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五章(3)(2/2)

寿,朋友前来助兴,吃饭时候与朋友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冲突,结果跟这位朋友吵起来,双方都搞得很不愉快。后来曾国藩也承认自己过去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气,而缺乏“静”字功夫。锋芒毕露、刚烈太甚,必然会伤害自己,给自己设置许多障碍。他初涉官场也是如此,得罪了许多大小官员。

    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在家守制。经过一年的潜心思考,曾国藩开始反省自己常常遇到逆境的原因。悟出了“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着力改变自我。他开始苦心钻研老庄之经典,经过默默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终于大彻大悟,明白了尘世间唯大智慧者可善下,唯善下者从不谄上欺下。他自此从不自高自傲,始终虚怀若谷,进退自如。

    武断招怨,谦退养福

    曾国藩指出:“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 解读

    曾国藩认为:至于担当大事,全在于“明强”两个字。《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五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把愚笨的变聪明,柔弱的变坚强。大凡一件事情,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即使是修身养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为根本。

    “明强”二字从老子《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引出。古之豪杰都称英雄,明强,讲的是英雄之道,即大智大勇,挺身向前。有明者可为英,有强者可谓雄,明强兼备才是英雄。