有做彻底的清理,也有许多问题存在研究不够,难于遽下结论。在这点上我很欣赏“怀疑一切”的口号,现在有许多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需要用科学的理论重新审视过去所定的结论。但也不是可以怀疑一切了就随便胡说乱说,你不懂的,没有很深入研究的,还是少说为妙,不是你反对过去的错误就证明你现在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你现在所持的非正确的思想也会遭到别人的反对。现在到处流行“戏说”,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戏说成四不像。还有水煮漫画式的解读历史,他们的侧重点不在历史而在其他。我不反对这些形式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就说明有市场有需求,有这种方式存在的条件,就应允许它的存在。可是我们更需要正儿八经地说历史的产品,不是板着面孔似的学术论文,应该是轻松有趣的小品。就像吃,想要吃得高兴当然随大多数人的口味了,吃另食吃风味小吃,各随尊便,这是娱乐作品的标准,文艺本来题中应有之意就是如此;可是要是日常生活,专家要研究烹调之技术,就要来正经的而不能拿另食当正餐拿小吃作烹饪大餐上国宴,那就不能随便。在娱乐时看历史,可以看戏说的,要说历史上倒底是怎末回事,那只有看史书。问题在于老百姓不是专家,无法都去研究历史,还要了解历史,于是小说,戏曲说史的,就成了老百姓知道历史的一个主要来源,《三国演义》以七实三虚的写法,远胜于其他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们是把它当历史来读的。如果都是戏说的话,绝不会流传那么长时间经久不衰。可以有戏说的作品,也可以有“水煮”的漫画化的东西,把道理说清楚了就行了,用娱乐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这一方面的需求,本无不可,但那不是历史。我们要有一些演义历史的作品,比较尊重历史真实的作品,这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东西;也需要有谈历史的各种类型的东西,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历史,更好地理解历史作品,使人们能分清历史上的一些真假,因为历史也有作假,所谓为尊者讳,就把一些尊者美化起来,还有各种原因造成的历史疑案,也需要我们给以说明和分析研究。所以,写历史谈写历史的书,应该先深入地研究历史把这段历史的典籍搞清楚,给人们一幅清晰的历史画卷,而不是添乱,把人们搞胡涂。我想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作品要说清是你的东西是搞笑的娱乐还是正经说史的,总要讲一讲,以免人们误以戏说当历史。

    我本人喜爱正面说历史,不大垂青戏说。但也不怎么看好板着面孔说历史的论文,对过去学说的复述也不看重,比较注意新的见解新的言之有据的东西。新的说法也可能开始令人不能接受,甚至遭到反对,可只有新的东西有生命力,对新的问题研究才能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我的抛砖引玉之举,不过是以期引起人们重视三国的研究,引起更多的人们来研究而已。

    三国不同于其他时代,这是一个被中国人普遍熟识的历史,因为这段历史有一部很著名的书,《三国演义》。这书是从《三国志》及其注,敷演而来的,因此才有章学诚所评价的“七实三虚”的说法,各种各样的人都把这书当成历史来看。三国的历史人物能流传那么长时间,妇孺皆知,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都大量的溶进了三国的历史和人物,老当益壮被说成是老黄忠,说曹操,曹操就到,开个诸葛亮会,扶不起来的阿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有大量的俗语融入了三国时代的内容,都说明三国的这部小说对于普及历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是,小说的这段历史,并不是完全真实再现了的三国历史,有的人物作者做了歪曲事实的描写,而这些又因作者高超艺术性手法,深入人心以至人们就拿它当成真的。58年为曹操翻案的活动,虽然有政治方面人事关系的瓜葛,但也反映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有与历史相矛盾的问题,这也进一步表明《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不是历史,本来小说如何写是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都无所谓,但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谈起三国,人们更多的是以小说为根据,而不是以史书,为了给人们一个真的历史,就要把小说的不实之处予以纠正。现在的戏说也太多了,而史书也太难读,年轻人不爱古文今后就更不易读,这样不少人把戏说的东西当成了历史,就会害人不浅。虽然《三国演义》是按历史的记载来编写的,虚构的东西少,但还是小说,许多东西是不能当历史来看的。清代大名人王士禛满腹经纶,因误把小说中的落凤坡当成真的而写了吊落凤坡丧庞士元的诗,而引起时人的嘲笑。就是历代的史书也不能全信,也要给以区别辩伪的分析。过去蔡东藩写过比较严肃的历史演义,把二十五史都改写了,所不足之处是太少趣味性;近代的林汉达也写过历史通俗读物,很有可读性,也比较严肃,没有戏说。在今天经济那末发展,历史的普及和深入研究也应给以稍多一些的关注,不要再出现日、韩知道了解我们的文化,而国人中不少人却一无所知的事了。像三国这样人们很熟悉的历史更应该给以更多的关注,希望以后人们不再把小说当历史,谈起三国历史来都能头头是道。

    对于历史的理解,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二十五史一个历史的存在,是历代思想的体现,不可避免历史局限性。因此后人有修史的任务,用科学的思想,后来发现的新资料,来修正二十五史的错误。多年来的考古有不少新的发现,一是验证了历史的一些问题,二是过去因失传而造成的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有了答案,这是解决的硬件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是解决软件问题,就是思想方法上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是后人比前人要正确。过去的皇帝至上的思想,二十五史里不容置疑的,在现代当然是不仅疑还要坚决反对的了。类似问题都是需要在修史时加以纠正的,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还不大困难,而另一些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比如忠君思想,是不是应该批判的?在过去的历史,那是统治者所宣传的社会所提倡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而在现代人们很容易就能辩别那是错误的。那末怎样来说呢?还有民族英雄怎么定?岳飞是民族英雄,而按今天的观念,女真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那岳飞的民族英雄怎么定呢?如果想把历史上的问题都用今天的观点来加以统一,那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什么叫历史的局限性?就是在那个时代是正常的事,而拿到今天来看就是矛盾的,不正确的,这才是局限性,而非古人做错的都归结于局限性,那是局限性的滥用。古人做错的事,也是错的,也要明确地加以批判。而古人在那个时代做的是对的,拿到今天来看,又是错的,这是局限性,不能简单地加以批判,那要在整体上加以批判,而没必要对个人进行批判。我们应该对历史上存在的思想体系进行整体的批判,和今天的思想体系进行比较,找出差距,进行分析。对历史的问题,不能拿今天的标准来要求古人,要求古人能和今人一样,而只能用古代的合乎中华优良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古人。比如,岳飞被现代视为民族英雄,但只因他打过杨幺、钟相的农民起义,就说他身上有污点而民族英雄也要打点折扣。这种观点实在是掩耳盗铃,凡是那个时代的人,为皇帝效忠的官员,有哪一个会反对打农民起义呢?他实际去不去打不打农民起义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让他去,他就会毫无疑问的去打。即便岳飞没去打起义军,也可以断定只要有和农民军对阵的机会他就一定要打。说曹操打了黄巾军,他就是反动的,而一些为之辩解的,说他打了黄巾军不假但他继承了黄巾军的要求,因此不反动。其实围绕打不打黄巾军的这个争论大可不必,我们可以找到基本点,那就是在那个时代,用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要求正面人物,他必须是对朝廷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他打起义军是必然的正常的,否则就不正常了不可理解的了,这就是他们那个时代对官员臣民的基本要求。就是奸臣叛逆,虽与忠臣正统相对立,但他们在打起义军上是惊人的一致。这样来看,那个时代的标准和今天的正相反,但你不能如此就把那个时代的要求推翻。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有一个时代的系统,应以唯物论的观点给予科学的分析,应该承认其合理的存在,至于与今天的不同,那正是发展的结果,是时代在进步。我们应肯定古代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的合理的部分,就是否定其糟粕也要用哲学上的否定,而非物理学上的否定。不要用今天的思想标准来替代古代的思想的标准。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而英雄也充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