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国三十六计 >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2/2)

到的那封意外的信。由于工作人员及时把这封信交给了周恩来,党中央及时了解到了叶挺的消息。这封信对营救叶挺同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而诱之之例说——老人与假金果

    缅甸有一对夫妇,生了5个儿女。孩子们长大了,陆续成家。后来老妇人病逝,留下老头子过着孤单寂寞而又穷困潦倒的生活。可是儿女们都不愿供养他。老头子觉得要想一些办法,让儿女们心甘情愿地来关照他。

    他偷偷地用河泥捏成罗望子果的形状,晒干以后,在上面涂上了一层金粉,再把这些罗望子果藏在衣服里。当他与孙儿一起嬉戏时,孩子们发现老人衣服里有几个罗望子果,非常好奇,一直缠着老人告诉是什么。老人煞有介事地取出泥制的金色罗望子果,在孩子眼前晃了晃,又赶紧收藏起来。孙儿们以为全是真金做的,很快就告诉他们的双亲:爷爷有许多金果子。结果5个儿女纷纷要求他在有生之年能和自己住在一起。于是各家为老人的去留而争吵不休。最后还是老人设法解决了这场纠纷:他决定在每家轮流住一个月。老人就这样安逸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老人去世了。儿女们拿到金果子后,发现竞是一些涂了金粉的泥团子。他们这才知道父亲的意图,同时开始对自己的贪婪和冷酷无情感到内疚。

    儿女不愿供养老人,无非是从利益着眼,觉得抚养老人徒增麻烦,无利可图。老人的聪明之处是知道儿女重利忘义,不以大义激之,而用利益引诱,结果使儿女们乖乖上钩,争先恐后赡养老人。

    利而诱之之例说——马尾巴换马

    从前在蒙古国,有一个快活、机智的游僧。一次,他路过草原,碰见一个牧民无精打采地走着,手里攥着一条马尾巴。

    “你出什么事了,为什么这样悲伤?”游僧关心地问他。

    “我遭到了不幸i”牧民伤心地说,“一群狼把我的最后一匹马吃掉了,只剩下一条尾巴。你想想看,没有马我可怎么活啊?”

    游僧听了很同情,说:“把马尾巴给我,你在这儿等着,我保证给你换回一匹比原先还好的马。”

    牧民把马尾巴递给了游僧,就地等候。

    游僧拿着马尾巴去到一个村子,那里住着一个贪婪奸诈的王爷。游僧在他的帐篷附近找了一个狐狸洞,使劲把马尾巴塞进洞里,用两只手抓着马尾巴。

    过了一会儿,王爷骑着一匹快马疾驰而来,他看见游僧的样子很蹊跷,便停下,好奇地问道:

    “你在这儿干什么?干嘛揪着马尾巴?”

    游僧回答说:“我在这儿放马,一不留心,它钻进洞里去了。幸亏我跑得快,总算抓住了马的尾巴,否则就要失去一匹好马了。我先休息一下,就把它拽出来。”

    “是匹什么马,跑得快不快?”贪婪的王爷问道。

    “它跑起来像风驰电掣一样,脚蹬子都磨坏了。我驾着它一天能绕地球跑七圈。它的鬃毛像高山顶上的白雪,两耳之间可以放置十头骆驼,它抬起前蹄往上一蹿,鬃毛能触到云霄。”

    世上哪有这样的好马!王爷听了垂涎三尺,扑通一声从马背上跳了下来,推开游僧,就去夺马尾巴。还翻脸训斥游僧:“谁允许你在我帐篷周围放马的?立刻给我滚开!”“唉哟,我的脚磨出血了,走不动路,请你给我想个办法吧!”游僧装着可怜巴巴的样子哀求道。

    “你骑我的马走吧,把马尾巴给我。你给我滚远一点,我不愿再在我的帐篷周围见到你了。”王爷吼叫着。

    游僧悻悻然骑上王爷的那匹快马,一溜烟向草原跑去,跑到那个牧民跟前,把马交给了他,自己又到各地漫游去了。

    《孙子兵法》说“利而诱之”,机智的游憎利用王爷贪婪好利的心理,以一只马尾巴诱他上钩,结果换得了对方一匹好马。

    利而诱之之例说——怀特的十张邮票

    查理斯·怀特是纽约某大银行的工作人员。一天,银行经理把他叫了去,命令他秘密对一家大公司作信用调查,而怀特正巧认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怀特来到这家大公司,刚刚进门,就听女秘书对董事长说:“很抱歉,我今天没有邮票给您。”寒喧中,怀特知道了董事长12岁的儿子喜爱集邮。怀特在了解公司情况时,董事长却常常转移话题,不愿作回答。怀特见状,只好知趣地离开了。

    回到家里,怀特十分丧气。他突然想到刚进门时那位女秘书向董事长说的话,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

    第二天上午,怀特又来到了公司董事长的办公室说:“董事长,我是专程给您儿子送邮票的,这是10张外国邮票。”董事长接过邮票,大喜过望,如得稀世珍宝,连声说:“谢谢你,我很高兴,比我当上国会议员还高兴;我儿子一定比我还高兴。”董事长和怀特先谈了集邮的事,让怀特看自己儿子的照片。他说得滔滔不绝,不等怀特要求,就把公司的情况详细道来,还把下属召来询问及打电话了解详细数据。就这样,怀特以区区10张邮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这里告诉我们一条为人处事的秘诀:真诚地关心对方,投其所好。

    利而诱之之例说——毒枭埃斯科瓦尔投降

    哥伦比亚麦得林贩毒集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恐怖主义贩毒组织,该贩毒集团头目巴勃罗·埃斯科瓦尔70年代初开始贩毒,80年代成为麦得林集团的头号毒王。埃斯科瓦尔从来不将政府的缉毒行动放在眼里,一直以暗杀、爆炸、绑架等恐怖活动与政府进行对抗。

    1989年8月,哥伦比亚总统巴尔科宣布进行“全面扫毒大战”,命令陆、海、空三军与警察部队采取联合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剿毒。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捣毁了数十个可卡因加工厂,缴获了近400架飞机、几十艘船只和大量的武器、弹药,没收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毒品和贩毒分子数以亿美元计的非法财产,给贩毒集团以沉重打击。

    在剿毒战中,一批重要贩毒分子落网,其中一部分人被引渡到美国受审。这些被引渡到美国的贩毒头目,有的被判终身监禁,并且不得减刑或假释。在那里他们毫无重获自由的希望。贩毒分子对此深为惊恐。在他们当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宁要哥伦比亚坟墓,不要美国监狱”,因为只要留在哥伦比亚,一是量刑较轻,二是只要有钱,出狱并不难。1990年9月,哥伦比亚新总统加维里亚针对贩毒分子惧怕被引渡的心理,在对贩毒集团加紧围剿的同时,采取了一项新的策略。加维里亚总统宣布,只要贩毒分子向政府自首,司法当局将对他们从轻判处,并且保证将不把他们引渡到美国或其他国家。

    哥伦比亚政府这一策略,对贩毒分子具有很大吸引力。不少贩毒集团的头目主动向政府自首投降,以求宽大处理。麦得林贩毒集团著名的奥乔亚三兄弟,就是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向政府投降的。美国数家法院指控奥乔亚兄弟向美国偷运了几十亿美元的毒品,因而要求引渡。奥乔亚兄弟自首后,哥伦比亚政府履行诺言,没有将他们引渡到美国。毒王埃斯科瓦尔对此看得很清楚,于是便开始与政府接触,商讨自首条件。1991年6月19日,哥伦比亚国民议会颁布了禁止引渡哥伦比亚人的新法律。当天,世界头号毒枭、大名鼎鼎的麦得林贩毒集团头目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终于走出毒穴,向政府投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哥伦比亚政府利用贩毒分子惧怕美国引渡的心理,不是一味地进行军事进剿,而是采取“心战”与“兵战”结合的策略,迅速瓦解了贩毒分子的抵抗意志,成功地将头号毒王捉拿归案。

    利而诱之之例说——逐次降价销商品

    法林是美国的著名商人。他看到许多商品积压,于是处心积虑,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在波士顿市中心的繁华区开了一家商店,并在电视上做了广告,声称该店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经营方法:商品标出价格的头12天按全价出售,从第13天起到第18天,降价25%;第19至24天,降价50%;第25至30天,降价75%;第31至36天,如果仍然没人要,商品就送给慈善机构。

    这一商店的开办立即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想去这个商店看一看。大部分人预言:“这个笨蛋将倾家荡产。”因为,如果顾客等到商品价格降到最低时才买,商品岂不吃大亏?

    然而,事实却是法林商店的商品十分畅销。一家制衣厂的产品积压多年,求助于法林,结果不久使销售一空。

    法林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推测到了顾客的心理:我今天不买,明天就会被他人买走,还是先买下为强。

    利而诱之之例说——三亿美元的诱惑

    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政府向美国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个意向,准备出资3亿美元引进先进技术,在国内制造100架巨型客机,如果美国不感兴趣,苏联将同别国合作。

    当时美国的飞机制造业正处于不景气时期,各大飞机厂商都想把这笔大生意抢到手中。但苏联礼貌地提出了一个条件,为了比较、鉴别,要事先派员到厂家进行参观。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一部分人认为,苏联人合作是假,参观是真,一旦让其观察到了本厂高科技的先进工艺,他们就会背信弃义,答应他们的要求,无异是“开门揖盗”。

    另一部分人却认为,他们要引进先进技术,当然需要进行考察,这个条件无可厚非。

    他们反复讨论,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即在苏方代表参观时,在关键的技术问题上留一手,就是将机身加宽的特殊材料加以保密,这样就不怕苏联人耍什么阴谋诡计了。

    苏方代表团依约来到波音公司考察参观。他们一个个温文尔雅,并无可疑举动。只是认真地观察,细心地琢磨,当涉及到加宽机身的特殊材料时,波音公司的人员就缄口不谈,或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苏联人也很知趣,并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于是参观考察圆满结束。苏联代表团答应回国后即向政府提出正式报告。波音公司认为3亿美元的巨额生意已是囊中之物了。

    谁知前苏联代表团回国后如同飞去的黄鹤,从此杏无音讯,使得波音公司望眼欲穿。他们没能等到苏联引进他们先进技术的合同书,却等到了一则消息:苏联在报刊上刊登。他们将自己制造巨型客机了。

    波音公司在震惊之余。仔细地回顾了那次苏方代表团来厂参观的全过程,终于觉察到代表们穿的鞋子有些异样,问题会不会出在鞋子上?

    是的,问题就出在鞋子上。苏联代表团人员穿的鞋子在鞋底里装有磁铁,他们在参观时将加宽机身的特殊金属材料的粉末吸入鞋底,回国后化验了这些粉末,找到了生产这种特殊材料的奥妙。

    原来,苏联的所谓引进技术本是“虚晃一枪”,实际上是以3亿美元的生意作为诱饵,来骗取波音公司上钩。

    摘自《三国智谋应用5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