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六 金陵老宅(1/2)

    正像《红楼梦》所写的贾府那样,曹雪芹家正好也有个"老家"在南京,虽然后来北返京师了,他们还是时常提起"金陵"城里的"老宅"。 在这所老宅里,他家住了不是十年八载,而是经历了祖孙四辈人。曹雪芹也就是在此老宅出世并且度过了他的幼年。 这所老宅座落何处呢?它在南京的会城之内,江宁府治东北、总督衙院的前边,地名利济巷大街。曹家在时,只叫织造署院。曹頫合家离职北返之后,又过了十**年,这处老宅就变成了乾隆的大行宫,再与织造无涉了。

    那是一座外围墙略成正方形(西北面多出一些来)的衙署,署内屋宇,除执事"群房"不计外,基本是东中西三路的布局。东路是衙署正院,有六进院落之深。中路是内宅,也有五进。西路是最别致的一路,前面东为戏台,西为射圃,而后面又是一座花园。这座园子,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日称之为西园,因为园中有池,又叫西池。

    这所老宅,自从雪芹的太爷曹玺在康熙二年(1663)春天就来到了,一直住到二十三年(1684)夏天,已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岁月,雪芹的爷爷曹寅从六岁起,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如今雪芹又是生活在这座宅院里,回溯起来,这已经是六十多年间的事了。

    太爷在世时候,已很有文名,但看来他对庭园景物不曾多加经营,只是在刚到任后不久亲手种过一株楝树,及至此树长大成荫,乃在其下筑一草亭,爷爷为此特别给自己选定了"楝亭"二字作为别名。太祖母姓孙,康熙老皇帝就是她抚养带大的,当康熙三十八年(1699),她已六十八岁,皇帝南巡,就以织造署为行宫,见了孙夫人老保母,十分高兴,因见庭中萱花已开,古人正是以萱喻母,于是亲书"萱瑞堂"三个大字赐她,就悬挂在内院正厅上。这一亭一堂,乃是曹家的家世历史文物,子孙对它们怀着深厚的感情,雪芹自不例外,从小就听家人讲述它们的来历。

    雪芹的太爷卒后六七年,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起,爷爷曹寅又由京城外任,派到苏州去做织造官,《楝亭诗钞》的卷第二,就是从这里开始;等到康熙三十一年,这才又从苏州移任江宁,在《诗钞》卷二中的那两首《西园种柳述感》五言律,就是祖父当时的心情,历史的见证:--

    在昔伤心树,重来年少人。

    寒厅谁秣马?古井自生尘。

    商略童时乐,微茫客岁春。

    艰难曾足问?先后一沾巾。

    再命承恩重,趋庭训敢忘?

    把书堪过日,学射自为郎。

    手植今生柳,乌啼半夜霜。

    江城正摇落,风雪两三行。

    这是整整隔了九个年头又回到江宁老宅时的情景,那时正是仲冬十一月间(注:所有年月,参看《红楼梦新证》第七章。曹寅并非直接继其父任,而是事隔九年,除楝亭本集可考外,最有力的旁证有二:一为熊赐履《曹公崇祀名宦序》说:"而公长子某,且将宿卫周庐,持橐簪笔,作天子近臣",无一字言及"继任"之说。熊氏为康熙的师傅,重要的大臣,在皇帝的乳公死后作崇祀序,在当时是关系不小的事件,岂有遗落继任诏命之理。一为与曹寅同年到江宁做官的宋荦说"子清〔在苏州〕追念手泽〔并曾筑怀楝堂〕,属诸名人赋之〔指《楝亭图》〕,诗盈帙矣;未几,子清复移节白门〔南京〕,十年中父子相继持节,一时士大夫传为盛事,题咏愈多。"(《寄题曹子清户部楝亭三首并序》)所谓"十年中父子相继",正指相隔九年,语义最明。若曹玺卒后即曾命寅继任,熊、宋之言皆成不可解矣。其他旁证尚多,参看《新证》页322-323。)。

    自从这时起,被别人胡乱住了将近十年的故居,在曹家人看来简直已成十分"荒寒"了的样子,很快便开始改变了光景。迨到幼年的雪芹在这里生活的时候,那又已是三十几年的光阴过去,爷爷半生的经营,移竹添花,汲池种草,处处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痕迹。老楝婆娑,自少待言,山坳的高柳,也格外潇洒;梨花玉兰,鼠姑石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