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 3、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3、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2)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五个条件

    东吴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有求于曹丕而不失孙权之威,不畏恐吓而存东吴志气,陈利说害,不卑不亢,终于大功告成。曹丕对赵咨倍加赞赏,称他是合格的外交官--"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第82回)

    外交是与人之交,外交因事而发,矛盾错综复杂。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胜任企业外交工作?一般地说,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一)通才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一

    "唯通才能备大体"(曹丕《典论·论文》)。所谓通才,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俗话说:"一通百通。"一通为专,百通为全。一通百通,才能应付自如。通才也称为T 型知识结构的人。"一"为专,"I"为"博",专、博合一,便是"T"型知识结构。《三国演义》第86回,东吴中郎将张温问蜀汉益州学士秦宓:"公何所学?" 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在古代,象秦宓这样的人可谓以博见通之士,因而他在外交场所应对如流。张温企图难倒秦宓,"以天为问",秦宓的妙对反映了他的博学通达,和在外交场合的自如、主动。 "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颐。'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张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张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 "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由于秦宓知多识广根底好,答对如流,使满座皆惊,张温无语。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人能涉猎所有领域,掌握所有知识。通才是相对的,许多外交人员之所以能成为通才,是因为他们具有快吸收、速消化,"现蒸热卖"的贯通能力。谈什么,准备什么;涉猎什么,学什么。这种"现蒸热卖"的学习适用的方法与平时的博学多采结合,使人之小通变大通,少通变多通,先不通而后为通。在谈判中则可以专家身份参战,而不是聋子、哑巴和多余的人,不是旁观,"听戏",不知如何表态的人。搞经营外交的人,应通过各种方法向"通才"方面发展。

    "互补法"是外交人员变不通为通的常法。请教专业顾问,聘请专家集团为智囊班子"参战",以人之通为已之通,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刘备每谈必问孔明,孙权伐交先与谋臣议而后自断,曹操集众人之智为己之智等等,使用互补法使他们有限的知识有效地对付了万千的对手,适应了多变的环境。实际的外交谈判中,最大难题往往不在于你已有多少知识,而是对方在此次谈判中,除已拟定的中心议题外,还会谈什么?或者与中心议题相关联的问题会是什么?所以你需要认真分析、判断,你需要临机应变。在平时你要善于把各类知识的细流汇集到你的知识的水库中,一旦需要,迅速搜索有用的信息,拉开闸门,倾峡而出。

    (二)口才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二

    博学生智。但光知识渊博还不能完全胜任社交工作。因为有的人长于动笔拙于动口,而外交竞技的常规武器是舌头,是"用舌头去把握和支配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或攻或守,均在言谈中,所以外交战也称为舌战。

    邓艾,青年时代就被司马懿所器重,魏将军夏侯霸降蜀,向姜维介绍中原人才时,也提醒说,钟会、邓艾同是奇才,二人"正在妙龄之际,若使领兵马,实吴、蜀之大患"。果然,后来邓艾在对蜀的战争中,偷渡阴平成功,出奇胜蜀,迫降刘禅,成为千古名将。但象邓艾这样的名将,若作为外交官,条件不完全具备,因为他口才不行,是个"结巴"。"艾为人口吃,每奏必称'艾……艾……'",那怎么行呢?

    口才是谈判艺术之一,是人类生活中应用最普遍同时又是最难臻于完善的技术和艺术。

    应对如流是好口才的标志。

    西川张松是标准舌辩之士。曹操门下主将杨修自恃才高,邀张松聊天,张松对杨修提的问题答对如流,《三国演义》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诗赞张松口才和熟记能力:"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好口才善机变,能以言化敌。

    舌战,难免意见相佐,甚至出现对立。口才好的人能在乱麻中理清头绪,以言代指,巧解绳结;能把言语化为春风,拨开重雾,化险为夷。只要给他说话机会,他就能在谈判的竞技场自由驰骋,智高一筹,就地取胜。其具体表现:

    一是化敌为友: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死了他竟到柴桑吊孝,"周瑜的部将皆欲杀孔明",孔明一篇祭文读过,剑拔弩张的东吴将领们插回剑,垂下头,说:"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也为祭词所动,认为:"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孔明读祭文化敌为友的秘诀是以理服人--客观评价周瑜,实事求是讲述在孙、刘联盟中周瑜与孔明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情动人--跪祭过程,为之泪涟;读罢祭文,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二是化险为夷:高明的谈判者能在危急关头,保持冷静,语如春风,化险为夷。

    三是变被动为主动:

    在对立、危急的谈判中,变被动为主动需有胆有识,能言善辩,调动对方,使其就范。《三国演义》第47 回,阚泽献诈降书,曹操之所以被骗住,重要原因是阚泽临危不惧,以勇瞒过曹操,以巧妙的对答"说服"了曹操。书中这样描述:曹操得书"于几案上反复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黄盖与阚泽的机谋实际上被曹操一语道破,显然,此时阚泽处境相当危险、被动。但阚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可见阚泽之胆),操问他"吾识破奸计,汝何故晒笑?"阚泽巧妙地说:"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调动曹操,而不被操调动)。曹操不得不问:"何不识人。"阚泽偏偏不正面回答说:"杀便杀,何必多问!"这时曹操提出了一个自认为是被他抓住的"书中破绽":"既是真心献降书,如何不明约几时?"阐泽又一次同曹操兜圈子,讥讽曹操说:"亏汝不惶恐,敢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 (抓住曹操自负有智的心理,偏笑他无学,反激曹操) 操问:"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时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 谢……倾刻之间,借口才之力,应变之术,使阚泽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 沉默也是一种口才。

    沉默的内涵极为丰富、复杂,驾驭沉默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有时谈判中的沉默需要非谈判的行动配合,少说多做,用事实说话,以期达到目的。《三国演义》第59 回,刘备的副军师庞统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运用这一策略,赢得了张飞的尊敬和刘备的青睐和器重。先时,孔明和鲁肃都作书给庞统,让其投刘备。他见到刘备,既不下拜,也没把书呈上。刘备嫌他貌丑,只安排他当县令。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作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张飞奉命去究问,庞统也不去迎接。到县厅见张飞,"仍衣冠不整,扶醉而出"。直到张飞盛怒,责怪他身为县令,尽废县事时,他才张口:"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出来剖断。"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中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差错,民皆叩首拜伏。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而对张飞说: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观之若掌上观文,量些小县,何足介意!"此时庞统的行动和言语是沉默已久的暴发。才华初试,令张飞大惊,表示要向刘备极力举荐。这时庞统才拿出鲁肃的荐书;复见刘备方把孔明的信一并交出。整个过程,庞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